簣山

簣山

簣山,又名竹簣寺山、祝國寺山和天馬山,位於陝西省藍田縣城南5公里處,兩峰並肩形似筆架。簣山的東西兩峰之上各修有寺,叫竹簣寺,又名祝國寺,竹簣寺的兩峰之間有塔,叫文峰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簣山
  • 地理位置:陝西省藍田縣城南
  • 著名景點:文峰塔(公元1654年知縣顧其言主持修建)
  • 別稱:竹簣寺山、祝國寺山和天馬山
簡介,文峰塔,

簡介

陝西省藍田縣城南不遠處有座兩峰並肩形似筆架的山,叫簣山,簣山的東西兩峰之上各修有寺,叫竹簣寺,又名祝國寺。因此,簣山又名竹簣寺山、祝國寺山,位於藍田縣城南5公里黃溝村,海撥高度900米,古屬藍田八景之一。《舊圖經》載:“黃帝風后蚩尤部眾於此”。竹簣山又名天馬山,秦嶺余脈自南向北迤邐而來,至輞川口戛然而止,山勢如馬騰空,抖落出一面百丈懸崖。輞水被攔腰一扼,猛地縮成一束,其流速愈急,聲浪愈大,懸崖上便終年轟聲如雷。古來入輞者,或乘舟逆上,或從崖壁棧道上緩行,人畜常有墮崖而亡者。山頂平緩,東西各隆起一包。隋朝後即有佛寺,寺分東西,遙遙相對,後世在簣山建風后祠,祠殿改建佛寺塔(建於明萬曆八年1653年),佛塔為六角方形七級浮圖塔,供奉有高僧的靈骨舍利子。在塔的東西兩峰上建有寺院,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古廟會,上會朝拜香客達三萬人之多。“文革”中,塔被毀於一旦,現有民國時期建的破廟二十四間,佛像數尊。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古廟會, 初五下午上山朝拜的人們便往山上去,我們叫朝山。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破除封建迷信中佛塔被毀了,建於民國時期的東、西寺被焚, 只剩下斷壁殘垣。喝水的湯房也不復存在。只剩下破廟二十四間,佛像數尊。近幾年縣有關部門籌集資金,重新修建了佛塔,並修建了上山公路。竹簣山孤峰挺立,山頂中間低,兩邊高狀如馬鞍周圍環境秀美是人們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是佛門信徒進行宗教活動聖地。從山頂俯瞰群山,白鹿平原,輞灞河川,盡收眼低,景色美麗。

文峰塔

竹簣寺的兩峰之間有塔,叫文峰塔。原來的文峰塔雖說僅僅只是座磚土木結構的空心小塔,高不足七丈,層只七級,楞僅六面,但它卻雄居於簣山的東西兩峰之間,給原本壯觀的簣山與神奇的祝國寺,增添了無窮的光輝和色彩;雖說文脈之言飄渺虛幻,但卻能給人以撫慰,給人以自豪、自信和力量;雖說原塔歷時久遠,幾經興廢,加上雷轟電殛,風吹雨打,卻受到邑人士的普遍愛戴與維護,所以,幾百年來,它巋然不動,始終保持著昔日的壯觀。
竹蕢寺的文峰塔,原創建於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1]。是在當時的藍田縣令顧其言倡導、主持下創建的。
顧其言,字介石,上海人。明崇禎庚辰(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進士,隨後他出任了廣東香山縣(按在今廣東省,時屬下縣)知縣,頗有政績。順治七年冬(公元1650),清兵南下破廣州,香山縣亦隨之歸入清朝統治。第二年(公元1651)春,作為前朝官員的顧其言,才投向清政,“署篆”候補。直到順治十一年(甲午年,公元1654),被選調派往藍田。
顧其言到藍田上任後,就登山察望。他有感於藍田“三陽空絕、四山高壓,本土低微”的“地理學”缺憾與藍田當時“科目不振”的現狀,按照形象學說,便倡導在簣山上創建一座文峰塔。
顧令呼號於前,邑人士“諸子衿孫一朋、張文遠等,里民孫一鸞、張文顯等”回響於後。他們“有捐地者,有捐資者,有延請淄流結茅其嶺以董成者,有出家募化,合眾力以襄厥事者”,於是,一個合眾力修塔的民眾場面就形成了;一座磚土木結構的文峰塔也就誕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