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文獻

簡牘文獻

簡牘文獻,指中國古代以經過整治的竹、木為記錄載體的文獻。"簡"是用竹、木削成的長條;"牘"是用木間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筆書寫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簡牘文獻
  • 國家:中國
  • 起始時間:戰國初期
  • 材質:竹、木等
  • 代表文物:“壁中書”和“汲冢書”
概述,形制,簡,牘,觚,簡牘文獻發現簡史,主要內容,文書類,著作類,參考書目,

概述

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冊"字,故有學者認為殷商時期已利用簡為書寫材料。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是戰國初期的。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簡牘文獻流行於先,兩時期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已發明四五百年的紙質文獻所取代,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

形制

簡牘形態各異,文獻記載名稱亦多。較重要的有簡、牘、觚3種。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長條形,將寫字的一面磨光;竹質的還要在火上炙乾,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殺青",目的是使其易於著墨和防蠹。簡的寬度一般為0.5~1厘米,厚數毫米,長度根據需要而定,在漢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漢尺)等。
漢代似有定製:儒家經典和政府頒發的律令用長簡,諸子百家著作用短簡。各時代所用簡的尺寸不盡相同。每枚簡上書寫一行字。也有少數簡加寬約一倍,書寫兩行,徑稱為"兩行"。很多枚簡用麻繩或絲繩編連起來,叫做"冊"。一般編2~5道,也有個別編1 道的,通常視簡的長度而定,大多數是先編後寫。
簡冊這種形制(或稱簡冊制度)到漢代已臻於完善。例如編連以後,書寫時除少數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許空白,猶如紙質文獻的天頭地腳。簡冊的最前面的兩枚一般是空白簡,叫首簡或贅簡,這是後世書籍扉頁的起源。
有的簡冊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題,末簡有尾題和總計本篇字數,有的在每枚簡末或簡背上都標有"頁碼"。還有的簡冊以扁方框、圓點、圓圈、三角形等符號標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簡冊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簡為軸心,將有字的一面向里捲起來。為了不打開即知該卷內容,在首簡背面從右到左題有篇名和篇次。現已發現的秦代簡冊,有的卻以第一枚簡為軸心,故篇名題在末簡的簡背上。

多為木質,與簡不同之處是加寬好幾倍,有的寬到6厘米左右,個別的達15厘米以上,呈長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牘多用來書寫契約、 醫方、 歷譜、過所(通行證)、書信等。書信多用1尺(漢尺)的牘,所以人們常將書信稱為"尺牘"。皇帝詔書用尺一牘 (漢尺1.1尺)。牘也用來畫地圖,這是後世稱一國疆域為"版圖"的由來。牘同時也用來書寫一部書內所包含的篇名,這或許就是後世一書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牘是用作書寫隨葬品的名目(清單),稱為"賵方"(如寫在簡冊上則叫"遣策")。

用木頭削成多面的棱形, 可多至七、 八個面。一般都較長,有的長至80多厘米,容字較多,常用來抄寫《急就篇》、《蒼頡篇》等字書(見字典),也可用作記事、打草稿或練字。居延、敦煌出土較多。

簡牘文獻發現簡史

從西漢至宋代,簡牘出土約八九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起:一是漢武帝時魯恭王在孔子舊宅發現《尚書》、《禮記》、《論語》等數十篇用戰國時的文字書寫的簡冊,即所謂"壁中書",從而引起了長達兩千年的經學今、古文學派之爭;二是晉武帝太康二年(281) 汲郡一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戰國魏襄王(一說安釐王)墓時,發現有竹簡數十車,這些竹簡被整理成16種古書共75篇,這就是所謂"汲冢書"。它們除了極小部分現仍傳世外,幾乎都散佚了。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瑞典、英、日、俄等國以"探險隊"的名義在中國邊疆和境內進行盜掘,在樓蘭、敦煌、酒泉等處發現很多漢晉簡牘,這些實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國、印度、瑞典、蘇聯等國。
1930~1931年間中國學術協會與瑞典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甘肅額濟納旗居延地區發掘出1 萬餘枚漢代簡牘,這是居延漢簡的第一次發現,同時也是在這時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實物現藏於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國考古學家獨立進行的科學發掘,有幾十次。出土實物都用科學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比較重要的發現有:
① 1951年長沙五里牌406號戰國墓,出土竹簡38枚, 這是楚簡的首次發現。
②1959年甘肅磨嘴子6號東漢墓出土竹、木簡504枚,其中有《儀禮》469枚,這是在所發現的簡牘中現存第一部較完整的古書實物,在此以前發現的簡牘大多屬於文書、遣策,只有極少一部分古書,實物都蕩然無存。
③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1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2 號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與古佚書,這是考古發掘中第一次出土這樣多的古籍 (稱銀雀山漢簡)。
④同年,甘肅武威旱灘坡一座東漢初期墓出土木簡92枚,是前所未有的醫書。
⑤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漢簡的遺址又發掘19637 枚簡牘(稱為居延漢簡),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
⑥1973 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大批簡牘,共有《論語》等8種珍貴古籍。
⑦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1155枚竹簡,這是自發現簡牘以來第一次出土的秦簡 (稱雲夢秦簡)。⑧1977年在湖北隋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簡200餘枚,這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
⑨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 1號漢墓出土《蒼頡篇》、《詩經》等10多種珍貴古籍。
⑩1979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 115號漢墓出土約400枚木簡,其中有《孫子兵法》佚文。1983年湖北江陵張家山 3座漢墓中發現西漢早期木簡千餘枚,其中有《漢律》等漢代法律古籍。

主要內容

從已出土的簡牘來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文書類,一類是著作類。

文書類

20世紀40年代以前出土的簡牘文獻,除了孔子舊宅的壁中書和西晉時發現的汲冢書以外,大都屬於此類。在戰國時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簡,幾乎都是隨葬品的清單(遣策)。雲夢秦簡,大部分是法律文書,由於中國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條文外全部亡佚,所以這批秦簡是研究秦代法律僅有的資料。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詔書、中央政府和各級組織下發的一些文書 (如通緝令、邊境備警的通知、烽火信號的規定、任免官吏的公文等)。破城子遺址出土了一些向上級遞呈的公文(如《燧長病書牒》)和同級組織之間的往來文書(如《塞上烽火品約》)等等(見簡牘檔案)。

著作類

內容相當廣泛,茲簡要介紹如下:
①武威漢簡中有《儀禮》,三種簡本共有9 篇,約等於傳世的半部,在編次、字句上與通行本均有歧異,是目前所見《儀禮》最古的寫本,在版本校勘和研究漢代經學史方面均有較高的價值。
②銀雀山漢簡中有傳世的《孫子兵法》、《六韜》、《尉繚子》 和 《晏子》等。其中的《六韜》,清代學者認為是偽書,又認為《尉繚子》不是先秦著作,現在都出現於漢初的墓中,說明不是後人假託之作,而且都成書於先秦。更為重要的是失傳了1700餘年的佚書《孫臏兵法》的發現,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增添了新的重要資料。
③青海上孫家寨出土的木簡有一部分是與《孫子兵法》有關的兵書,有許多內容不見於現存文獻,也不見於銀雀山出土的兵書,很可能是《孫子兵法》的佚文。
江陵張家山漢墓所出《蓋廬》,也是兵家著作,蓋廬即吳王闔廬。
⑤武威旱灘坡東漢初期墓的92枚醫方簡牘,包括內科、外科、五官科、婦科等30餘個醫方,還講到針灸的方法。比成書於東漢末年的醫方書《傷寒雜病論》還早,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較完整的簡本醫方文獻
⑥馬王堆漢墓也出土200枚醫簡,其中一部分是講養生之道的,與《皇帝內經》相似。還有《脈書》和《引書》這兩種醫簡,則出自江陵張家山早期漢墓。
河北定縣漢墓的簡本《論語》,殘存字數約有傳世的一大半,是該書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版本。《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等,世無傳本,內容雖散見於先秦和西漢的一些著作中,但此簡則保留了較為古老的原始資料。《文子》的簡冊本證明該書並非偽作,而且使人見到了沒有被後世篡改過的該書的原貌。
安徽阜陽雙古堆所出漢初竹木簡,包括10餘種古籍,有亡佚近千年的《蒼頡篇》,在居延等地也曾發現過該書的殘簡,但存字極少,此次整理出 541字,是該書字數最多的一次發現,簡文多避秦代皇帝諱,是未經漢人修改過的比較原始的版本。《詩經》殘本與今本相異近百處,對於研究漢初語音和詩義有重要價值。另外還有《周易》、《辭賦》等等。
湖北江陵張家山西漢早期的千餘枚木簡,除了前述兵書與醫書外,《漢律》、《奏讞書》是漢代的法律文獻,與秦代法律文書同樣重要。而比以前認為最古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還要早的《算術書》的出土,對於數學史的研究有極高的價值。

參考書目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京都東山學社,1914年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北京,1980年出版。
陳夢家:由實物所見漢代簡冊制度,《漢簡綴述》,中華書局,北京,1980年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