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企業

節約型企業

對於節約型企業可以這樣理解,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在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小資源消耗、廢棄物排放和環境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現代經濟組織。

它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約型企業
  • 內涵:以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為目標
  • 作用:替政府分擔了環境責任
  • 必要性: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內涵,作用,必要性,建設,

內涵

第一,是按循環經濟原則,實現循環式生產的企業。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的經濟成長模式。“減量化”是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原材料、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儘可能降低,同時減少廢棄物、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再利用”是要求企業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產品包裝可循環使用來延長產品的壽命和服務效能。“再循環”是指企業通過對產業鏈輸出端的廢棄物多次回收、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從而實現在降低消耗基礎上資源利用率和產值的提高。
第二,是以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為目標的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也是企業成長的動力。節約型企業一方面加強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是在降低消耗基礎上實現產值的上升,實現經濟效益的獲得。生態效益不是傳統企業追求的直接目標,但也是節約型企業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企業通過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清潔生產來降低對環境的有害影響,通過採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開發新技術來改善生態環境。社會效益是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在實現前兩個目標時,節約型企業為人們提供了節能產品,維護了良好生態環境,從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效益的實現。 第三,是能承擔起生態責任的企業。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發展,但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往往呈現出矛盾關係。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的嚴重,這些影響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要解決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中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關係就要強調企業對生態環境的責任。一方面,企業要按照法律法規,合理開發與利用資源,並儘可能通過技術、工藝的改進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當發生資源浪費、破壞環境的行為時,企業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支付相應費用。另一方面,企業要具有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發揮在技術、財力上的優勢,為社會提供清潔產品、清潔能源。

作用

全球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企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社會組織,要為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最大化效益做出貢獻。所以,企業在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時,也從職責分擔、決策制定等方面影響著政府的節能建設。
第一,節約型企業替政府分擔了環境責任,提高了節能工作效率。在節能與環境事務管理中,政府需要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和諧發展;需要為當代人與後代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實現代內與代際間的公平;需要培育國民的生態價值觀念,培養節約型公民的成長。然而,政府對自然、對社會、對公眾的這份生態責任卻可以通過企業得以分擔。
例如,法國的幾家大企業承擔了生活垃圾再處理的全部工作。2003年,私營企業“綠色包裝”集團使得法國8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循環處理。其中63%的廢棄包裝類垃圾經再處理後製成紙板、玻璃、塑膠等初級材料,17%的垃圾被轉化成石油、熱力等能源,並為社會創造了十多萬個就業機會。在肯亞也有類似的情況,收購固體垃圾並加以循環利用的都是私營企業。其中,卡蒙戈廢紙公司作為收購企業的龍頭每月能利用收購的紙張生產出30噸的草紙。同時,不同的公司間有明確分工,形成良好的規模經濟,共同促進了垃圾減少與資源節約。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企業投入環保產業不僅為社會減少了資源消耗,降低了環境污染,也影響到公眾參與節能,支持環保的行動。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也替政府承擔了保護環境、教育公民的責任。企業參與公共事務一方面可以彌補政府在市場事務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低效率。另一方面也讓政府從具體政策推行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脫出來,更多地研究戰略性、巨觀性的問題,凸顯政府在巨觀事務指導方面的優勢。
第二,節約型企業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在市場化程度高、政府管制較少的西方社會,企業通過遊說、提供研究報告、競選資助、選民培養等方式參與政治活動,影響著政策制定。在中國,企業代表通過人大、政協及行業協會、公關遊說參與政治活動。其中,企業人大代表可以通過發表看法、提出建議為本企業或行業創造有利的政治環境,爭取政策的傾向。有研究表明,來自企業的人大代表所提的議案中大部分涉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包括企業的社會包袱、企業管轄權的變更等。當然,也有個別企業就環境整治提出意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企業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例如,廣東省曾擬在廣州大坦沙新建一個發電廠,而電廠的建成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廣東省人大代表、聯邦家私集團總裁杜澤樺聯絡其他人大代表,就此提出反對議案,最終導致發電廠改變選址。由此案例可以看出,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政策的制定與表決,但該企業主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參政議政的權利,自覺履行了對社會、對公眾、對自然環境的責任。這對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更具科學性起到了促進作用。總之,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承擔環境責任的節約型企業必定會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評價政府的行為能否體現與自然的和諧,政府的決策是否代表公共利益,進一步推動節約型政府的建設。

必要性

創建節約型企業,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基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因此,創建節約型企業決不是企業發展的權宜之計,而是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根本要求。
(一)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資源矛盾日益突出,堪稱能源消耗“超級大國”。由於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使中國的經濟成長成本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5。按美元計算,中國每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據統計,中國一噸煤產生的效率僅相當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據統計,企業能源總消耗占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70,因此,轉變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決定了建設節約型企業是一項緊迫工作,是企業應當承擔的重大歷史責任。
(二)企業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然選擇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本任務和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杜絕各個領域各種形式的浪費,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生產過程尤其是節約的重點環節,企業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體之一,做好建設節約型企業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作為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目標實質上轉變為成本最少化目標,降低成本成為增加企業收益的重要來源。成本降低意味著節約,節約就是要促進降低成本。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以良好的成本收益作為支撐。沒有良好的成本收益,企業就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強。
其次,企業能耗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運作成本高低,決定了企業市場應變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強弱。企業是能耗大戶,白熱化的市場競爭,激烈的價格大戰,企業之間競爭的關鍵要素正在發生變化。所有這些決定了以技術進步來實現節約,滿足效益不斷增長的需求,以持續降低成本來謀求競爭優勢,成為現階段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再次,建設節約型企業不僅具有巨大的企業成本優勢,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企業既是資源消耗大戶,又是大氣污染的主要“貢獻者”,對於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因此,企業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建設節約型企業不僅能夠為社會節約大量資源,為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做出重要貢獻,而且對全社會具有良好的導航效應和標桿作用,能夠促進和推動中國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建設

一、樹立節約的理念
建設節約型企業必須樹立節約的理念,為此必須明確節約的重大意義。首先,節約能直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企業編制的利潤表看,節約能夠降低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經營費用管理費用等支出項目的水平,在企業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其利潤水平。其次,節約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資源條件。企業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源條件,如水、電、煤、氣、油等,如果企業不講節約,則自然資源將被極大的浪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GDP 翻了兩番,但是這種發展是以資源的極大消耗、甚至是浪費為代價。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國的4.3 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 倍。但是,中國的人均資源卻遠低於世界平均值,可耕地面積水資源、森林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約1/5、1/4和1/7,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約1/2、1/9、1/23,鐵礦石、銅和鋁土礦儲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約1/6、1/6和1/9, 45種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加強企業成本管理
企業成本管理是對企業成本的發生所進行的計畫、組織、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加強企業成本管理有利於控制無效成本的發生,是建設節約型企業的重要手段。無效成本是指其發生後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成本,或者產生的效益不足以彌補所發生的支出的成本。加強企業成本管理應採取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實施全過程成本管理。全過程成本管理是指針對企業經濟業務發生過程中成本發生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理。如在採購過程中要實施比質比價採購方式,力爭降低採購成本;在材料的驗收入庫環節上,要確保所採購材料的數量、質量均符合契約的規定;在生產環節上,要確保領用的材料不被浪費,並保證產品質量,避免產生廢品而發生廢品成本;在銷售環節上,要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控制銷售費用,特別是廣告費用的發生。第二、實施全員成本管理。全員成本管理是指把成本控制的指標在落實到各個部門的基礎上,再落實到部門裡的每個人,讓每個人都有成本控制的任務。有的企業員工認為,成本控制是財會人員的事情,這是片面的。雖然財會人員具有監督的職責,但是成本更多的是發生在各個業務環節上,各業務部門及相關人員應負有更多的責任。第三、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企業中不同的成本項目具有不同的特點,如採購成本生產成本、廣告費、利息成本、水費、電費、油費、業務招待費等,因此應分別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推動技術創新
採用先進技術能夠降低單位產品對資源的消耗,減少廢品損失,提高產品質量,是建設節約型企業的有效手段。但是先進技術不容易獲得,而且更新換代快,因此,要求企業不斷推動技術創新,這樣才能獲得先進技術,並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推動技術創新應採取以下主要措施:第一、時刻關注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動態和所在行業技術發展狀況,明確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方法和思路,爭取技術創新的主動性,避免盲目性。第二、重視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人才。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比資金、物資等更為重要的戰略資本。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否成功最終取決於人才,因此,企業應制定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措施,以獲得人才。企業應重視人才的使用,讓人才工作在關鍵的技術崗位上,並為人才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企業應制定和完善激勵機制,以充分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多出科技成果,增強企業發展的動力。第三、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獲得的新技術,應積極申請專利,以獲得法律保護。如果不申請專利,應將其作為非專利技術,採取嚴密措施加以保密,以免涉密而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第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推動技術創新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引進先進技術,有時候採用引進方式可以更快地獲得所需要的先進技術。
四、正確處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
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存在既相互一致,又相互矛盾的關係。從長遠看,兩者應該是相互一致的。企業獲得經濟效益是其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為社會作出貢獻,即創造社會效益是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從短期看,兩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因為企業節約資源消耗、控制成本費用支出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是對社會效益不一定有利。例如,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噪音等污染了環境,如果企業不加以處理,可以節約成本費用,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但是這對社會效益是非常不利的。
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出現矛盾時,企業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因此企業在生產經營經營活動中應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第二、加大環保方面的投入,按照國家標準做好環保環保工作,不能因為企業的污染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第三、依法納稅,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第四、在就業、職工福利、工作條件等方面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第五、積極為社會公益事業提供必要的贊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