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漢語詞語)

箭在弦上(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成語。表義: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或話已經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也形容事態緊張,一觸即發。袁紹陳琳作討曹檄文陳琳領命援筆立就。文章暢快淋漓,結構文辭氣勢無不精彩;曹操許都正患頭風,覽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頭風立愈。後冀州城破,陳琳被捉見操,操問:“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箭在弦上
  • 外文名:Sterner measures are surely in the offing
  • 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
基本信息,成語來源,成語故事,

基本信息

【詞語】箭在弦上(也說如箭在弦)
【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釋義】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或話已經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也形容事態緊張,一觸即發。
【語出】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琳謝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示例】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的內戰危機得以消除了。”
【正音】弦;不能讀作“xuán”。
【辨形】箭;不能寫作“劍”。
【近義】不得不發 如箭在弦。
【用法】比喻情況危急;不得不採取某種行動。一般作賓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這次行動醞釀了很久;到今天已是~;不得不發。
【英譯】a point of no return

成語來源

這個成語出自《太平御覽》。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他很有才華,寫得一手好文章,原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袁紹書記官,曾為袁紹寫過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為袁紹檄(xí)豫州》。檄文歷數曹操罪狀,辱罵曹操祖宗三代。在曹敗袁而陳琳已歸順曹後,曹操問陳琳原來為何如此辱罵自己。
陳琳回答:“那時為形勢所迫,不得已,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愛才,看到陳琳把問題講清楚了,並承認了錯誤,就既往不咎並委以官職。“箭在弦上”比喻形勢十分緊迫,已經到了不能不做的地步。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的軍閥經常為了爭奪地盤而發動戰爭。在河北的軍閥袁紹手下,有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當時另一個軍閥曹操的勢力增長很快,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袁紹就決定討伐曹操。
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鬥檄(xí)文。於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歷數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常犯頭痛病。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檄文。由於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並為陳琳服務於袁紹感到惋惜。
後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麼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後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