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工程心理學

管理工程:工程心理學是以人-機-環境系統為對象﹐研究系統中人的行為及其與機器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特點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術設計與人的身心特點相匹配﹐從而提高系統效率﹑保障人機安全﹑並使人在系統中能夠有效而舒適地工作。

以人-機-環境系統為對象﹐研究系統中人的行為及其與機器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特點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術設計與人的身心特點相匹配﹐從而提高系統效率﹑保障人機安全﹑並使人在系統中能夠有效而舒適地工作。
人-機-環境系統是多學科研究的問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有心理學家﹑生理學家﹑人體測量學家﹑醫生﹑工程師等。在不同的國家或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稱。中國﹑美國和蘇聯等的心理學界多稱“工程心理學”﹐美國還使用“人類工程學”﹑“人的因素工程學”等名稱﹔西歐各國則普遍稱“工效學”。中國國家標準局於1982年命名為“人類工效學”。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在研究內容上各有側重﹕工程心理學家強調研究系統中人的行為和身心功能特點﹐為系統設計提供有關人的數據﹔而工效學家或人的因素工程學家則側重於研究把有關人的數據套用於系統設計。
簡史 工程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但關於人機關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F.W.泰勒關於鐵鏟形式與操作效率關係的試驗。20世紀初﹐實驗心理學家H.閔斯特伯格致力於心理學在工業中的套用。使人適應機器的要求﹐是40年代以前人機關係研究的基本特點。工程師設計機器往往只著眼於機械力學性能的改進﹐很少考慮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學家的工作也局限於為現成的機器選拔和訓練操作人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武器性能和複雜性大大提高﹐即使經過選拔和訓練的操作人員也很難適應﹐由此發生了許多機毀人亡或誤擊目標事故。這便迫使人們去重新審查裝備的設計﹐並促使人們認識到機器和操作者是一個整體﹐武器只有與使用者的身心特點匹配時才能安全而有效地發揮作用。由這種認識出發﹐又提出了人機系統的概念。這樣﹐人們開始了從主要研究由人適應機器轉向研究使機器適應人的階段﹐由此而形成了工程心理學這門學科。1949年出版的A.查普尼斯的《套用實驗心理學》是這個時期經典性的工程心理學著作﹐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工程心理學家主要研究指針式儀表和開關按鈕設計中的人機匹配問題﹐因此有人把這一時期稱為工程心理學發展中的“開關和錶盤”時代。50年代以後﹐由於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影響﹐工程心理學採用信息接收﹑傳輸﹑加工﹑反饋﹑信道容量﹑系統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機器的相互作用過程﹐使人機系統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由於計算機的廣泛套用和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機結合方式和人在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深刻變化。例如﹐在系統中人由操作者轉變為監控者﹐體力負荷降低﹑心理負荷增大﹔人機間的信息交換方式由機械式轉為對話式等。認知因素是現代人機系統的核心問題﹐認知實驗心理學成為現代工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這種種變化給工程心理學提出了研究的新方向和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