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中國刑法量刑種類)

管制(中國刑法量刑種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國刑法規定的一種量刑種類。管制是對罪犯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判處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單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勞動,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併罰時不得超過3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制 
  • 外文名:control;put under surveillance;regulate
  • 法律依據刑法 
  • 分類:量刑種類
  • 期限:3個月以上2年以下 
  • 相關領域:法律
  • 拼音:guan zhi
  • 特性:不予關押,僅限制一定人身自由 
特徵,雛形,對象,期限,執行,管制歷史,與拘役的區別,經濟學中的管制,

特徵

管制是指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罰方法。管制具有以下特徵:
法律管制法律管制
1、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不剝奪其人身自由。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間,不羈押在監獄、看守所等執行場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單位或居住地,也不離開自己的家庭,不中斷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對罪犯不予關押,是管制刑與其他刑罰方法的重要區別。
2、被判處管制刑的罪犯須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限制罪犯自由主要表現在限制罪犯的政治自由、擔任領導職務、外出經商、遷居等自由。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謀生計,在勞動中與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條規定: 在刑法第三十八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原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也就是說,管制由原先的公安機關執行,改由地方社區矯正機構進行,即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執行。

雛形

《刑法總則》
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在抗日戰爭時期頒布的《修正淮海區審理司法案件暫行辦法》第四章第18條所列的五種主刑之一的“管束”,實際上就是管制刑的雛形。當時的管束是一種不予關押在監獄,但要服公役的刑罰方法。刑期為1日以上,1年以下。另一種認為,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管制刑即已具雛形,當時稱之為“回村執行”,在同地主、富農和反革命分子的鬥爭中廣為適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於資料蒐集困難,筆者無法對管制刑的最初形態作追根溯源的探究,但是,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可以看出,無論是抗戰時期的“管束”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回村執行”,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對適用對象不予關押;二是適用對象必須參加一定期限的勞動,以公役的形式或者是村莊集體勞動;三是適用對象必須接受專門機關和民眾的監督改造。管制是解放區人民政治鬥爭實踐的產物,它是鎮壓與寬大、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政策的具體實踐,它發揮了專政機關與民眾監督的兩方面的優勢,在對地主、反革命分子等階級敵人的懲罰與改造中曾經起到很大的作用;管制是解放區人民刑事鬥爭實踐的產物,解放區人民政權在與反動勢力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既要嚴厲打擊罪大惡極的敵人,又要懲罰、教育、改造一大批罪惡不深的反動分子,將對反動分子的懲罰與改造寓於民眾監督之中,無論是“管束”還是“回村執行”都是刑事司法有益的實踐活動,為管制刑的確立,進行了最初的實踐探索。

對象

1、罪行性質輕、危害小。我國刑法分則規定可以適用管制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和妨害婚姻家庭罪中,這些犯罪的共同特點是罪行性質不十分嚴重,社會危害性較小。
2、人身危險性較小。管制並不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身自由,所以,適用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必須是人身危險性較小者,如果犯罪的人身危險性非常大,管制將難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將管制規定為主刑的一種,由人民法院判決,社區矯正組織(原為公安機關,《刑法修正案(八)》修改為社區矯正組織)執行。管制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但是在數罪併罰時,可以延長到3年。管制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2日。管制刑期的上限雖然比拘役長,但由於管制只是限制人身自由,而拘役是剝奪人身自由。從性質上講,管制仍輕於拘役。
管制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2日,之所以規定羈押1日折抵刑期2日,是因為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屬於剝奪自由,而管制只是限制自由。另外,對於經過批准離開所居住的市、縣外出的罪犯,被許可外出的期間,應計入執行期,但超過許可的時間不計入執行期;對於未被批准而擅自離開所在地域的罪犯,其外出期間,不得計入執行期。扣除的執行期,由縣級公安機關在其法律文書上註明,並加蓋公章,通知本人,同時書面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原審判或批准機關。

執行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已經出台,明確規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管理、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
人民法院對符合社區矯正適用條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決、裁定或者決定。
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各執法環節依法實行法律監督。
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服刑人員及時依法處理。
根據刑法第39條的規定,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2)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行使言論、出版、聚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3)按照執行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4)遵守執行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5)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告執行機關批准。
根據上述規定,管制本身不包含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如果被管制的犯罪分子需要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把剝奪政治權利作為附加刑判處,其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
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滿,執行機關即應向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或居住地的民眾宣布解除管制,並且發給本人解除通知書。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同時宣布恢復政治權利。

管制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為了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進行了鎮壓反革命運動。有的反革命分子歷史上有罪惡,建國後既無悔改表現,也無現行活動,其歷史罪惡尚不需逮捕判刑,人民政府便不予關押,採取政府管制與民眾監督的辦法作為懲罰,並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使其獲得改造。這種管制辦法由各地公安機關實施,按其性質,屬於行政管制。其後,管制也適用於其他犯罪分子,1952年3月8日政務院批准的《中央節約檢查委員會關於處理貪污、浪費及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中,對貪污分子的刑事處分就包括“機關管制”,並規定受這一處分的留在機關中戴罪工作,在被管制期間,不敘職位,並剝奪其政治權利,但給以學習機會,保障其必要的生活供給。 1952年4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已把管制規定為一種刑罰。為統一法制,1956年11月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對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的管制,一律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交由公安機關執行。這種管制已屬刑罰的一種。
解放區人民民主政權時期創造的新刑種。
1)指反動分子向政府登記後,將其交當地政府及民眾監督改造,每日或每周須向指定機關報告其行動,限制其自由。
2)是解放區民主政權總結經驗,適應處理、改造大批反革命分子的需要,把將某些反動或破壞分子交由民眾監督改造的做法加以制度化而定名的。
3)是發動民眾對敵專政,改造罪犯的好形式。

與拘役的區別

拘役: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勞動的刑罰方法。
拘役由公安機關在就近的看守所或者其他監管場所執行,在執行期間,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它具有以下特徵:
1、拘役是一種短期自由刑。拘役的刑期最短不少於1個月,最長不超過6個月。所以,拘役是我國對罪犯予以關押、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三種自由刑中最輕的一種。
2、拘役適用於罪行較輕,不需要判處有期徒刑,但需要短期關押改造的罪犯。
3、拘役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所謂就近執行,是指由犯罪分子所在地的縣、市或市轄區的公安機關設定的拘役所執行。
與其他刑罰的並罰 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後,管制仍須執行。(本款由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所增設)

經濟學中的管制

管制(regulation)是政府用來控制企業行為的法律和規定。主要種類有經濟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和社會管制(social regulation)。經濟管制影響價格、市場準入、單個行業的服務,如電話服務業。社會管制試圖矯正影響到許多行業的外部經濟性,如空氣或水源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