箎

篪是中國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廣雅》中記載此樂器有八孔,但《周禮》中記載此樂器有七孔,而隨著宮廷雅樂的逐漸衰落,現在這一種中國樂器已很罕見。已知台北孔廟收藏有古代精品“篪”,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對篪,分別為G調和F♯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箎
  • 讀音:chí 
  • 出處:《說文》
  • 性質:管樂
基本信息,釋義,基本字意,詞性,相關詞語,古籍解釋,樂器使用,

基本信息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云:“祥符中,有布衣林虎上書,真廟曰:‘此人姓林名虎,必尚怪也。’罷遺之。宣和中,有林虎者賜對,徽宗亦異之,賜名於‘虎’上加‘竹’。然字書初無此了,乃自稱‘塤篪’之‘篪’,而書名不敢增,但作‘箎’雲。”
然《集韻》早於宣和,故此字早已有之。然於“篪”字極似,故人常誤用。
細考二字誠不相同。“箎”,火五切,今音當讀hǔ,義為高大之竹;“篪”,陳知切,今音當讀chí,義為樂器。且《老學庵筆記》中記,宋帝不喜人尚怪獸之類,故徽宗將“林虎”之“虎”加竹字頭,以示義別,而音未嘗改。
篪 《說文》管樂也。 古代一種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樣的樂器,有八孔。 筆畫數:16; 部首:竹; 筆順編號:3143143321531535

釋義

基本字意

篪(chi):氣鳴(吹孔)樂器,春秋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橫吹竹管樂器。
從《詩經》、《楚辭》等均有記載。《爾雅·釋樂》晉人郭璞註:“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橫吹之。”宋代陳暘《樂書》:“篪,有底之笛也,橫吹之。”從戰國初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測音結果,可奏出#C2、d2、#d2、#f2、#g2、#a6的個音,即一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一個變化音。據史書記載,宋、明時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篪原是民間樂器,唐、宋以來民間不傳,只用於宮廷雅樂,與編鐘、編磬、笙、簫、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演奏方法,據長沙楊家灣漢墓作樂木俑與山東南武陽漢元和、章和間(公元83-87年)畫像石來看,吹奏時,雙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間,吹孔按指孔不在一個平面上,左手食、中、無名指分別按1、2、3、孔,右手中、食指按4、5孔。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箎 同 篪 古詞典里還有天下第一虎的意思.

詞性

【名】
(形聲。從竹,虒(sī)聲。本義:古時候一種用竹管制成的樂器)
同本義〖ancientChinesemusicalinstrumentmadeofbamboo〗。有八孔,橫吹。唯其開孔數及尺寸古書記載不一。如:篪塤(篪與塤。皆古樂器)
泛指吹管樂器〖pipeinstrument〗
快馬健兒,不知老嫗吹篪。——《洛陽伽藍記

相關詞語

雲篪 塤篪 塤篪相和 笙篪 伯塤仲篪 吹篪 吹篪乞食 篪塤 篪竹 老嫗吹篪 如塤如篪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火五切,音虎。竹名,高百丈。

樂器使用

吹孔氣鳴樂器。中國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
據《周禮‧鄭玄注》﹑陳暘《樂書》等書記載﹐均說篪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閉的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從戰國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兩件橫吹竹管樂器來看均與文獻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與笛有異。因此﹐至晚在漢代﹐篪與笛應是讀音相近而形制有異的同類樂器。
箎
篪在流傳中﹐其形制也稍有變化﹐據《爾雅‧釋樂》晉人郭璞注﹐至晚在晉時﹐它的吹孔已改用一個高出管身 1寸3分(約4.3厘米)的“翹”(即後來所謂“義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無變化。文獻記載﹐宋﹑明宮廷所用的篪﹐幾乎全是這種形制。
篪原是一種中國民間樂器。早在周代﹐它常與塤一起演奏。戰國之世﹐它作為大型宮廷樂隊中的一員﹐與編鐘﹑編磬﹑建鼓﹑簫(排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漢魏的相和歌樂隊﹐有時也用它。六朝時﹐隨著清商樂的興起﹐它又成為吳聲的主要伴奏樂器。隋唐時﹐它是當時藝術性最高的清樂樂隊的一員。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篪的演奏方法﹐據長沙楊家灣漢墓作樂木俑與山東南武陽漢元和﹑章和間(公元83~87)畫像石來看﹐吹奏時﹐可能雙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間﹐吹孔與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無名指分別按1﹑2﹑3孔﹐右手中﹑食兩指按4﹑5兩孔。
篪的性能﹐從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測音結果來看﹐使用最簡單的指法﹐可奏出6個音﹐即一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一個變化音。據文獻記載﹐宋﹑明時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現已因無確證﹐尚難定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