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溪

筏子溪

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側,屬於烏溪水系,為大里溪的支流,主流長度21.25公里,流域面積132平方公里。主流 (最長河道) 最遠源流為葫蘆墩圳系統的橫山支線圳道,又稱橫山圳排水,發源於台中縣神岡鄉岸里村西北角的“五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筏子溪
  • 隸屬:烏溪水系
  • 流域面積:132平方公里
  • 主流長度:21.25公里
簡介,地理,歷史,平埔族群時期,漢人開墾時期,

簡介

橫山支線自五汴分流後先向西南西沿岸里村、社口村、社南村西北邊界流,匯集雷公埤溝後轉向南流入大雅鄉境內,沿上楓村與員林、大雅兩村交界,流至與三和村交界處匯入東門支線圳道。東門支線續沿三和村、大雅村交界轉向西流入大雅鄉街區南側匯集土地公汴,改稱大雅排水。大雅排水轉西南流至橫山村下橫山聚落,與十三寮排水會合後,始稱筏子溪。筏子溪本流轉向南流入台中市西屯區,至中山高速公路台中交流道西北側,與港尾溪匯合後一路南流,沿途匯集了大肚台地山麓各野溪與農田的排水後,經台中市西屯區、南屯區兩區,於台中縣烏日鄉注入大里溪。
橫山支線圳道的水源來自於由大甲溪及其支流食水嵙溪取水的葫蘆墩圳本圳,經由軟埤溪及下埤幹線兩次分流後,於五汴再度分流成浮圳、中央支線、南貝支線及橫山支線四條圳道。

地理

筏子溪是一條平地河川,河床十分寬淺。目前主要功能為提供沿岸農田的灌溉用水和排水。筏子溪的流向主要呈北北東向南南西,流經行政區有台中縣神岡鄉大雅鄉烏日鄉,以及台中市西屯區南屯區。筏子溪流域由於腹地廣大,加上開發較少,故許多穿越台中市的台灣南北交流動脈,例如中山高速公路台灣高速鐵路台74線中彰快速道路,皆系沿著筏子溪的兩側興築。
跨越筏子溪的橋樑,由北而南,主要有:
烏橋(大雅鄉振興路) 永安橋(西屯路三段):原名為水堀頭四號橋,2007年改建完成 福安橋(福科路):原名為永安橋,外觀呈藍色之鋼結構拱橋東海橋(台中港路三段):因筏子溪整治工程,河寬加長,2009年開始改建 虹揚橋(朝馬路):外觀呈紅色之鋼結構拱橋 台中特三道路橋:興建中 知高橋(五權西路二段) 筏子溪橋(永春路) 集泉橋(烏日鄉中山路二段)

歷史

筏子溪溪名的由來,是因為以前筏子溪風光明媚,經常有人在溪岸邊垂釣,並以竹筏為水上往來的交通工具,所以習慣稱它為“筏子溪”。

平埔族群時期

筏子溪流域的開發,與台中盆地的開發歷史有關。在漢人開墾台灣中部之前,筏子溪流域是平埔族的活動範圍。在清廷領台之前,漢人足跡罕至,屬內山地區,長久為巴布薩族貓霧捒社的活動範圍。

漢人開墾時期

從清領時期康熙年間開始,至乾隆末年時,系大量開發時期。為了因應墾殖所需,鑄造犁頭與打制農具的打鐵店鋪林立,因而現今的台中市南屯區南屯裡,舊名為“犁頭店”。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清廷為便於統理,在犁頭店街側邊設立貓霧捒巡檢署,促使犁頭店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機能城鎮,帶動台中盆地的繁榮興盛。墾殖型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割地換水”,其中以張達京為首的六館業戶於1723年開鑿水圳,利用與原住民換取土地來開墾的方式最為有名。其中,神岡、大雅都是以上述方式開墾而成。另一則是以官方的力量展開有計畫的拓墾,例如清朝總兵張國藍廷珍先後開墾了南屯、西屯一帶,因而出現“張鎮莊”、“藍興莊”等地名。而筏子溪注入大肚溪的烏日一帶,也於雍正年間,由藍天秀、張嗣征合資開發,稱“藍張興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