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孩子

第五個孩子

《第五個孩子》是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創作的小說,

故事講述一對中年夫婦戴維和海蕊,婚後一直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這個看似完整的家庭,卻被這個在計畫之外出現的第五個孩子打破了原有的快樂。班是個即便在家人眼裡都看似“妖怪”的畸形兒,他的存在把這個家攪得不得安寧。

小說傳達了一個異類人被家庭和社會極度排斥的遭遇與慨嘆,向人們展示了人性的無情和冷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五個孩子
  • 外文名稱:The Fifth Child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英)多麗絲·萊辛
  • 字數:94000
  • 首版時間:1988
內容簡介,成書過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一對年輕夫婦戴維和海蕊想生許多孩子,他們相互認為應該至少生六個。第一個孩子1966年出生, 他們欣喜若狂。1983年第四個孩子降世。此時, 他們已經深感經濟和家務的負擔沉重。不久, 海蕊又生了第五個孩子班。這孩子在娘胎里就十分折騰, 拳打腳踢, 讓母親吃足苦頭。出生後, 班食量驚人、體力超人、破壞性大,他吃奶時把母親的乳房咬得青一塊紫一塊。然而,天生的母愛使海蕊對這個叫“班”的怪孩子仍有所愛。但是, 全家除她外, 沒有一個人喜歡他。這個家因為班的存在而分崩離析,其他幾個孩子一到假期就出走: 去老爺、姥姥家, 去奶奶家,去叔叔家,甚至小小年紀他們就要求寄宿學校,親戚朋友原本常來做客, 度假。班出生後,他們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開這一家。後來班開始上學,從國小到中學, 他都是一個不受老師、同學歡迎的學生。成績很差、不合群、搗亂、惡作劇、毆打同學、欺侮女同學、偷東西、和不三不四的少年鬼混在一起。最終,班成了少年犯罪者。

成書過程

作者萊辛夫人曾表示她將該書寫了兩遍。寫完第一稿後覺得內容不甚真實, 而處理得又過於軟弱,她認為,假如這個畸形兒出生在真實的社會, 情況會更糟, 因此她把第一稿扔掉了。她表示,儘管現在看來該作品愈加令人不快, 可其中的故事情節, 尤其是對其他孩子所做出的反應的描寫, 更加真實了。

人物介紹

戴維
戴維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建築設計師, 行為老派而保守,他的家庭觀念也非常傳統,認為家庭生活的全部中心就是母親。因此,他娶了跟他一樣保守的海蕊以實現其家庭夢想。 婚後不久他們就買下了一棟維多利亞風格的大房子,開始生兒育女,建立傳統的大家庭,努力建造屬於自己的“小王國”。
海蕊
戴維的妻子,屬於中產階級,雖然沒有過著奢侈的生活,但是在班出生以前的生活還算殷實。他們夫婦居住在一座象徵著幸福的大房子裡,膝下有四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在每個周末都會舉辦一個盛大的派對來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好朋友。發現自己又懷上了第五個孩子,孩子極不安分,拳打腳踢,讓她吃盡苦頭。再加上丈夫戴維甚至逃避他作為父親的責任並且不承認班是自己的孩子,他直言他的責任只能是對著那幾個“真正的孩子”身上,她感到十分沮喪。
班還在娘胎的時候,已經極不安分,讓母親哈麗特飽受痛苦,班不像他的兄姐般有金黃頭髮藍眼睛和粉紅臉蛋,剛出生的班肩膀厚重並且駝背,前額斜削,頭髮狂亂。班從一出生就拳打腳踢,力大無窮,並且食量驚人,他總是把母親的乳房咬得又青又紫。因此在不足5 周的時候,被斷了母乳改餵牛奶,隨著他的成長,奇異舉動反而增多, 三歲時,迫於外界及家庭的壓力,被母親送到收容機構,因母親愧疚而被帶回來。最終被家人放棄,成了少年犯罪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冷漠與孤獨
人類對異類的劃分總是那么地一廂情願,被歸為異類的個體就要“理所當然”地承受很多本不屬於他的壓力和排擠。如果說班的異常行徑給家裡籠罩了一層恐怖的氣氛,但作者在《第五個孩子》中,幾乎沒有描述班與家人進行溝通的場景,班曾經試圖像其他人一樣學著和別人打招呼以期待有真正的交流,卻最後以失敗告終。漸漸地他也失去了努力改變只為去迎合那些不接受自己的大多數人的興趣,重新做回了自己甚至還有些變本加厲。這是一種被否認、被拒絕接受之後的自暴自棄的表現。惡性循環就這樣建立起來,最終母親也無法忍受這個“屢教不改”的怪胎,貌似仁至義盡地放棄了自己的親生骨肉,選擇了與其他家庭成員最初選擇的態度。從此,班就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異類,一個被徹底拋棄的異類。
如果說,班的天性是殘暴和獸性的,是一種即使作為家人也無法忍受的可怕,那么,班在一群市井小混混中居然處於領導位置的事實就無法理解了。那些孩子和班不同的是有健康的體魄,面容也並非像班那樣的面目猙獰;和班相同的是在父母眼裡都是異類,都是被邊緣了的。在筆者看來,這些市井小混混們會混在一起,並不是因為有著共同的理想或是意氣相投,而是他們都迷失在找尋自己的同類途中。沒有同類,是一種很缺乏安全感的漂泊。父母把班送到那個根本就不把人當人看的療養院,母親因實在惦記把班接回來的時候已經半死不活了。文中說大概是因為打了鎮靜劑,班才沒有了一點生氣,可筆者認為,那是班對自己的一种放棄。班曾試圖通過努力儘可能地融入這個原本是充滿愛意的家,卻在父親的無視下被送到了那樣一個非人的地方,他已經不被當做家庭的一員來看待了。絕望占滿了班的腦袋。這個先天就沒有得到上帝眷顧的小孩,在親友中間也沒有得到本該屬於他的關愛。家人的厭惡、親人的冷漠,將班步步推向那悲哀的深淵。
女性主義
小說一開始就為人們展現了父權對母親角色的建構。根據戴維的標準,海蕊的確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她是一個有著母性本能的傳統女性, 她認為家庭幸福就是建立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勞動分工之上的。海蕊婚後立即辭去了工作,而那個“是否要成為職業女性”的問題從來沒有困擾過她,因為她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生活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礎” 。 她欣然地接受了父權體系賦予她的角色並如此沉醉於這一傳統模式以至於她完全從母親的功能來決定自我價值。從頭至尾,海蕊的生活都是圍繞著懷孕、生產和養育孩子。班出生後,決定將班的送到收容所也揭露出父權統治對母親的限制和控制。這一武力威迫更多地象徵著母親與父權的力量對比,母親代表著弱者、無權,以及主體性的喪失。海蕊的覺醒是隨著她對自己和班的關係, 以及對母親身份的思考而開始的。事實上,現有的父權社會結構已經扭曲了他們的母子關係, 母親認同了主流社會價值觀,因此她覺得放棄班是一種解脫。但是同時她又無法將班從腦海中揮去, 愧疚和責任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她並最終促使她將班從收容所接回來。 她這一決定強調了母子之間的自然聯繫。這一自然的聯繫在克里斯托娃的“異質倫理學”里有著重要的作用,她認為這一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自然聯繫是對父親的法則的超越。 通過拯救班,母親超越了父許可權制, 拒絕了傳統的母親規範並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

藝術特色

敘事話語的陌生化是小說《第五個孩子》的突出點, 萊辛用光怪陸離的細節和含混的直接引語刻畫了主人公, 又通過突變的語言節奏來延宕情節,最後用變換的視角和“省敘”勾勒出明暗兩線來深化小說“差異”的主題,從而使敘事話語的陌生化貫穿文本始終。
在種限知模式的互動作用中, 作者巧妙地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及同一階段不同人物的語言進行創造性地扭曲, 在對主角的刻畫中插入“對手戲”延宕了發展, 變更了人物單線發展的老一套模式, 使作品實現了驚奇的藝術效果。 從視角的變換上可以看到小說自然地形成了一明一暗兩個主人公,表面上海蕊作為線索人物貫穿始終, 但在潛藏文本中卻可以看到了真正的中心角色是班。 明暗兩個主人公是來自不同空間的代表,他們卻在同一個家庭里碰撞、衝突到最後激化導致家庭的破裂,這種複線的敘事技巧,在陌生化人物形象和延宕情節之後使隱形主人公的命運更加撲朔迷離, 也使作品中暗示的如何對待差異的主題由形式到內容上得到進一步深化。

作品評價

《第五個孩子》是本讓人毛骨悚然,卻也讓人慾罷不能的書。多麗絲·萊辛以清晰的文字及高度的說服力,描寫一個家庭里奇特、異質的小孩,而輕描淡寫的手法更增添其恐怖性。——《星期日泰晤士報》
《第五個孩子》是萊辛後期重返現實主義代表作,被稱讚為充滿哲理意味的“恐怖的好小說”。——深圳都市報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英國女作家,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3年11月17日去世,終年94歲。萊辛於1919年10月22日出生,生於伊朗,許多著作都和她曾經在英國殖民時期的顛沛經歷有關,其中,《金色筆記》一書為人所熟知。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稱,萊辛一生所著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超過50本。萊辛的著作所涉足的主題豐富,政治題材和科幻小說都有涉獵,當年諾貝爾獎評審會稱其作品中充滿“懷疑、爆發力和視覺衝擊力”。
第五個孩子
主要作品有《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倖存者回憶錄》、《天黑前的夏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