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史

中國計算機史

1956年,周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就把計算機列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並在1957年籌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計算機事業的起步比美國晚了13年,但是經過毛澤東時代老一輩科學家的艱苦努力,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縮小了。2002年8月10日,我國成功製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此後龍芯二號問世,龍芯三號也正在緊張的研製中。龍芯的誕生,打破了國外的長期技術壟斷,結束了中國近二十年無“芯”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計算機史
  • 外文名:Chinese computer history
  • 1958-1964年: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
  • 1965-1972年: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
  • 1973-80s:第三代中小規模積體電路
  • 套用時期: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
開端,歷程,主要成就,主奠基人,

開端

1956年3月,由閔乃大教授、胡世華教授、徐獻瑜教授、張效祥教授、吳幾康副研究員和北大的黨政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主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這次參會可以說是到前蘇聯“取經”,為我國制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隨後在制定的12年規劃中確定中國要研製計算機,並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四個研究所。當時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中國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為了迅速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這三個方面聯合舉辦了第一屆計算機和第一屆計算數學訓練班。計算數學訓練班的學生有幸聽到了剛剛歸國的國際控制論權威錢學森教授以及在美國有3~4年編程經驗的董鐵寶教授(他當時是國內唯一真正直接接觸過計算機多年的學者)的講課。
中國早期計算機中國早期計算機
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由七機部張梓昌高級工程師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隨後,由總參張效祥教授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1萬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幹有金怡濂、蘇東莊、劉錫剛、姚錫珊、周錫令等。其中,磁心存儲器由計算所副研究員范新弼和七機部黃玉珩高級工程師領導完成。在104機上建立的,由鐘萃豪、董蘊美領導的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是在1961年試驗成功。

歷程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
(1958-1964年)
我國從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式運行,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機器在738廠開始少量生產,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4機)研製。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並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
(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勳機”。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電晶體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上世紀七十年代計算機上世紀七十年代計算機
第三代中小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研製
(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製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第四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研製
和國外一樣 ,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6502晶片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占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主要成就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積體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UNIX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機板,採用曙光LINUX作業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台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台階。
2003年4月9日 由蘇州國芯、南京熊貓、中芯國際、上海宏力、上海貝嶺、杭州士蘭、北京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化基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1家積體電路企業機構組成的“C*Core(中國芯)產業聯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謀求合力打造中國積體電路完整產業鏈。
2003年12月9日 聯想承擔的國家格線主節點“深騰6800”超級計算機正式研製成功,其實際運算速度達到每秒4.183萬億次,全球排名第14位,運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國芯工程”成果匯報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國“星光中國芯”工程開發設計出5代數字多媒體晶片,在國際市場上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獲得原則通過,這標誌著我國電子業務漸入法制軌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計算機500強名單,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排名第十,運算速度達8.061萬億次。
2005年4月1日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電子簽名自此與傳統的手寫簽名和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將促進和規範中國電子交易的發展。
2005年4月18日、“龍芯二號”正式亮相。由中國科學研究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的中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通用高性能CPU“龍芯二號”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聯想完成併購IBM PC。聯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PC業務的收購,聯想以合併後年收入約130億美元、個人計算機年銷售量約1400萬台,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漲。國內最大搜尋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國Nasdaq市場掛牌交易,一日之內股價上漲354%,刷新美國股市5年來新上市公司首日漲幅的記錄,百度也因此成為股價最高的中國公司,並募集到1.09億美元的資金,比該公司最初預計的數額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時宣布,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打造中國最強大的網際網路搜尋平台,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大的一起併購案。

主奠基人

提到中國計算機,就不能不提起華羅庚教授,他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華羅庚和中國的計算機事業早在1947~1948年,華羅庚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任訪問研究員時,就和馮·諾依曼(J.Von Neumann)、哥爾德斯坦(H.H.Goldstion)等人交往甚密。華羅庚在數學上的造詣和成就深受馮·諾依曼等人的讚賞。當時,馮·諾依曼正在設計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式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馮讓華羅庚參觀實驗室,並常和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這時,華羅庚的心裡已經開始勾畫中國電子計算機事業的藍圖。
華羅庚教授1950年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華羅庚教授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