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俄土戰爭

第七次俄土戰爭發生於1806-1812年,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

1806年,奧斯曼帝國受到法國拿破崙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國奧斯特利茨會戰中遭到慘敗,決定對俄國進行軍事行動,以奪回對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兩地的控制權。俄國立即派出4萬名以上的軍隊進入兩地,奧斯曼帝國遂封鎖土耳其海峽,並正式對俄國宣戰。

雖然俄軍主力被拿破崙牽制在普魯士,但是俄軍仍然能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在巴爾幹半島外高加索黑海幾個方向上同時取得勝利。1807年,俄國與法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從而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奧斯曼土耳其。1809年,名將巴格拉提昂接管指揮權,一度渡過多瑙河蹂躪多布羅加1810年,尼古萊·卡曼斯基又一次渡過多瑙河,同土耳其軍隊展開拉鋸戰。不久,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接管了俄軍指揮權,他制定了一次大膽的誘敵戰術,以期儘快解決戰事來抽調主力北上防備拿破崙。

6月22日開始,庫圖佐夫將俄軍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態,土耳其軍果然中計追來,此時庫圖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軍隊迂迴渡過多瑙河,切斷了土軍的退路。10月2日,兩軍決戰,土耳其軍徹底崩潰,並於11月23日向庫圖佐夫投降。

土耳其於1812年5月28日承認戰敗,簽定《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比薩拉比亞。同年10月,拿破崙一世入侵俄國,但是此時俄軍已經撤回國內進行備戰,因此當拿破崙得知土耳其敗績時,十分遺憾。

基本介紹

起因,過程,

起因

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土耳其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

過程

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幹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占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占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占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籤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併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經過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俄軍在陸海軍的戰略協同作戰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