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蒙條約

肖蒙條約,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4國為最後戰勝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簽訂的一項攻守同盟條約。1813年底,聯盟各國的軍隊攻入法國境內,但對法國未來的政治體制以及戰後領土分割等問題存在許多分歧,影響聯合軍事行動的進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崙一世又取得幾次軍事勝利,在英國提議下,英、俄、奧、普4國簽訂了該條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蒙條約
  • 簽約:1814年3月1日
  • 性質:攻守同盟條約
  • 類型:條約
內容,歷史過程,背景,國際關係史,歷史條約,

內容

肖蒙條約
條約規定:締約國繼續同法國作戰直到徹底勝利,非經全體同意, 不得與法國單獨議和;每一國家提供15萬軍隊對法作戰,英國除外,但英國需負擔戰費。條約有效期為20年。在條約的秘密條款中,對戰後歐洲的政治結構和某些重大的領土歸屬問題作出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在1814~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基本得到確認。條約加強了聯盟各國在共同對拿破崙作戰中的團結,對加速拿破崙一世的失敗和解決如何處理戰後歐洲問題起了一定作用。

歷史過程

1814年3月1日,英、俄、奧、普四國在肖蒙簽訂條約,責成各國不得同拿破
肖蒙條約肖蒙條約
侖統治的法國單獨媾和,並要同法國繼續作戰至徹底勝利。
1815年3月1日,拿破崙率領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躲過監視厄爾巴島的英法軍艦,在法國南岸儒昂灣登入。拿破崙登入後立刻在岸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號召當地士兵和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反動統治。拿破崙的部隊隨後開始進軍巴黎,受到沿途法國軍民的熱烈歡迎和歸附。到3月12日,拿破崙未放一槍一彈順利進入巴黎楓丹白露宮,並重新登上法蘭西帝位。
《提爾西特條約》(Treaty of Tilsit)
1、背景:拿破崙打敗第三次反法聯盟後,於1806年7月建立萊茵聯盟,歐洲列強更感受到法國的過分強大對自身安全的威脅。隨著拿破崙對德意志野心的顯露,普魯士向英俄尋求保護。1806年10月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後普法交戰,法軍大敗普軍,拿破崙乘勝進逼俄國。
2、1807年7月7日法俄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兩國結成同盟,俄國犧牲盟友普魯士換取自己的利益,英國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7月9日,普魯士也和法國簽訂了屈辱的《提爾西特和約》接受了領土變更和賠款的懲罰條件。
3、《提爾西特和約》的締結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大陸封鎖體系(Continental System)
1、背景:由於海外貿易的競爭,英法長期對立。法國大革命後,英國又多次組織反法同盟。且在戰爭中英國從沒有遭受過法國軍隊的打擊,總是保持著良好的實力與法國抗衡,拿破崙把征服的目標瞄準了英國。但軍事征服英國是不可能的,於是拿破崙將戰略中心轉向經濟戰,開始推行“大陸封鎖”戰略。其目的是希望利用法國在大陸上的優勢消解英國的海上優勢,以陸上力量去和英國的海上力量角逐。
2、建立過程:1806年11月20日,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為大陸封鎖體系奠定基礎;1807年1月7日,英國宣布實行反封鎖,拿破崙寸步不讓,針鋒相對的先後兩次頒布“米蘭敕令”,強化了“柏林敕令”的規定;1810年10月又頒布“楓丹白露敕令”,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陸封鎖體系”。
3、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對英國的打擊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它從一開始就存在諸多困難,最終難逃失敗命運。而法國的征服和占領又激起了別國人民對拿破崙帝國的反抗。這一切都從根本上動搖了大陸聯盟體系。
《肖蒙條約》和《第一次巴黎和約》
1、背景: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1813年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帝國迅速崩潰,如何處理戰敗的法國成了爭論的焦點,拿破崙又拒絕接受“法蘭克福提議”;為了最終打敗拿破崙,在英國提議下,反法同盟各國就戰後歐洲安排問題進行了會談和協商。
2、1814年3月9日反法同盟各國簽訂《肖蒙條約》,規定了對法作戰的條件和對歐洲未來疆界與政權的安排。該條約緩和了同盟各國內部的分歧與矛盾,加強和鞏固了同盟對法作戰的團結,同時也反映出列強恢復歐洲舊秩序的企圖。它的基本原則後來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了貫徹和確認。
3、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復辟,5月30日,同盟國與波旁王朝簽訂了一個法、奧、俄、英、普的和平條約,稱《第一次巴黎和約》。這是維也納會議前的一個重要條約。在條約中,同盟各國的目的是讓歐洲回到拿破崙以前的狀態,而沒有對之採取報復和懲罰的措施,沒有割地和賠款,甚至拿破崙從歐洲各國掠去的藝術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該條約標誌著拿破崙帝國稱霸歐洲的計畫失敗,但並不意味著法國的失敗。竭盡全力打敗拿破崙的大陸各國也和法國一樣衰弱,只有英國和俄國沒有遭到嚴重削弱,它們逐漸掌握了歐洲的主導權。同盟各國無意引起法國的仇恨,對法國採取了極為寬容的態度。同時由於均勢原則的微妙作用。法國被保存為一個強國而作為對俄國和英國勢力的制衡。
《第二次巴黎和約》
1、背景:1815年3月拿破崙“百日政變”,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失敗2、1815年戰勝國與法國簽訂《第二次巴黎和約》,提出了比以前嚴苛得多的條件,使法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同盟國的占領軍也給法國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最後議定書》
1、1815年6月9日列強通過《最後議定書》,結束了維也納會議。2、《最後議定書》依據正統主義、遏制和補償三原則重新規劃了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重建歐洲的均勢和和平,並對諸多國際問題作了廣泛而細緻的安排,包括國際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員的位次和待遇等問題。
3、評價:建立了現代國際關係史上的第二個重要體系——維也納體系,這一體系在歐洲大國間創造了一種政治軍事平衡。英國以自己為砝碼,精心調節著國際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國或集團的勢力膨脹以致威脅到英國的利益,它總是毫不猶豫地與另一國或集團結成同盟。均勢原則在維也納體系時期日臻圓熟。
神聖同盟
1、1815年9月20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皇弗蘭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簽訂《神聖同盟條約》。2、目的:為了維護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基督教教義,反對革命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也為了保持維也納體系的長久穩定。
3、中心內容:三國根據基督教教義結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誼關係,互相保證歐洲的正統統治。
4、這個條約既未規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約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稱“神聖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國、羅馬教皇國、奧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歐洲國家都簽字加入了“神聖同盟”,其中居於領導地位的是俄羅斯和奧地利。
5、評價:神聖同盟通過相互間對正統原則的保證,使各國得以面對國內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許安全。它實際上在大國之中加上了一種“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價值觀下不至於在自相爭鬥中毀滅。這一想法可以稱之為“保守和評論”,即認為維持正統體制才能保證和平的延續,一切激進的行為都回帶來災難。然而,這一和平以迫害和壓制進步力量為基礎,必將招致更大的毀滅。
四國同盟
1、1815年11月20日,英、俄、奧、普簽訂《四國同盟條約》。2、主要是針對法國,是一個軍事同盟條約,目的是反對拿破崙家族在法國的統治,反對法國對歐洲整體均勢構成威脅。
3、四國同盟使大國可以聯合起來對付可能出現的對整體均勢的挑戰。

背景

肖蒙條約
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 4國為最後戰勝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簽訂的一項攻守同盟條約。1813年底,聯盟各國的軍隊攻入法國境內,但對法國未來的政治體制以及戰後領土分割等問題存在許多分歧,影響聯合軍事行動的進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崙一世又取得幾次軍事勝利,在英國提議下,英、俄、奧、普4國簽訂了該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繼續同法國作戰直到徹底勝利,非經全體同意,不得與法國單獨議和;每一國家提供15萬軍隊對法作戰,英國除外,但英國需負擔戰費。條約有效期為20年。在條約的秘密條款中,對戰後歐洲的政治結構和某些重大的領土歸屬問題作出一些規定。這些規定在1814~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基本得到確認。條約加強了聯盟各國在共同對拿破崙作戰中的團結,對加速拿破崙一世的失敗和解決如何處理戰後歐洲問題起了一定作用。

國際關係史

國際關係史 >〔1640~1917〕
三十年戰爭 均勢外交 炮艦外交 東方問題 黑海海峽問題 俄土戰爭 波蘭的三次瓜分 武裝中立同盟 亞眠條約
提爾西特和約》 大陸封鎖 肖蒙條約 維也納會議 巴黎條約(1814,1815)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神聖同盟 四國同盟 亞琛會議 特羅保和萊巴赫會議 維羅納會議 門羅主義 亞得里亞堡條約 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 赫拉特衝突 倫敦海峽公約 克里木戰爭 普法戰爭 三皇同盟 柏林備忘錄 聖斯特凡諾條約 柏林會議(1878) 德奧同盟 三國同盟(1882) 柏林會議(1884~1885) 保加利亞危機 地中海協定 巴格達鐵路 再保險條約 法俄同盟
“光輝孤立” 法紹達衝突 美西戰爭 大棒政策 金元外交 英布戰爭 海牙和平會議 英日同盟 摩洛哥危機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 日俄戰爭 三國協約 波士尼亞危機 卡塔赫納協定 《彼得堡宣言巴爾幹同盟 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際關係史>〔1917~1945〕
和平共處 《和平法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威爾遜十四點計畫 巴黎和會(1919) 凡爾賽和約
聖日耳曼條約 訥依條約 特里亞農條約 色佛爾條約 國際聯盟 華盛頓會議 熱那亞會議 洛桑會議 魯爾問題 道威斯計畫 洛迦諾會議 白里安-凱洛格公約 非戰公約 楊格計畫 遠東戰爭策源地 歐洲戰爭策源地 集體安全政策 綏靖政策 美國中立法 《侵略定義公約》 小協約國 三國同盟(1940) 軸心國 東方公約 蒙特勒會議 遠東慕尼黑陰謀 德國吞併奧地利 慕尼黑會議 英德秘密談判 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衛國戰爭 太平洋戰爭 蘇日中立條約 大西洋憲章 莫斯科會議 聯合國家宣言 卡薩布蘭卡會議 魁北克會議(1943,1944) 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達會議 波茨坦會議
國際關係史>〔1945~1954〕
巴黎和會(1946) 聯合國 三個世界 蘇美英法分區占領德國 美國占領日本 印度支那戰爭 紐倫堡審判 東京審判 馬歇爾計畫 布魯塞爾條約組織 中東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 柏林危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韓戰 《舊金山對日和約》 歐洲防務集團澳新美理事會 巴黎協定(1954) 日內瓦會議(1954,1961) 中央條約組織 巴格達條約 亞非會議 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 華沙條約組織 奧地利國家條約 英法以侵略埃及戰爭 加勒比危機 不結盟國家會議 國際裁軍問題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六·五戰爭 《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 蘇美限制戰略武器會談 十月戰爭 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中歐裁軍談判 越南侵略高棉 蘇聯侵略阿富汗
石油輸出國組織 南南合作 南北對話 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

歷史條約

簡介
肖蒙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瑞典女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威斯特伐利亞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蘭西國王以及他們各自的同盟者之間的和平條約》(即《明特斯條約》)
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約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獨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邦諸侯的領地大體恢復到戰前的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關於教派問題,和約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繼續有效,承認德意志境內新舊教地位平等。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主權原則進入了近代意義上的絕對主權階段。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並規定對違法者進行懲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明確承認宗教自由,削弱了羅馬教皇勢力。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國家之間關係的的新秩序,標誌著歐洲經典外交的開端。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思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倫敦海峽公約
關於管理黑海海峽(即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國際公約。1841年7月13日,由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土耳其 6國在倫敦簽訂。公約確認了奧斯曼帝國的"古代規則"。按照這個規則,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在和平時期禁止任何外國軍艦通行,土耳其有權準許友好國家使館所轄的輕型軍艦通過。公約使俄國喪失了從1833年《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簽訂後所取得的在海峽的優勢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但公約隻字未提海峽在戰時的地位問題。公約激化了俄國和其他歐洲大國爭奪海峽的鬥爭。1853年俄土戰爭發生後,英、法聯合艦隊通過海峽進入黑海,導致克里木戰爭。1856年 3月底交戰國締結的(《巴黎和約》)規定,黑海為中立區,禁止一切外國軍艦出入兩海峽,俄國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及 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和設定海岸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國政府利用普法戰爭和法國戰敗的有利時機,向上述(《巴黎和約》)簽字國發出通告,宣布對俄國在黑海保有艦隊的限制以及關於黑海中立化的條款失效。英國等西方列強被迫讓步。1871年 3月13日,俄、土、德、奧匈、英、意、法 7國又在倫敦簽訂一個公約。公約取消了《巴黎和約》所規定的黑海中立條款,再次確定了封閉海峽、禁止外國軍艦通行的原則,並同意土耳其有權在平時對友好和同盟國家的軍艦開放海峽。
巴黎條約
(1814,1815)
法國與反法聯盟成員國簽訂的和平條約 。 第一次《巴黎條約》是第六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與法國於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簽訂的。後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復荷蘭瑞士、德意志諸公國和義大利各國奧地利統治地區除外的獨立;拿破崙戰爭時期,各國占領的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國控制的多巴哥等島嶼除外)歸還給法國,馬爾他島歸英國所有;宣布萊茵河和希爾德河自由航行。對於法國放棄的領土歸屬問題以及涉及除法國以外的歐洲其他國家的問題,條約規定另外召開國際會議解決(見維也納會議)。條約簽訂不久,拿破崙一世利用了法國各個階層對復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滿,以及戰勝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尖銳矛盾,從流放地厄爾巴島潛回法國,建百日王朝。英、俄、奧、普等國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它們組織了第七次反法聯盟,並在 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法軍,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退位。
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英、俄、普、奧)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巴黎條約》。這項條約比第一次條約更為苛刻。它規定法國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國又喪失菲利普維爾、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和蘭道等許多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法國要償付7億法郎的賠款,以發行公債的辦法分15次在5年內還清;賠款還清以前,聯盟各國派兵15萬人駐紮在法國東北的要塞,駐軍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歸還拿破崙戰爭時期從戰敗國掠走的珍貴藝術品。此外,凡未被該約取消的1814年《巴黎條約》和維也納《最後議定書》的所有條款,也都再次得到確認。
亞得里亞堡條約
結束俄土戰爭的和平條約。又譯阿德里安堡條約。1821年,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爆發了獨立戰爭,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調集軍隊進行殘酷鎮壓,到1826年末,希臘獨立運動形勢危殆,歐洲列強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插手希臘問題。英、俄兩國在1826年4月4日簽訂了《彼得堡議定書》,以協調彼此對希臘的政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3國又締結了《倫敦條約》,要求希、土雙方停戰。遭土耳其拒絕後,3國艦隊在納瓦里諾灣(今皮洛斯)殲滅了土、埃聯合艦隊。土耳其斷絕同俄、英、法的外交關係,並號召進行"聖戰"。沙俄以此為藉口,於1828年4月14日正式對土耳其宣戰,1829年8月20日占領亞得里亞堡,直接威脅土耳其京城君士坦丁堡。俄國的勝利引起土耳其蘇丹的驚惶和歐洲其他列強的不安,英、法及普魯士為了阻止俄軍前進和防止奧斯曼帝國崩潰,出面調停。1829年9月14日,俄、土締結了《亞得里亞堡條約》。條約包括16項條款和1個議定書。俄國奪得多瑙河河口及整個黑海東岸地區,土承認由俄國負責"保護"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自治權。土耳其向俄國及其他國家的商船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向俄國賠款,承認希臘獨立。
柏林備忘錄
1876年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尋求巴爾幹事件的解決方案在柏林草擬的備忘錄。1875年,巴爾幹半島爆發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反對土耳其的民族起義,鄰近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均表支持。俄、奧、英、德都想乘機取利。奧匈帝國企圖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防範塞爾維亞進行干涉和俄國採取單獨行動,於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照會簽署1856年《巴黎條約》的各國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兩省實行改革,包括土地、稅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義。土耳其同意,但起義者識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斷然拒絕。1876年5月,俄國外交大臣A.M.戈爾恰科夫同安德拉希、O.von俾斯麥在柏林舉行會談,尋求解決辦法。5月13日通過了《關於巴爾幹事件的備忘錄》通稱《柏林備忘錄》 。備忘錄仍堅持在改善居民的命運時,不破壞政治現狀,並在必要時應制止威脅現狀的危機。其內容實為安德拉希照會的擴大本。法國和義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國為制止俄國勢力的擴張,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提爾西特和約
俄法兩國於1807年簽訂的和約。法國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於1806年和1807年先後擊敗普魯士和俄國(見拿破崙戰爭)。1807年6月25日,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崙一世在提爾西特(又譯蒂爾西特,即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州蘇維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隻船上會晤。7月7日,雙方代表簽訂了《法俄和約》 。
7月9日,普法兩國代表也簽訂了《法普和約》 。根據《法俄和約》 ,原屬普魯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區被劃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版圖,由拿破崙一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任國王;在普魯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攫得的地區(見波蘭的三次瓜分),成立華沙公國,由薩克森國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為自由市;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劃歸俄國。俄國承認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允諾將卡塔羅海灣轉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主權。同時簽訂的《法俄同盟條約》規定:在英國拒絕俄國提出的媾和條件時,俄國將同英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參加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在土耳其拒絕調停或在3個月內俄土談判不能取得滿意結果時,法國和俄國將對土耳其採取一致行動。提爾西特和約標誌著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敗。對普魯士來說是奇恥大辱,對法國和俄國來說,是瓜分歐洲的條約。和約未能緩和俄法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1812年的戰爭。
亞眠條約
1802年3月27日,法國及其盟國西班牙、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同英國在法國北部的亞眠簽訂的和約。它標誌著第二次反法聯盟的最後破產。該條約共22條,主要內容有:英國近年來占領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達島和錫蘭島上的荷蘭屬地外,歸還法國及其盟國;英國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占領的所有港口和島嶼,並專門規定,英國應從馬爾他撤軍,將該島歸還給聖約翰騎士團,由法、英、俄、奧、普、西6國保證馬爾他的獨立和中立;法國則同意從那不勒斯、羅馬和厄爾巴島撤軍,埃及歸還奧斯曼帝國。雙方都承認愛奧尼亞七島共和國。該和約是拿破崙統治時期英、法長期戰爭中的一次暫時休戰,也是英、法兩國在1793~1814年的戰爭中所締結的唯一和約。雙方雖然都作了讓步,但都沒有認真履行自己承擔的條約義務。1803年5月,英、法之間又恢復了戰爭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