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白肉

竹林白肉

竹林白肉在成都是人們熟知的一款家常菜式。舊時的成都,“穿城九里三”的面積,四五十萬人口,市場不算太大,可是賣竹林白肉的館子,卻比比皆是。40年代的名餐館春熙路的“快活林”、“果爾佳”,東在街的“李鈺興”,新街的“經濟日夜飯館”,祠堂街的“邱佛子”,復興街的“竹林小餐”每天都有供應。其中尤以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風味獨特,而賣出了名。竹林蔣海山,大刀白肉有後人,現在只是局限於蔣家,家庭聚會,對竹林白肉的工藝都還在套用,原成都商業學校,教科術可查,蔣海山為正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林白肉
  • 豬腿二刀肉:1000克
  • 複製醬油 :100克
  • 紅油辣椒:150克
典故,做法,

典故

竹林小餐清末民初開業於成都復興街,創辦人王興元。魏晉時期出現一群叫“竹林七賢”的文人,他們以清雅的風格,在我國文學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竹林小餐的開辦,就是要在飲食界繼承這種“清雅”的風格。該店初為一小型飯館,以經營白肉、罐湯小菜為主。不幾年,因生意興隆,又增加了燒冒結子,燒舌尾、魔芋鴨等罐燒菜品,逐漸發展成為一家中型飯館。
50年代遷至鹽市口經營至今,仍以蒜泥白肉、罐湯肉絲品聞名蓉城。其蒜泥白肉,被食客們稱之為“竹林白肉”。“竹林白肉”的特點,一是選料嚴格,只用豬腿子上的二刀肉,要求皮薄肉嫩,皮肉相連,肥瘦相連,瘦略過於肥。二是重視煮製的火色。肉要斷生,又不巴不硬,用多少,煮多少,熱片熱吃。三是肉片薄而大。當年竹林小餐的白肉專家海山師傅講:“要把白肉片好,全靠人的精、氣、神”。即是說,片肉時,刀要平、力要穩、進刀不輕不重,不偏不依,刀隨手轉,刀進肉離,得心應手。片下的白肉片片一樣,皮子、肥肉、瘦肉三者相連,平整透明。每片完一刀,壓料指頭順勢一推,肉片捲縮於盤中,像木工的刨花。飲食業叫做“鏟刨花”。其運刀之功,堪稱一絕。四是調料精。醬油多選用太和味母、勝利窩油、德陽口茉醬油。一般還要加入紅糖、香料、、味素複製後再使用。辣椒油選用成都所產二筋條,製成辣椒麵,再用熟油煉製成紅亮、味辣香的辣椒油。使用的蒜泥,必須是當天舂制,以保持它濃郁的蒜味。蒜泥白肉,味較濃厚,肥而不膩,因為講究熱片裝盤,更是香氣四溢,催人食慾。幾十年來竹林白肉的風韻不減,始終為“竹林小餐”的當家菜品,為廣大顧客所喜愛。1999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做法

竹林白肉的製作方法
配料:(制5份)
豬腿二刀肉 1000克 複製醬油 100克
紅油辣椒 150克 蒜泥 100克
味素 10克
製作程式:
1、煮肉。豬肉刮洗乾淨,連皮入沸水鍋中煮至8分鐘,撈出,切成長方形肉塊。再放入原湯沸鍋中燙熟。
2、片肉。將煮熟的豬肉撈出,稍晾溫熱,即片成皮和肥瘦肉相連的大張薄肉片(肉片略微蜷曲),分裝入5個盤內。
3、調味。複製醬油(用香料、紅糖、冰糖、花椒、蔥、姜加入一般醬油中熬制而成)。紅油辣椒、蒜泥分別澆在白肉上,再撒上味素即成。
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成品肉片粘連。白肉應乘溫熱的時候片切、調味,現吃現切,現吃現拌。特別是氣溫較低時吃,更應如此。因為白肉是帶皮的,皮的膠汁重,一涼就會彼此粘連,影響食用。
成品調味過於清淡,風味不突出。拌制白肉所用的一般醬油套用香料、紅糖、冰糖等佐料複製,蒜泥也應當天舂制,這樣拌和出的白肉,香味才濃郁,不至於過分清
竹林白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