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園鎮(雲南省彌勒市下轄鎮)

竹園鎮(雲南省彌勒市下轄鎮)

竹園鎮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彌勒市南部,地處珠江水系甸溪河沿岸,北距省會昆明169公里、彌勒市區37公里,南距州府蒙自89公里。鎮域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地形特點屬壩區和半山區地貌,耕地總面積35998畝。盛產蔬菜、糧食、甘蔗等。素有“蔗糖之鄉”、“蓮藕之鄉”的美譽。全鎮轄10個村,2009年末全鎮總人口58048人,居住著漢、傣、回、彝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24335人(占總人口的42%),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農業大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竹園鎮
  • 外文名稱:Zhuyuan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73
  • 郵政區碼:652304
  • 地理位置:彌勒市南部,甸溪河沿岸
  • 面積:204平方公里
  • 人口:58,048人(2009年底)
  • 方言:雲南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G
行政區劃,自然地理,人口民族,經濟狀況,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基礎設施,鄉村道路,農田水利,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勞動保障,精神文明建設,科技培訓,民政扶貧,綜合治安,

行政區劃

竹園鎮位於彌勒市南部,地處珠江水系盤江支流甸溪河沿岸,南與朋普相連,西與紅溪接壤,北與新哨交界。北距省會昆明169公里、彌勒市區37公里,南距紅河州首府蒙自89公里。鎮域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地形特點屬壩區和半山區地貌,耕地總面積35998畝。
竹園光熱資源充足,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全鎮有五溝(東溝、西溝、新溝、長溝、小東溝)一河(甸溪河)二龍潭(黑龍潭、石龍潭)與天然山川縱橫交錯,為竹園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盛產蔬菜、糧食、甘蔗等。素有“蔗糖之鄉”、“蓮藕之鄉”的美譽。
全鎮轄10個村委會,106個村民小組,88個自然村。2009年末全鎮總人口58048人,其中農業人口54427人(占總人口的94%)。居住著漢、傣、回、彝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24335人(占總人口的42%),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農業大鎮。

自然地理

竹園鎮總體地形特點是壩區周圍環山,壩區向半山區、山區梯度過渡,壩區海拔1170米,半山區海拔1400—1751米。光熱資源充足,全年無霜期340天,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年平均氣溫19.4℃,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相對濕度70%,屬亞熱帶氣候。日照2018小時,其中:農業有效光照1748.3小時,有效率87%。主要風向為西南風。晝夜溫差為10℃左右,年平均氣溫19.1℃。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27.57千卡/厘米,其中:生理輻射63.79千卡/厘米,年積溫6327.4℃,其中:4月1日—10月23日積溫為475.3 ℃,有五溝(東溝、西溝、新溝、長溝、小東溝)一河(甸溪河)二龍潭(黑龍潭、石龍潭)與天然山川縱橫交錯。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鎮總戶數15159戶,總人口56844人,其中農業人口53194人,非農業人口3650人。年內出生486人,出生率8.52‰;年內死亡285人,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3.52‰。居住著漢、傣、彝、回等少數民族,其中,漢族34027人,占總人口數的59.86%,少數民族22817人,占40.14%,是典型的多民族雜居的人多地少農業大鎮。

經濟狀況

竹園鎮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素有“蓮藕之鄉”、“蔗糖之鄉”的美譽,“小碗紅糖”聞名遐邇,早在南宋時就有“市馬古道”之稱。2008年,糧食總產量10038噸,甘蔗總產量134020噸,蔬菜總產量60430噸,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6917.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3349.3萬元,工業總產值83568萬元;財政總收入5764.7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65.9萬元, 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533.7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4164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9元。2000年以來,竹園鎮已形成萬畝糧食產業、萬畝甘蔗產業和萬畝蔬菜產業(冬春反季節蔬菜、夏季蓮藕),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的基本格局。
“十一五”期間,竹園鎮黨委政府通過抓項目、促產業,在黨建經濟社會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步入較好的發展時期,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最佳化,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後勁進一步加強。到2010年,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效益穩健快速提高:工農業總產值達7.84億元,比2006年的3.39億元增長131.3%;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3.29億元,比2006年的8億元增長66.1%;完成財政總收入2727萬元,比2006年的1919.6萬元增長42.1%;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8萬元,比2006年的718.1萬元增長40.4%;農民人均純收入4416元,比2006年的2626元增長68.2%。
圖3:一期市政工程——街道夜景圖3:一期市政工程——街道夜景

農業經濟

緊緊圍繞“生產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全力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有力地促進了蔬菜、蓮藕、畜牧等產業的發展,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2008年,農業總產值達13349.3萬元,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3060畝,總產量1003.8萬公斤;種植甘蔗17000畝,產值2680萬元;蓮藕種植面積達13600餘畝(含第二茬種植面積),產值1568.7萬元;種植冬早蔬菜21480畝,實現產值2923萬元;全年蔬菜種植面積35820畝,總產值6833萬元;林業工作紮實推進,全鎮應確權的林地面積102483畝,實際確權面積3407宗152970.07畝,林地確權率達149.3%;確權到戶率達100%;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肉類總產量達5295噸,禽蛋產量91噸,實現畜牧產值5565萬元,通過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動物防疫滅病工作,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全年無重大疫情發生,共兌現能繁母豬補助金137500元,母豬保險賠償32000元。烤菸生產穩步推進,全年烤菸指導性種植面積1400畝,主要在補其、錄水、者甸、那庵四個村委會,共簽訂種菸農戶契約227份,生產收購完成4000擔。

工業經濟

2008年,全鎮共有企業1823個,其中集體企業4個,私營企業5個,個體工商戶1814個,企業就業人員安置5428人;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21229萬元,實現營業收入124521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18584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10784萬元,實現利潤4742萬元,實交稅金2369萬元。

基礎設施

採取“爭取一點,貸款一點,自籌一點”的辦法,積極爭取省、州、縣資金支持,動員廣大人民民眾投工投勞,全力加快以交通、水利、集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鄉村道路

抓住鄉村道路建設和通達工程建設的良好機遇,全力構建主線通暢、支線快捷、鄉村道路成網的道路交通體系2008年投資34.96萬元完成長1284.42米的大發車農村道路硬化工程;投資25.96萬元完成長640米的大高寨街道硬化工程;投資14.3萬元完成矣果村委會下岔河新農村橋樑、街道硬化工程;投資28.83萬元完成長575米的大者旬整村推進街道硬化工程;投資52.2萬元完成趙林的寨尾、者甸的四家和綠水的上法門三個整村推進工程,投資64萬元的綠水通達工程、投資32萬元的矣果通達工程已進入開工建設期。

農田水利

全年投資399.1萬元完成水利工程36件,建設高穩產農田1000畝,改善灌溉面積800畝,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工程總投資3275.2萬元,自4月20日開工以來,該項目在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工程進展順利,至12月31日,工程完成進度達53.4%,預計2009年4月全面完工。龍母溝水庫設計總庫容552萬M,年供水量317萬M,概算總投資4333.3萬元,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顧林、牧、漁等多種經營的小一型水利工程,現基本完成征地工作和兌現地上附著物果木樹林補償款(直兌農戶),該工程於12月21日正式破土動工。
圖4:竹園鎮龍母溝水庫一隅圖4:竹園鎮龍母溝水庫一隅

集鎮建設

堅持以“小城鎮、大戰略”的指導思想,結合石蒙高速公路的走向,按照“突出城鎮特色,注重產業支撐”和統籌規劃,量力而行,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把集鎮開發與行政綜合樓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從四個方面加快建設步伐:
一是要超前規劃,集中開發。在充分考慮集鎮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適度超前做好各項規劃建設工作,把竹園建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輻射帶動能力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鎮;
二是盤活土地,培植產業。通過市場化信息資源的快速發展,做好“以地生財,以財建鎮”,在培植壯大四大產業的同時,通過不斷完善集鎮配套設施建設,走市場化道路,搞活商貿服務,將集鎮建設的重心向房地產開發與建設轉移,實現“商貿活鎮”。
三是整合項目,籌集資金。結合正在建設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積極向上級爭取水利建設項目資金,充分考慮目前豐富的水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項目的整合,將新溝作為今後農業觀光旅遊的一條景觀河來帶動集鎮建設的快速發展。
四是分工負責,精心組織。在做好規劃與建設的工作中,群策群力,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推進蓮花大道、蓮花小區、行政綜合樓三項重大工程建設。

新農村建設

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全年投入資金513.3萬元,建成學田、土橋、上莊地、大法車、中灣溝、上河口、新街子、上岔河小組等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硬化村莊道路11932米,修復鄉村公路4條17000米,新修下法門小組毛路5000米,建設沼氣池7口,新建垃圾池14個,新裝路燈20盞,新建鄉村衛生公廁40個,拆除農村土坯房、危房1.2萬平方米,清理溝渠10000餘米,建設田心、太和小組活動場2塊852平方米。強化基層黨支部堡壘作用,開展以“三民主、一公開”制度為管理模式的依法治村活動,做到用規章制度管人、管事、管理農村事務,建立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定期報告的民主監督制度,村民對村務的滿意率達97%。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領導小組,2008年下派州級新農村建設指導員3名,縣級3名,鎮屬4名,10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深入基層,紮實工作,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幫助農村切實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州、縣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幫助聯繫的村委會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萬餘元,加快了當地的新農村建設步伐。2008年,竹園鎮被評為新農村建設州級先進單位。

社會事業

2002年末,全鎮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2438人;有中心完小12 所,在校學生606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鞏固率達100%;國小在校學生輟學率為0.2%。14周歲人口完學率為93% 。國中入學率達95.7%,輟學率為0.63%;中考升學率達19.2% 。創省級三好學生1 名, 州級三好學生1名,縣級三好學生27名, 優秀學生幹部3名,州、縣先進集體各1個,評出鎮首屆“春蠶獎”、“十佳班主任”各10名。全鎮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評出“十星戶”1472 戶,九星戶3110戶,八星戶2919戶;創縣級文明單位8 個。

文化教育

文化事業取得新發展,2008年,全鎮電視用戶發展到9959戶,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9%,全鎮7個壩區村委會83個村民小組均架設光纜,有線電視信號正常播出,能同時傳播收看32個電視頻道,通過不斷加強安裝後的維護工作,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好評,光纜有線電視轉播系統在全州乃至全省處於領先水平。全年鎮文化站購書800餘冊,累計畫拔經費3200餘元,投入配套資金建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基層站點。
圖5:竹園鎮國小一角圖5:竹園鎮國小一角
教育事業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教育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全鎮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現有國小12所,19個教學點,在校生484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在校學生鞏固率為99.9%,國小在校學生輟學率為0.04%,兒童入園率為90.5%;國小在校學生畢業率為100%,國中入學率達100%。全年共有4849名小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9698套,總計381192.48元,共補助寄宿制學生581人,補助290500元。

醫療衛生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制定《竹園鎮2005—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規劃》及《2008年度衛生保健工作計畫》,組織開展愛國衛生活動,在春秋兩季開展滅鼠工作。愛滋病防治採取入戶宣傳,培訓基層宣傳員,及橫幅標語、板報,舉辦全球基金項目重點社區宣傳,外展人員培訓等方式,目前,愛滋病知曉率壩區達95%,山區達90%。全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110張,衛生工作人員93人,10個鄉村醫療點,30個鄉村醫生。10個村委會的衛生所竣工投入使用。全年共有39634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門診病人104659人次,門診補償費用914458.9元,參合住院病人2409人次,住院補償費用(補償金額在3000元以下)117364.6元。

勞動保障

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積極為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勞動保障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和簽訂勞動就業契約。不斷拓寬民眾就業門路,合理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全年共開展了19期勞動就業培訓,累計培訓人數1982人,輸出2607人,其中:自發輸出1862人,有組織輸出745人,輸出省外803人,省內675人,縣內1129人,女性937人。辦理再就業優惠證25冊,發放養老保險補貼84人次。

精神文明建設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州、縣黨代會精神,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鎮婦聯團委工會、老協等群團組織圍繞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抓好自身組織建設的同時,積極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組建“甸溪之聲”樂團、“翠屏之聲”中老年樂隊和“老來紅”文藝宣傳隊,全年共開展各類民眾喜聞樂風的文藝宣傳28場次。組織青年文藝隊20餘名演員精心排練2個具有竹園文化底韻的節目《家鄉美》、《田歌》參加全縣新農村文藝匯演,受到縣領導的高度讚譽。開展“雙學雙比”、“爭先創優”、“法與我同行”、“珍愛生命,拒絕毒品”、“爭創五好文明家庭”、“農村科技致富女能人培訓”等活動深入人心,受到人民民眾的一致好評。

科技培訓

從產業狀況和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搞好農民適用技術培訓,舉辦新型農民培訓4期,350名農民經培訓合格後取得綠色證書。經統計,全年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433次,培訓人員達20791人,其中專業技術培訓115次6300人,現場會122次6376人,以會代訓196次8115人,印發資料5315份,投入科技培訓經費36萬元,通過培訓,農民科技意識不斷增強,民眾性科普活動在全鎮各地得到廣泛開展。

民政扶貧

高度重視民政救濟工作,努力解決農村貧困戶、受災農戶的生活困難問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落實,弱勢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證,全年發放救助大米2200公斤、臨時救濟大米4205公斤、春荒救濟麵條4000公斤、發放農村低保金427620元,城鎮低保金493050元,棉被114床,新衣服122套,有效解決432戶1548人的缺衣少糧問題。扶貧工作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多方籌措資金,紮實開展山區特困戶家庭水窖建設,徹底改變山區“吃水貴如油”的現狀,全年完成山區特困戶家庭水窖建設80件,分布在補其、者甸村委會。補助25.14萬元購買大中型農機具1台和小型耕機111台,噴霧器8台,實現機耕面積2100畝。通過“一折通”發放補貼資金318.64萬元,有效地支持了農業生產,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綜合治安

全力開展“和諧竹園”創建活動,堅持預防和嚴打並舉方針,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全鎮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全年共調處各類民事矛盾糾紛291件,成功283件,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7.3%;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9次,排查矛盾糾紛6件;協助調委會調處重大疑難糾紛37件;組織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8次。發生刑事案件立案33起,破20起,破案率60.6%,治安案件發現受理45起,查處45起,查處率100%;抓獲吸毒人員16人,全部送強制戒毒。沒有因民間糾紛調解不及時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發生,也沒有因民間糾紛調解不及時轉化為刑事案件的事件發生,全鎮呈現出社會政治穩定、民族團結、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