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扇骨

竹刻扇骨

竹刻扇骨,也稱扇骨竹刻。是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品,大約起源於明朝時期的江南地區,分為金陵派和嘉定派。是在摺扇的竹質扇骨上,用各種雕刻手法進行的工藝製作,扇骨的雕刻主要集中在玉竹上,在扇骨的裝飾中,用盡了不同門類的雕刻工藝。使摺扇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蘊涵了極富魅力的人文鑑賞的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扇骨
  • 別稱:扇骨竹刻
  • 定義: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品
  • 起源於:明朝時期
  • 地點:江南地區
  • 技術陽刻陰刻留青,砂地等
歷史淵源,材料質地,款型樣式,作者名款,扇骨名家,

歷史淵源

竹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中原南方一帶。因那裡盛產竹子,所以竹刻工藝非常發達,出現了上海嘉定與江蘇金陵兩大派別。經過不斷發展,技師們創造了陽刻陰刻留青、砂地、透雕鏤空、貼簧等多種技法。這些工藝在竹刻扇骨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所刻內容有書法、山水、花鳥、人物等,神形兼備,呼之欲出。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精於書畫的刻扇名家,如金東溪等人。他們在竹製扇骨上以刀代筆,作品細膩傳神,與南方各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以來的竹刻扇骨之中不乏上乘之作,可以說是一種精美的傳統藝術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雕花扇骨雕花扇骨

材料質地

竹刻扇骨所用竹子的種類很多。明清時期多用方竹、毛竹、棕竹、湘妃竹等。有一種芝麻竹,上有天然花紋,這種扇骨大都不雕刻,稱為素竹骨。芝麻竹骨因年代久遠,在摩挲把玩時,形成了一種深褐色,稱之為“包漿”,顯得陳舊古雅。
湘妃竹扇骨湘妃竹扇骨
還有一種“波羅漆”扇骨,即在竹骨外面塗上油漆。這是一種特殊的彩漆技藝,始於明末,顏色有紅、黃、綠、藍等,並有在漆底用金粉描畫山水等圖案的,它最大的特點是歷經百年不褪色,光澤良好。只要稍加擦試,就會光潤如新。
留青扇骨留青扇骨

款型樣式

扇骨的款式是按其下端聚合處的開頭來區分的。有圓頭的,這其中又分葫蘆圓頭、荸薺圓頭、梅花圓頭等變化。在圓頭中心的扇釘處,還有圓形的象牙、玳瑁等鑲片,非常精緻。此外, 方頭、尖根方端、如意翻輪等款式也十分常見。
民國 譚一民 竹刻扇骨民國 譚一民 竹刻扇骨
扇股以大為貴,大股較窄的扇骨價格要低於大股較寬的“闊板”;罕見的花式、雙面貼,鑲嵌式的扇骨價值要高於樸素無華的扇骨;舊骨高於新骨,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品相無傷、無裂、無磨損、無經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價值要高於同類品相差者好幾倍。

作者名款

有關刻竹扇骨上書畫作者和刻竹者的名款:書畫家(尤其是知名書畫家)在扇骨上作書畫稿,都會按慣例署上名款(如“仿麓台「王原祁」意,壬申「1932年」夏日蔡銑”),而刻竹者有的則將名款隱去,或者在另一片扇骨上作“某某刊”或“某某刻”(如圖示「余伯雨刻留青書法扇骨」中的“伯雨”、“余氏雨”),以明示刻竹出自何人之手。因此,在鑑賞刻竹之類的工藝品時,對器物上的名款必須作具體的分析和考辨。不能見了書畫家的名款,便認為該書畫家一定還兼擅刻竹;見了刻竹者的名款(包括印章),便認為該器物上的書畫也一定是其創作。
余伯雨刻留青書法扇骨余伯雨刻留青書法扇骨
丁二仲 沙地陽刻金文扇骨丁二仲 沙地陽刻金文扇骨

扇骨名家

盛丙雲與徐紹青師出同門,就介紹他與徐紹青合作的陰刻扇骨(如圖)。
1、徐紹青採用S形、三段式構圖,畫面疏密相間,線條或正或側,變化多端,雖簡淡,卻生動多姿。山峰巍峨,山腰瀑布直下,雜樹叢生,近景兩株松樹挺拔虬勁。盛丙雲刀法爽利勁健,刀味很濃,山石的剛與瀑布的柔形成鮮明對比,很好表現了師弟的筆意。
2、古詩一首,行草,想必是徐紹青所書: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犢車。綠奔穿內水,紅落過牆花。馬足倦遊客,鳥聲歡酒家。王孫歸去晚,宮樹欲棲鴉。落款:盛丙雲刻,小園章:丙去。盛丙雲運刀犀利,流暢,字與字之間牽練與映帶的細微也完美地表現出來了。仔細審視就會覺得刻得神定氣足,所謂“以刀代筆”,誠如斯也!
盛丙雲(1909-1968),原名松,又名秉筠,浙江嘉善陶莊人,1926年到上海從書畫雕刻家張石園先生學習竹刻。
盛丙雲的竹刻扇骨盛丙雲的竹刻扇骨
張石園(1899-1959),武進人,擅長山水,作品工整森秀,筆力勁硬,書法深具功力,對金石也有研究,是名符其實的“清客”(指文人刻竹)。
盛丙雲外拙內秀,悟性特強,不長時間就掌握了竹刻秘訣,受張石園先生薰陶,對書畫藝術逐漸入行。學成後就在張石園處刻扇骨、臂擱等謀生。
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寇進攻上海,盛丙雲隨逃難人群逃離,返回老家以刻竹鐫木為生。然老家畢竟地窄,承攬刻件難以為繼,1939年又去張石園處。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局勢驟緊,他又返鄉。
陶莊與大多數鄉村一樣,比較閉塞,迷信盛行。經不住一幫道壇主的蠱惑,出於對平安的祈求,他稀里糊塗入道。他怎么也想不到這一不慎日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滬期間,通過張石園先生介紹,盛丙雲結識了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等國畫大師,為他們刻紅木、紫檀書畫盒蓋,他們則為他在扇骨、臂擱上題詞作畫,讓他鐫刻。吳湖帆不愧為大家,見盛丙雲虛心好學,就對他講筆法與刀法的推進關係,並將家藏曆代竹刻出示來印證說明,盛丙雲就此技藝大長,所以他對吳湖帆亦以師長禮之。
吳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更名萬,字東莊,又名倩,號倩庵,別署醜移,書畫落款湖帆,齋名“梅景書屋”,蘇州人,著名國畫大師,鑒嘗家、收藏家。
1956年盛丙雲又去張石園處刻竹,仍請幾位大師為他在竹上繪稿。有些作品拓片曾刊登於《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諸報副刊上。王世襄所著《竹刻鑒嘗》收錄了由江寒汀繪、盛丙雲刻的《鴛鴦芙蓉》臂擱拓片。作品精緻生動,情趣盎然,畫得好是其一,但也得力於盛丙雲高超的刻功,他完美的刀法再現了江老的畫意。
盛丙雲竹木雕刻俱佳,陰陽刻皆精。作品嚴謹、精到。稿子大部分是一流畫家所繪,經他指靈刃巧一刻,藝術水平極高。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開始。書畫家們進入畫院,依靠他們攬刻件的日子就此終止,有雅興把玩扇骨、臂擱的人被斥為“玩物喪志”,市場需求極大萎縮。作為自由職業者的盛丙雲陷入了困境。
誰曾說過:“上帝向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對你打開一扇窗”。盛丙雲向師弟求助得到了回應,徐紹青將他介紹到了蘇州紅木雕刻廠。從此盛丙雲定居蘇州,告別了個體勞動,邁進了集體生產的大門。後來他轉入扇廠專事刻扇骨,1965年調入工藝美術研究所刻竹。這些單位的產品大部分出口,換取外匯。
徐紹青(1919-1995),蘇州人,著名畫家,1939年師從朱竹雲,1942年成為吳湖帆入室弟子。解放後任刺繡研究所設計室主任。
盛丙雲大半生生活在戰亂動盪年代,生性膽小,性格內向。誤入的“道”解放後被定為反動會道門,他思想負擔一直很重。“文革”中,他選擇了自盡,追隨恩師吳湖帆去了。儘管造反派要將他“批倒批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文革”後期要展示所謂“成果”,仍將他的竹刻作品送省里展出。可見任何人也無法抹殺他的藝術成就。粉碎“四人幫”後,他也得到了平反昭雪。
盛丙雲的作品除私人收藏外,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一部分,還有一些由文物商店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