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炎

章炳炎,著名楚劇演員,工小生。身段俊秀,表演細膩、真實,扮儒雅風流人物楚楚動人。代表劇目有《百日緣》、《酒醉花魁》、《呂蒙正趕齋》、《碧玉簪》、《左維明巧斷繡鞋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炳炎
  • 別名:原名章得貴,藝名筱桂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省孝南縣楊店鎮高興人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67
  • 職業:著名楚劇演員
  • 主要成就:為楚劇的形成和發展曾與李百川等合作改革楚劇唱腔。
  • 代表作品:《百日緣》《酒醉花魁》《碧玉簪》《二度梅》等。
人物生平,作品,榮譽,

人物生平

章炳炎,藝名“小桂芬”,1893年出生於孝感縣(今孝南區)楊店鎮高興村。他幼時家貧,8歲多時才得以入私塾,12歲學木工,16歲師從花鼓戲名藝人楊喜貴學唱花鼓戲,初期習花旦,首次在漢口法租界登台演出《翠花女檢過》。後改小生,經過多年的磨練,1914年他21歲時,以一出《呂蒙正趕齋》的黃孝花鼓戲名噪江城。同年,與他人一起創立了漢口第二家花鼓戲劇場——玉壺春茶園。
1921年,各類劇種相繼進入武漢,有的還深入租界“雅演”,黃孝花鼓屬鄉土小戲,其單調的情節和聲腔已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為了開創花鼓戲發展的新空間,章炳炎與李百川合作,以“楚歌社”的名義,赴上海拓展花鼓戲市場,兼學其他劇種改革經驗。一年後回到漢口,為振興“楚歌”,章炳炎與李百川等議定,必須突破原有花鼓戲聲腔之囿。不久即聘請漢劇琴師嚴少塵共同為花鼓戲譜工尺、配過門,一改讓人幫腔為胡琴伴奏,為後來的楚劇聲腔繼續改革奠定了基礎。改革後的成果體現在新編《碧玉簪》一劇的演出過程中,該戲上演後吸引了無數戲迷,漢口百代唱片公司還灌制了章炳炎與李百川合唱的《碧玉簪》,唱片行銷全國,並及海外。
1926年,黃孝花鼓正式定名為“楚劇”,章炳炎對楚劇的聲腔、裝扮改革實踐並沒有停止。在扮相上,他借鑑京、漢、川劇化裝特點,融匯楚劇傳統的“粉飾”技法,吸取話劇“念白”技巧,做到雅而不俗。在飾演呂蒙正時,他創新了10種“出指”動作,如“羞指”、“雲手指”、“換花指”、“讚美指”、“反手指”等,把一個清高自負、主觀迂腐和窮愁潦倒的寒酸秀才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在唱法上,他吸取漢劇有益營養,融楚漢於一體,在不脫離黃孝聲腔基本格調的同時,保持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尤其是章炳炎獨創了“一字清”唱法,唱時吐字清楚,嗓音渾厚,情緒飽滿,鄉土味濃;在唱功上,他創新了“氣口”控制法,行腔做到收放自如。講究腔隨字走,字隨腔連,快慢、強弱、頓挫鮮明。章炳炎對楚劇的鼎力革新之舉,收穫了豐碩的藝術之果。特別在解放後,楚劇藝術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1960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章炳炎與沈雲陔先生合演的《趕齋》、《潑粥》後,對他的演技給予了充分肯定。1964年,《趕齋》、《潑粥》還和陳伯華主演的漢劇《二度梅》共同拍成舞台藝術片《留住漢宮春》,在全國上演。
章炳炎一生演出楚劇劇目200餘種,演出達1000餘場。從1950年起,他還從事楚劇劇目的定本工作,經他之手審定的楚劇劇目有全本的《呂蒙正》、《送端陽》等31個。1967年楚劇大師章炳炎因病去世,終年74歲。

作品

代表劇目有《百日緣》、《酒醉花魁》、《呂蒙正趕齋》、《碧玉簪》、《左維明巧斷繡鞋案》等。

榮譽

曾被評為“武漢市勞動模範”、“防洪搶險二等功臣”、“優秀教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