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劇

楚劇

楚劇,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成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楚劇腔調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部分,其題材廣泛,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

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楚劇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湖北省
  • 遺產編號:Ⅳ-58
歷史淵源,藝術特徵,唱腔,伴奏樂器,腳色,取材,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演出,

歷史淵源

楚劇形成初期,只是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故又俗稱“燈戲”,後來又逐漸出現了農閒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最早的楚劇戲班是光緒年間黃陂的艾九爹和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當時一個戲班只有七八個人,唱腔很少,常演的劇目也不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原來在農村演出的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水口兩鎮,在茶園清唱,兩年之後(1902年),戲班首先進入了漢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園,開創了楚劇進入城市演出的歷史,辛亥革命以後,戲園開始在租界內出現。
20世紀20年代,楚劇逐漸接受京、漢劇及文明戲的影響,演員和音樂工作者開始有了分工,唱腔上創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調,劇目也開始變唯出戲為本戲,並採用了一些京劇、漢劇的道具,1923年,在陶占鵬、孝炳炎、沈雲陔等知名演員的努力下,楚劇由人盧幫腔改為胡琴伴奏,對打鑼腔系劇種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楚劇的流行地區迅速擴大,成為了湖北的代表性劇種之一。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原先名稱混亂的楚劇以“楚劇進化社”的名義加入了湖北劇學總會,正式定名為楚劇,並應聘進入由共產黨員李之龍領導的血花世界演出,獲得了在租界外公開演出的合法地位,並在李之龍、陶古鵬、王若愚等人的幫助和推動下,在提高演員素質、劇目質量及開展社會活動、團結藝人、藝術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績。新中國成立後,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一系列專業劇團先後成立,楚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藝術特徵

唱腔

楚劇的唱腔很多,主要有迓腔、悲腔、仙腔、成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劇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出迓腔、西皮迓腔四種,其中,男腔粗獷簡樸,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質樸剛勁 迓腔的節奏靈活多變,既可敘事,又能抒情,運用廣泛,表現力強。悲腔只有女腔,為宮徵交替調式,其曲凋淒楚婉轉,擅長表現悲傷淒涼的情感;仙腔為徵商交替凋式,其曲凋或委婉淒楚,或激烈奔放,擅長表達激昂悲憤的情緒,應山腔原為北路花鼓的一個腔調,現已成為楚劇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調活潑清新、甜美流暢;四平曲調明快華麗,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其派生出的西皮四平旋律華麗婉轉,適於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貴的女性角色;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戲“單邊詞”《十枝梅》一劇的專用曲凋,後來成為楚劇唱腔的組成部分,其曲調歡快柔和,擅長表現歡快或憂慮的情緒。

伴奏樂器

楚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鈸、大小鑼等。

腳色

楚劇的腳色主要分為生、旦、丑三類,其他行當亦由生、旦、醜演員兼演。

取材

楚劇取材廣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很有包容性,吸收了京、漢大戲的劇目,既能演生活小戲、現代戲,又能演宮廷大戲和武戲,表現手段豐富多樣。

代表劇目

楚劇現存劇目約五百個,常演的有兩百多個,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弔孝》、《銀屏公主》、《趕齋》、《殺狗驚妻》、《三世仇》、《吳漢殺妻》、《蔡鳴鳳辭店》、《葛麻》、《百日緣》、《九件衣》、《烏金記》、《賣棉紗》、《啞女告狀》、《白扇記》、《思凡》、《賴婚》、《汲水》、《董永賣身》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楚劇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表現手段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充分顯示了鄂東一帶地方文化的特色。

傳承現狀

楚劇面臨著劇團銳減、人員老化、經濟困難、後繼乏人、觀眾萎縮等諸多困難,對珍貴資料與老一輩藝人技藝的搶救也因缺乏資金而難以開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關心扶持。

傳承人物

熊劍嘯,男,漢族,1922年生,湖北武漢人。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張光明,女,漢族,1946年3月生,現居湖北省武漢市。2012年12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榮明祥,男,漢族,1939年12月生,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2012年12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保護措施

2013年,孝感楚劇展演獲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後,給孝感市各楚劇團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5月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文化部等四部委起草的《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在7月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這是繼1951年5月周恩來總理簽署發布的《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後能引起戲曲發展重大變革的戲曲政策。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1年5月,《虎》劇參加在揚州舉行的全國現代戲觀摩演出,在共設立的12項大獎中獲7項大獎,即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音樂配器獎、優秀服裝設計獎、優秀青年演員獎。
1991年6月,《虎》劇二度進京,為建黨七十周年獻禮演出,又一次獲圓滿成功,並受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的親自接見。
1991年9月26日,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首屆“文華大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廣水市楚劇團《虎將軍》劇組榮獲4項大獎,位居第一;《虎將軍》榮獲文華新劇目大獎;編劇宋西庭等榮獲文華劇作獎;導演余笑予榮獲文華導演獎;演員張太平榮獲文華表演獎。

重要演出

2018年11月上旬,應英國阿伯丁大學邀請,楚劇團應邀趕赴英國,演出楚劇大戲《馭馬記》。
2018年9月中旬以來,新洲區楚劇團“千校千場”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徐古街各中國小開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