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志

章丘市志

章丘市志》是北京中華書社 2009年12月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章丘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本書主要介紹章丘市的地質地貌人口文化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章丘市志
  • ISBN: 978-7-101-07226-6
  • 出版社:中華書社
  • 出版時間:  2009年12月 
基本信息,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章丘市志》章丘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穆向陽 高長海 主編 高長海 執行主編 於慶 寧凡舜 副主編
1280千字 840頁 580元
ISBN 978-7-101-07226-6

主要內容

該志為1992年出版的《章丘縣誌》的續志,上限1986年,下限2005年。為保持事物發展的連續性與完整性,部分內容要適當上溯或下延。
章丘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濟南市區東45公里處,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地處北緯36°25′~37°09′、東經117°10′~117°35′之間。西鄰歷城區,東連淄博市,南交泰安、萊蕪市,東北與鄒平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濟陽縣相望。全境南北最長70公里, 東西最寬37公里, 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2005年,轄11鎮、3鄉和6個街道辦事處, 908個行政村, 1035個自然村,29.29萬戶,總人口106.42萬人,人口密度為535.82人/平方公里。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27個、人口7922人,占總人口的0.80%。
地勢南高北低,自南而北依次為山地、丘陵、平原,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30.8%、25.9%、43.3%。地貌景觀山清水秀。受地質構造、地質條件影響,章丘泉水眾多,有泉點131處, 分布在明水城區及南部山區, 泉域面積480.7平方公里。百脈泉群為濟南市十大泉群之一, 百脈泉等6處泉點位列濟南新72名泉之中。大部地區屬小清河水系,東南部少數山區屬大汶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黃河、 小清河、繡江河、東西巴漏河、巨野河等。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55.5小時,常年平均氣溫13.8℃,多年平均降雨量642.7毫米,無霜期207天。有乾熱、冰雹、寒流等災害性天氣。 土壤共分5個土類、11個亞類、20個土屬、87個土種,其中褐土占可利用面積的70.2%。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
境內資源豐富。 全市土地可利用面積17.21萬公頃。年均水資源總量4.68億立方米, 可利用量4.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有煤、鋁土、石灰石、花崗石、石英石、鐵等32個礦種,156處礦床(點) ,其中煤炭儲量2.38億噸,耐火粘土礦地質儲量4.16億噸,為全國重點產煤市和優質鋁土出口基地。 植物資源54科、 183種。動物資源200餘種。藥材資源500餘種,郎山遠志聞名全國。
章丘系“龍山文化發現地和命名地” , 9000多年前,即有人類繁衍居住。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 ,始建陽丘縣,治回軍鎮(今繡惠鎮回村)。後歷經變遷,至北齊置高唐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縣治遷女郎山南。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 改稱章丘縣,取城北山(章丘山)為名。1958年8月,縣治遷明水。1992年8月, 撤縣設市(縣級市)。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有城子崖遺址、平陵城故址、齊長城、洛莊漢墓、危山兵馬俑等,明清古村朱家峪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百脈泉公園、錦屏山、白雲湖、三王峪等風景名勝遠近聞名。
章丘歷代名人輩出。戰國末期思想家鄒衍、唐朝名相房玄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元朝散曲家劉敏中、明代戲曲家李開先、清朝藏書家馬國翰、近代商業資本家孟雒川、周恩來恩師高亦吾、山東工人運動創始人郭恆祥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女英雄辛銳,棄家投身革命的李曼村、陳瑛等,均建立了革命功勳。新中國成立後,湧現出王立業、王先倉、劉廷茂、周化智等省級以上勞動模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湧現出劉志匯、沈延年、劉成亮、於廣濤、孫憲貞等全國勞動模範,中科院院士張嗣瀛,中將趙興元、趙太忠,外交家萬經章,駐外大使高建中、時延春,中央警衛團政委、少將萬經常等。現代文化、娛樂界名人湧現,如:新晉功夫巨星釋延能,祖籍章丘的電視名嘴竇文濤,“苦情女王”張玉嬿,影視歌三棲紅星李金銘,螢屏新星馬燦燦,影視實力小生魏震,2008年北京殘奧會柔道52公斤級冠軍崔娜等。
1986年, 全縣有中共基層黨委33個、黨總支68個、黨支部282個,黨員2.95萬人。1991年6月,全國第一部《村民自治章程》在埠村鎮埠西村誕生。1992年8月,中央組織部、國家民政部、法務部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在章丘召開“全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經驗交流會” 。2005年,全市有黨委68個、黨總支215個、黨支部2031個、黨員4.85萬人。
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1986年以來,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為目標,以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湧現出全國敬老模範黨明英、 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朱守營等先進典型。2005年11月,章丘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城市”。
二十年來,章丘人民在中共章丘市(縣)委、章丘市(縣)人民政府領導下,解放思想、持續創新,在克服困難中堅持發展,在搶抓機遇中率先發展,在開拓創新中科學發展,在統籌協調中和諧發展,全市面貌日新月異,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實現了章丘發展的歷史性跨越。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18億元,其中第一、二、 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0億元、 114億元、 7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8∶52.3∶33.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967元。全市地方財政收入12.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5元。躍升“2005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47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 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至1985年,全縣全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總產值3.2億元, 比1978年增長1.06倍。進入20世紀90年代,全市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認證綠色產品38個,標準化生產基地4.67萬公頃,先後建成八大商品基地、四大生產基地、農業龍頭企業158家、各類農業園區167處。至2005年,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49億元, 有效灌溉面積5.66萬公頃; 全市農業總產值54.4億元,其中種植業30.7億元、林業1.2億元、畜牧業21.7億元、漁業0.8億元。
1986年,全縣初步形成能源動力、機械加工、建工建材、家用電器、輕工化工、紡織服裝、 塑膠模具、畜用飼料8個工業門類,廠礦企業3576處,工業總產值5.64億元,利潤2184萬元。1988~1992年,先後兩次對縣屬企業實行承包經營,因管理粗放,技術水平落後,工業發展增速減緩。1993年,按照“工業強市”戰略,出台招商引資、規模培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承包經營被股份製取代。1997年起,工業企業進入深度改革、機構大幅度調整時期。先後組建了八大企業集團,對重點企業實行政策傾斜。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4家, 完成工業增加值32.1億元。2005年底,全市工業已初步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能源動力、汽車、鋼鐵、化工、機電鑄鍛、醫藥食品六大主導產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3家, 增加值84.9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2家、過5億元的4家、過億元的55家。
隨著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國營集體商業“一統天下”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並存,國營、集體、個體私營商業競爭的新格局,除食鹽、菸草、成品油、民爆器材及部分糧食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商品實行國家專營外,其他商品均逐漸放開經營,個體私營商業發展迅猛。至2005年底,城鄉市場繁榮穩定,市場供需兩旺,商品種類琳琅滿目,供應充足,社會消費品市場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1.57億元;共有消費品市場115處,其中綜合貿易市場9處,專業市場8處,農村集貿市場98處,集市貿易成交額51億元。
1986年, 全縣完成貨運量317.2萬噸,客運量171.4萬人次,公路通車裡程429.5公里。2005年底,全市完成貨運量1311萬噸,客運量275萬人次,營運車輛達21815輛。公路通車裡程2017公里。 開通客運班線146條,鄉鎮通班車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98.5%; 有公車77輛, 公交線路8條;計程車234輛,維修業戶101家;形成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的良好局面,“路路相通,村村相連,城鄉一體,四通八達”的大交通圈初步形成。
全市城鄉建設堅持科學規劃,依法實施,城鄉面貌變化巨大。至2005年,先後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鄉鎮規劃、862個村莊規劃;城區面積36平方公里,是1986年的7倍;城區道路總長度157公里, 形成“三橫六縱”道路框架;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服務功能增強, 商品房開發和住宅小區建設步伐加快;綠化覆蓋率38.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57平方米。 城市布局更加科學,城市功能顯著提升,城市形象更加靚麗,先後榮獲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等榮譽稱號。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1986年,全縣有幼稚園529所、在園幼兒2.04萬人、 幼兒教師844人,有國小786所、國中107所、高中9所、進修學校1所、師範學校1所,專任教師7535人,在校生17.4萬人。2005年,全市有幼稚園465所、在園幼兒3.1萬人、 幼兒教師1090人,有國小217所、普通中學41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7690人,在校生16.3萬人。全市本專科錄取5500人,錄取率84.1%。 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春節、元宵節期間,踩高蹺、劃旱船、舞龍燈等傳統文化活動活躍, “章丘芯子”有300多年歷史,書法、繪畫、著述人才輩出;先後拍攝了《東方商人》《章丘鐵匠》等電視劇。2005年,全市有線電視用戶18.1萬戶; 大型體育健身中心2處、綜合健身廣場15處,鄉鎮(街道)文體活動室20處,村級文體大院227處。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加強。1986年起,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的“雙放”政策,科技經費由無償到有償,科技成果由無償使用到有償轉讓,使廣大科技人才向基層、 農村、企業流動。至2005年,共實施各類科技計畫637項,其中國家重點項目8個,國家級項目18個,省級項目50個。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69個,實施重點技術創新項目50個(工業45個、 農業5個) , 省級技術開發中心4家, 實現專利申請974件。 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1986年, 全縣有醫療衛生單位110個,衛生技術人員969人, 病床614張。 至2005年底, 全市有衛生機構141個,衛生技術人員3598人,病床1999張;每千人擁有病床2張、衛生技術人員4.23人。
旅遊業邁出新步伐。 全市有自然旅遊資源81處,人文旅遊資源106處,景點、景物187處, 涉及六大類38個基本類型,占《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所列的全國76種基本類型的50%。 旅行社(包括旅行社經營門市部)6家,星級賓館2家,旅遊商品商店8家。 至2005年底,章丘旅遊業已發展成為年接待遊客480萬人、總收入11.52億元的重要社會經濟產業。百脈泉景區被聯合國國際交流合作與協調委員會授予“全球生態旅遊景區”。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6年,全縣職工人數3.93萬人,職工年工資總額2.26億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574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5億元。2005年,全市職工人數7.36萬人, 職工年工資總額11.7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75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0.23億元。 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和農村居民食物性消費比重均有較大幅度下降,居民消費開始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追求,崇尚“吃講營養,穿講新潮,用講高檔,住講舒適”,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品牌、包裝等。用於發展和享受性消費的支出增加。彩電、冰櫃、洗衣機、空調、電腦、熱水器等耐用消費品已成為居民家庭生活的普通用品,汽車等高檔消費品也逐漸進入城鄉居民家庭。
半個多世紀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 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建設與治理同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為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人才是事業發展的關鍵,要廣泛吸納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向我們敲響警鐘,要珍惜土地,為後人留下衣食之源。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在充滿希望的21世紀,一個富裕、和諧、幸福的新章丘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