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志·第二冊

《濟南市志·第二冊》保持了整部《濟南市志》在編纂體例、行文、規範、時間斷限上的一貫原則, 本冊共分4卷,依次是:城鄉建設、交通郵電、社會經濟管理、財稅·審計·金融。

基本介紹

  • 書名:濟南市志·第二冊
  • 類別:地方志
  • 數量:4卷
  • 出自:濟南市志
內容介紹
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以地上、地下眾多文物古蹟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而聞名。千百年來,濟南的城市建設卻一直處於自然發展、自然形成的狀態,缺乏整體規劃與布局, 致使城市建設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濟南的市政建設出現起色。1979年以後,先後拓寬修建了經十路緯二路等70多條主次幹道,修建了5座鐵路立交橋,至1985年底,市區鋪裝道路達330千米,初步改善了市區道路狹窄、交通擁擠的狀況。
城市公用事業迅速發展。1985年,自來水管網長度883千米,年供水總量15794萬噸,市區用水普及率為100%。居民燃料結構改進,液化石油氣和管道煤氣的用氣人口普及率已達25%。公共運輸已成網路,1985年末共有營運汽車835輛,營運線路33條,線路長度1337.5千米。生活服務設施與公共設施建設發展協調。至1985年,先後建成七里山、菜市莊、甸柳莊、畢家窪等居民小區,全市住宅建築面積達到1109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5.21平方米。新建、改造了一大批中國小校,建成濟南劇院、省圖書館閱覽樓、省體育中心等一批文體場館。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還注重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先後建成一系列融湖山泉水勝景於一體的公園。
1985年,市區公共綠地面積362公頃,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為3.2平方米。 濟南位居交通要衝,古來便是南北交通的樞紐。自1904年修通膠濟鐵路以來,當捷運路運輸不斷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濟南成為京滬、膠濟兩條幹線的交會點,並擔負津浦、膠濟幹線的列車中轉和當地客貨運輸任務。1985年,濟南站貨物傳送561.1萬噸;旅客傳送744.9萬人次。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公路建設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1985年,全市公路里程達到1373.7千米,客運量213萬人次,貨運量1112.5萬噸。1982年建成通車的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是當時全國已建成的跨徑最大的吊索斜拉橋。濟南市已逐步形成乾支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郵電事業不斷進步。 1985年,全市郵政局、所發展至156處,郵電及農村投遞路線總長19771千米。 濟南已形成以鐵路、公路、航空組成的立體交叉郵運網路,是全國重要的郵政通信樞紐之一。 經過多年努力,濟南市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躍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198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70.73億元、農業總產值10.44億元,均大大超出了預定計畫任務。當年糧食總產量112.2萬噸。城鄉市場繁榮活躍,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23.47億元。全年政府財政收入8.77億元,支出3.11億元。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當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民平均收入分別達到1110元和492元,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金融業在濟南市也獲得全面發展。1985年底,濟南計有市級人民銀行1家、專業銀行(工商、農業、中國、建設) 4家、保險公司1家、外匯管理局1家, 縣區分支機構32家、分理處17個、儲蓄所127個、集鎮辦事處30個、營業所51個,全市共有金融機構267個,另外還有信用社57個,形成了一個以人民銀行為領導,以國家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組織並存、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