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易學

立體易學

立體易學,是根據八卦立體結構理論,將易經六十四卦,按其立體原理進行立體排列.它是周易宇宙觀的完美表達,是3000年來易學學術史上的重大發現。《乾坤譜》,是研究立體易學作品,它從水火的象形符號出發,推演出天文、地理、季節、人生、社會等總計180幅連續的,具有嚴密易學邏輯的系列圖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立體易學
  • 語言:漢語
  • 類別:易學
  • 主要作品:《乾坤譜》
原理,內容,《乾坤譜》是一部周易立體學專著,易學"立體宇宙圖",

原理

2007年,一部周易立體學專著《乾坤譜》問世揭開了易經的立體原理。其實早在10年前,該書作者團正,就已經將易經立體結構以專利的形式對外發布了。
立體易學
立體易學是根據八卦立體結構理論,將易經六十四卦,按其立體原理進行立體排列,它是周易宇宙觀的完美表達,是3000年來易學學術史上的重大發現。

內容

本書從水火的象形符號出發,推演出天文、地理、季節、人生、社會等總計180幅連續的,具有嚴密易學邏輯的系列圖譜,故取書名為《乾坤譜》,主要有以下內容:
在天文物理學方面,本書套用易學原理,對天體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圖論的方法進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將古人觀象設卦的過程躍然紙上。使籠罩在“八卦起源”這一千古之謎上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
在地球物理學方面,地球南極海洋環抱陸地,北極陸地環抱海洋。世界地球物理學家對這一現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讓我們換個角度,用易學原理來解釋,陸地高而剛者為陽,海洋低而柔者為陰。地球南極為陰包陽,北極為陽包陰。地球表面就是一個標準的古太極圖。大陸漂移的規律與易學原理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數學方面,本書闡明了八卦的符號就是三維空間 中,確定一個正方體八個頂點的立體坐標。而且代表空間標準形態的立方體也正好是由12條邊圍成的。八卦的立體模型,解釋了易經的空間思維屬性。提出立體易學理論。
在季節氣象方面,修正了卦氣說,創立了全新的二十四節氣卦氣圖,解決了以往卦氣說中的卦象與氣候冷熱的偏差。解釋了夏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熱,冬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陰陽變化完全與自然冷熱變化相吻合。
在易學學術方面,提出了“大衍之數五十”和"其用四十九"的新解釋: "大衍之數五十",就是天地十數中所藏雙數之和,既"天一:一單;地二:一雙.;天三:一單一雙;地四:二雙.;天五:一單二雙;地六:三雙;天七:一單三雙.;地八:四雙;天九:一單四雙;地十:五雙.;天數總計五單十雙,合二十有五。地數總計十五雙,合三十。天數中的十雙與地數中的十五雙合二十五雙(五十),即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其用四十九"來源於商周曆法,既用"大衍之數五十"個朔望月,編制四個曆法年,只能組合出四十九個整天數月,用於編制曆法(詳情請參閱"其用四十有九").這兩個謎團困擾易學界3000餘年,是易學各學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對周易學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在易學創新方面:提出了"團正太極圖"的新模式,以及十二爻演卦新方法.並由此提煉出"團正思維法",拓展了思維空間和思維方法.在各個領域中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乾坤譜》是一部周易立體學專著

主要內容:
本書從水火的象形符號出發,推演出天文、地理、季節、人生、社會等總計180幅連續的,具有嚴密易學邏輯的系列圖譜,故取書名為《乾坤譜》,主要有以下內容:
在天文物理學方面,本書套用易學原理,對天體演化地球的形成,用圖論的方法進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將古人觀象設卦的過程躍然紙上。使籠罩在“八卦起源”這一千古之迷上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
在地球物理學方面,地球南極海洋環抱陸地,北極陸地環抱海洋。世界地球物理學家對這一現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讓我們換個角度,用易學原理來解釋,陸地高而剛者為海洋低而柔者為。地球南極為陰包陽,北極為陽包陰。地球表面就是一個標準的古太極圖。大陸漂移的規律與易學原理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數學方面,本書闡明了八卦的符號就是三維空間 中,確定一個正方體八個頂點的立體坐標。而且代表空間標準形態的立方體也正好是由12條邊圍成的。八卦的立體模型,解釋了易經的空間思維屬性。提出立體易學理論。
季節氣象方面,修正了卦氣說,創立了全新的二十四節氣卦氣圖,解決了以往卦氣說中的卦象與氣候冷熱的偏差。解釋了夏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熱,冬至時節天氣為什麼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陰陽變化完全與自然冷熱變化相吻合。
在易學學術方面,提出了“大衍之數五十”和"其用四十九"的新解釋:"大衍之數五十",就是天地十數中所藏雙數之和,既"天一:一單;地二:一雙.;天三:一單一雙;地四:二雙.;天五:一單二雙;地六:三雙;天七:一單三雙.;地八:四雙;天九:一單四雙;地十:五雙.;天數總計五單十雙,合二十有五。地數總計十五雙,合三十.天數中的十雙與地數中的十五雙合二十五雙(五十),即易傳中“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其用四十九"來源於商周曆法,既用"大衍之數五十"個朔望月,編制四個曆法年,只能組合出四十九個整天數月,用於編制曆法(詳情請參閱"其用四十有九")。這兩個謎團困擾易學界3000餘年,是易學各學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對周易學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在易學創新方面:提出了"團正太極圖"的新模式,以及十二爻演卦新方法,並由此提煉出"團正思維法",拓展了思維空間和思維方法.在各個領域中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易學"立體宇宙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世界上掀起東方“易學熱”,不少科學家對《易》研究後都認為它可以治療現代科學帶來的“病態”。但至今沒有顯著成效,科學之弊反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人們沒有認識到《易》的宇宙觀真諦。以“新的立體宇宙圖”世界觀來診視這些“病態”,就會發現現代科學主要在宇宙運動觀模式的反向和對宇宙結構層次的混沌認識。 所謂“混沌認識”,是指現代宇宙科學不辨陰陽,不分內外;認為太陽系內與太陽系外的空間物質是一樣的。沒有認識到用科學儀器觀察得到的宇宙圖是反向的,而反向的運動模式導致了現代機械化“被動”的運動模式,它將耗盡地球上有限的能源資源。現代科學對宇宙結構層次的錯誤認識,是由於現代人套用科學的儀器方法得到的“平面宇宙圖”(太陽系平面圖)為指導理論,認為太陽系與銀河系沒有明確的界線,人類可以生存活動的宇宙是無邊際的,由此導致科學無限的世界觀。今天,人類將啟動太空航行的“移民計畫”,是現代化科學自己證實了地球科學的有限性。
國際易學聯合會國際易學聯合會
科學無限的世界觀認識是否完全正確,當代科學面臨的種種危機已得到了回應。研究認為:目前宇宙物理學中一些待解之謎,幾乎都與原來平面的宇宙圖認識有關。若以易學立體宇宙模型來認識宇宙,一些被認為是複雜的不解之謎,可以得到簡潔的詮釋。混沌認識阻礙了對宇宙力的統一合成,造成愛因斯坦相對論對時空的割裂,使本已認識得很清楚的自然力場無法得到科學的套用。下面就新圖的創繪依據以及該圖的科學作用作一些概略的提示,以便讀者對此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新圖”的特點。如果說此圖是對現代科學的綜合改編,但有些結構和套用原理用現代科學是解釋不通的。若完全認為是依據《易》文化而創作,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又找不出相類似的宇宙圖,所以圖中有古今中外的科學匯集。研創的根源和指導思想是來自《易》文化,主要在於套用了東方時空觀的方位坐標,否則,是不會誕生此圖的。它清楚地表明了自然與科學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即本原與變化的關係,說明“變”離不開“本”,變化是無窮的,而本原卻是有限的。萬變的科學是以自然為基礎,科學的發展是以自然的換取為代價,它不能創造本原的自然,只能是對自然的克伐。所以,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和套用《易》的科學性,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二、創繪的依據。經過多年的研究,參考、歸納、綜合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因素,繪成此圖。
1、依據《易》學中的“十天干”和時空坐標。此圖主要研究了東方時空運動坐標的產生與套用,保持與易的原理相符。“十天干”代表了包括太陽在內的十大天體,以“甲”代表太陽,居“十乾”之首。《奇門遁甲》術中的“遁甲”,即是將太陽移開九大行星之列而位居中心,乙、丙、丁……壬癸代表其餘九星繞太陽運行。這符合“奇門術”中三奇、六儀合為九星的推演,併合符十個自然數的最初發明與象數的推演。
2.由“新圖”演出《龍圖》,再由《龍圖》演出《河圖》、《洛書》以及八卦。這個“演”就是“開”與“合”,是“易”的基本法則。以四個易圖的相互深化,從中能顯示出“立體天球”;(太陽系)、四者的演譯,即是《易》的象數產生與套用。
3.參考了西方古代和近現代的宇宙圖。中國古代只有星座天象圖,沒有明確的太陽系宇宙行星圖。西方古代最早的是“托勒密宇宙圖”,雖然此圖是“地心說”模型,但它具體地描繪了人在地球上見到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大天體的繞地(假象)運動。日月星辰的繞地運動模式是人對天體運動的視覺反映,不可能如實地描述自然運動。雖然它們的運動是假象,但是這種虛假運動使地球產生了陰陽氣化,由此生長萬物;所以對這種假象運動的認識套用也是很重要的。
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宇宙圖”,被推崇為西方科學的“啟明星”,人們一直認為他是人類科學史上第一個確立“日心說”的人。然而不但是他,就連現代的人們都不敢相信,七千年前的東方伏羲氏已經確立了“日心”與“地心”的宇宙運動學說。更難讓人接受的是:以“新圖”將哥白尼的“日心說”論證為是片面的“日心說”理論;不知人們是否相信?
哥白尼宇宙圖是在托勒密宇宙圖的基礎上,僅是將地球的中心位置附帶月球改換成是以太陽為中心。此時還沒有發現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後來的兩百多年間,西方科學用天文望遠鏡發現了這三顆星,將它們依序加入哥白尼宇宙圖的外三層軌道圈,成為現代科學的宇宙太陽系模型圖。所以現代科學的太陽系宇宙圖是在托勒密宇宙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雖然比前者更完善了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但是丟掉了前者的宇宙立體性和陰陽原理。而東方古老的易學宇宙圖恰恰具備了立體性和陰陽原理,這是至今的宇宙科學家們所沒有認識到的。
4.研究了《易傳》中的“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以及古老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哲理。認為老子的“形上學”並不是什麼不能解說的玄學,而是他對“若有若無”的太陽系天球的描述。天球上面為行星運動提供軌道,其下面可以模擬它製成器物,中國遠古的制陶發明就是對太陽系天球的模擬研究。西方人曾一度嘲笑中國古人的“天圓地方”宇宙說的荒唐:明明地球是“圓”的,卻說是“方”的,認為中國古人思維方式的愚蠢。然而正是這個被他們嘲笑的命題,嘲笑了他們自己對宇宙認識的片面和膚淺。也許直至今天,許多人仍沒能認識到“天圓地方”的真正意義,而“新圖”解釋了近現代東西方的哲學科學家一直議論的這個宇宙學命題。
5.認為“飛碟”(UFO)的發現與本模型圖相關。從上世紀開始,人們重視空中出現的“不明飛行物”,引起世界各國和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至今被現代科學釋為“外星文明”的產物,成為新的科學神話。
科學易研究認為:由於近一百多年來,人類大肆對工業尖端科學的發展套用,一些致使“成像”的化學物質被大量地排放到空中,通過長時期的積累,在太陽系與銀河系交際的臨界面上,像鑄造脫模似地給“太陽系天球”鑄就了一個蛋殼似的發光體——“飛碟”。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易學宇宙圖)與飛碟的形狀完全一致。當然,也不排除人類製造類似的飛行器,但絕不是西方人所言的那種什麼“外星文明”。因為東方古老的傳統文化早已就是源自外星的文明,從易學研究中發現了與飛碟形狀完全相同的立體宇宙圖就是很好的說明。
中國古代歷來所說的“天”就是指太陽系天球,它像飛碟的形狀,古人稱謂“天象”。頻繁的顯現天象是預示地球上將會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說明這是人類科學的高度發展對自然破壞後,自然發出的警示。其實,只要我們完全弄清楚了東方古老的《易》的起源與當代科學文明的內在關係,就會認為從古至今的人類文明,正是現代科學探索中的“外星文明”。因為歷來傳說中華文明來自天上,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十大天體的整體演化而來,所以是外星文明,而不是地球上固有的文化。現代科學宣揚尋找“外星文明”,實質是在尋找未來科學的“出路”,以此極力掩飾未來科學之路出現的“盡頭”所帶來的恐慌。當今自然災害的頻繁,能源、資源面臨枯竭的危機與嚴重性證實了這個結論。
6.新圖所表示的太陽系“天球”既圓又不圓,印證了甲骨文中對“天”字的兩種不同寫法。一個是“”天是圓的,表示“人”雖為大,但頂上有圓圓的“天”。上圓為天,一橫為地,人生於地下,而三者相合為“天”;所以“天”字本身即含有天、地、人三道。另一個是“”,表示天不是圓的,人們能看見的太陽系只是它的一半,還有看不見的另一半;這兩個字說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經認識了既圓又不圓的太陽系“天球”。現代科學把周天分為360度的認識,天是圓的;以克卜勒定律而言,天不是圓的,可見古今的宇宙理論是相符合的。
北京天壇內供奉的“天帝”神靈,只有神位而無神像就說明:天帝的無形無體,就是表示“天球”是虛無的,同時又認為他是有形體有生命的。古代傳說天帝有十個兒子,他們是包括太陽在內的十大天體,古人以“十天干”給它們依序命名。商王朝以十天干命帝王名,就是借喻的套用。過去,人們一直批判歷代封建統治者把自己比作天帝的兒子(後來稱“天子”),這裡說明了封建文化的起源和演變,為“天子”一詞的產生找到了源頭。
三、“天球”模型中的原始、古代、現代科學。研究認為:一萬年前的東方遠古祖先已經認識了如圖所示的太陽系,以這個自然模型首先發明了制陶和建築,將這個過程總結出來,就是《易》。一萬年前的原始先哲為什麼能發明制陶技術?這是對《易》起源的最好解釋。制陶工藝的過程象徵證實了“天道”的最早誕生,建築證明了“地道”的相繼出現,有天地之道爾後發展了“人道”。於是“三道”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始文明,一直傳承至今。在《遠古象、數與現代數字科學的暗合——兼論數的起源 》一文中,說明了這個“天球”模型中的現代科學。
1.“太陽系天球”的整體演化,表現了易學中象、數、物三者的並存關係。說明數字0—9為什麼名為“自然數”?由此基本理清了《易》的起源順序:原始先哲(三皇)對太陽系“天球”的認識→龍圖→連山→歸藏→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周易。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七千年前的伏羲八卦中,竟然有現代宇宙科學中的“日心”與“地心”說理論,引起我們需要對現代的“日心”與“地心”學說的重新審視。
2.制陶、建築也是“易術”。我們通常所謂的“易術”,是指《周易》占卜系統中不同門派的預測術(方法)。把制陶與建築也說成是易術,一定有人說這是不學無術;認為二者是實用科學技術,不能與文化性質的數術混為一談。但是,當我們弄清了二者的發明原理,你就會相信它們確屬易學中的另類易術,就會認為原始的《易》學最早是科學技術的套用,而不是占卜。
3.立體模型顯示了更為驚人的現代宇宙科學知識,即對宇宙中的第五種力——“排斥力”的發現。這是當代科學至今都還對它有種種疑問的一種新發現的宇宙自然力,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美國物理學家費希巴赫為代表的物理學小組確認。當時曾轟動世界物理學界,多數科學家認為這個發現將會是物理學上的一次“革命”,有可能動搖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基礎。但二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並未因此改變當代物理學。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當代科學宇宙觀運動模型的反向思維;不改變這個模式的思維認識,就是確定了排斥力的存在,也沒有套用的作用。七千年前的伏羲由此發現了引力、重力,使二者成為一對正反相對的自然力,這個結論可用6700年前河姆渡遺址中的木結構房屋來證實;也可用八八六十四卦中的《泰》、《否》二卦證實。
4.“天球”模型的結構形狀合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即引力與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就是對這個模型的描述和演化。行星在張開的圓蓋上面運行,沒有引力的作用,是不會有條不紊地在上面依序運行的,必然會“跑”出圓蓋(太陽系)之外。《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說:“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馮乎?大氣舉之也”。這是說地球是憑藉周圍的大氣而居於天體之中。這裡的“大氣”實際上是“排斥力”,“舉之”則更為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重力(引力)和“大氣”的排斥力,以及二者相互的作用力。古人以正反原理簡單明了的解釋了引力與斥力產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七千年前的祖先已經完成了對它們的認識套用,這是現代科學無法否認的事實。
四、新圖對當代前沿科學的作用。首先,它使人們認識到總宇宙空間的無限大,但是可供人類能自然生存活動的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合符宇宙自然運動的“生化規律”,那么,可以同地球一起無限循環。一旦背逆這個基本規律,人類必將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說明選擇正確的生活生存之道,是未來人類是否繼續生存的根本。套用這個模型可以解釋一些當代宇宙科學研究中的不解之謎。但是解謎的前提是要套用東方時空觀的方位坐標去認識理解宇宙自然運動模式,否則,是無濟於事的。
1.)“天球”使太陽系與銀河系有明確的“界線”。它說明地球上的人類白天在太陽系內,夜晚在銀河系內。矯正了近現代宇宙學對地球到銀河系的距離界定。說明人在一天24小時中,一半時間在太陽系內,一半在銀河系,對宇宙陰陽物質的交替接納。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說:“人的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延續”這一人生哲理;釋疑了古今中外的人們為什麼會“視死如視生”的極端化墓葬文化理念。
2.)以黑白陰陽原理可調解地球生命起源的“兩難說”,——“化學進化說”和“宇宙胚種說”。陰陽學說認為:白天的人在太陽系中接受由太陽的熱作用力和光輻射對水、各種礦物質相互間的氣化精微,這屬於“化學進化”。夜晚的人接納銀河系巨大的暗物質能量,就與宇宙胚種說”相符;因為科學發現90%以上的暗物質來自於銀河系。這兩種學說,前者是以陽性物質為基礎,後者是以陰性物質為起源,二者合符《易》的陰陽相合基本原理。所以,中國古代對人的起源總結為:“日精月華”的結合,“日精”與“月華”就是兩類不同陰、陽屬性的天地相合所匯聚的宇宙物質。完全可以用“先天八卦”以左右分陰陽和上下分陰陽,來描述由陰陽物質的不同轉化,構成人和動物的形成過程。
“兩難”學說揭示了當代科學觀由於對宇宙時空運動模型的反向思維方式與實際不相吻合,由此產生宇宙陰陽的不合諧。從現代科學的套用理論上顯示不出科學與自然的矛盾,只有在探索研究人與萬物的起源,自然生化規律,宇宙運動演化這些根源性問題時,才會暴露現代科學宇宙觀思維運動模式的反向。因而對未來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繼續生存的方向迫使人們去重複追憶這個文明的開始。
3.“天球”模型有助於解釋李政道教授提出的:二十一世紀需要解決對宇宙認識的四個大問題:
1)為什麼理論對稱,而實驗卻不對稱?地球一面陽白,一面陰黑,這個黑白是對稱的。但是運動又證明它們不是對稱的。如果細研“先天八卦”,就會發現它正是解釋“對稱”與“不對稱”。地球繞日運動產生的年周期,月球繞地球的月周期,以人視太陽的日周期;以周期而言都是對稱的,但產生的不同陰陽變化,又是不對稱的。中國古人為什麼說“陽重陰輕,陽重濁下降,陰輕清上升”?就是陰陽物質的質量不是相等的,所以用科學實驗它們是不對稱的。
現代科學已經認識到地球受太陽的引力大,受月亮和其它星球的引力小;但是地球接受兩者引力(和白)的面積是相等的。這與本模型表示太陽系以內的宇宙物質質量大屬陽,以外的銀河系物質質量小屬陰的陰陽理論是相同的。它們說明現代科學的研究發現同古老的八卦陰陽原理是一致的。
2)為什麼基本粒子不能單獨看見?研究認為主要是基本粒子的正反性,由於行星運動使正粒子轉化為反(負)粒子,不斷地運動便不斷地產生,同時又不斷地淹滅。這就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物質又轉化為能量。從‘一無所有’之中產生出粒子,而粒子又再度回到‘一無所有’之中。量子力學描繪的真空,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著變化的絢麗多彩的世界”(《神奇的物質世界》之“不可思議的微觀世界”)。這與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陽亦正反),陰陽相互轉化的機制是相通的。所以,量子力學的研究證明了易學中“無中生有”理論的正確性。太陽系“天球”圖的創繪本身即是“無中生有”的創造。
3)為什麼90%以上都是全宇宙物質?“天球”模型說明太陽系是被全宇宙的銀河系包裹著,它在銀河系內是微不足道的,地球與太陽繫結合成一個整體,各行星間是相互貫通的。陽性物質重濁而成形,陰性物質虛渺而漂浮。因而地球在銀河系中的微小和全宇宙物質空間的廣大,所以地球上90%以上都是暗物質。
4)為什麼有類星體這種能源存在?這是說太陽系以外的星系具有能夠使它周圍的行星運動的能量。究竟是什麼原因不敢妄言。但是,以我們居住的太陽系與各行星之間,有一種使各行星自動的機制,是這種“機制”使行星產生了自動;所以,運動“機制”就是一種無盡的動力能源。行星的確是在運動,但是又沒有發現它的運動所消耗的是一種什麼物質的能源?這就是當代前沿科學對宇宙運動的最大不解。類星體的能源是否與太陽系的這種“自動機制”能源相同且不去追究它,不過太陽系的這種“自動能”是確實存在,也是能夠認識和套用的。只要我們正確認識了這種自動機制的結構原理,就等於發現了這個無盡的能源寶庫,也就解決了未來能源的憂患。這個“機制”的解謎就在“先天八卦圖”中,解謎的前提是首先要使當代文明的極端化模式返回到自然生化的模式中,才真正體現了解謎的價值,否則,就是即時譯出了這個謎底,也只能是為極端化思維的科學大廈添磚加瓦,並不能解決人們對自然生化模式的認識與建構。
4.新的宇宙圖解釋了現代天文學家為什麼會發現,與我們生存的太陽系有不同的另外九顆行星,2000年8月8日《北京晚報》報導的國際天文聯合會,於8月7日宣布的科學家又發現了太陽系“之外”的九顆行星。這說明現代科學原已認識的太陽系只是其中的1/2,二者相合才是整體的太陽系。中國古代用陰陽把我們居住的一半太陽系稱為陽(也就是“天”),而另外的一半謂陰,古稱“九天荒外”。為什麼《易傳》中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別?為什麼“天圓如張蓋”是來自遠古代學說?“張蓋”表示看得見的一半(屬陽),以上下對稱之理必定還有看不見的一半(屬陰)。“天球”圖說明古人憑他們超常人的雙眼和神奇的思維觀察,早已認識了另外1/2的太陽系。
5.天球解釋了東西方時空坐標為什麼會是對立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都是以“左邊為東,右邊為西,上面是南,下面是北。西方文化則是以右邊是東,左邊是西,上邊是北,下邊是南”。二者的針鋒相對,使東西方哲學家們為此爭論了兩個多世紀,至今誰也沒有說服誰。研究認為:如果以“天球”模型結合東西方文化,可以說明這種針鋒相對的原因和根源。
東方祖先為什麼要以“左為東右為西”?至今沒有人研究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認為:其主要在於對天地自然的正反開合原理的建構。(1)自然象數序列的正反與自然力的正反相合。(2)太陽系面上的行星位置與人在地球上的觀察位置是相對立的。所以面上的行星運行旋轉方向為正,這個“正”才符合重力(引力)與反力(斥力)在宇宙中的方向同地球上的自然力方向一致。因而行星旋轉的方向是順時針運行(謂“正”),而人在地球上觀測到的卻是逆時針運行(是謂“反”),以至於有“日心”與“地心”之別,實際上這是對“物”與“象”的區分,可見古人的觀察與思維是慎密的。“左為東”的時空觀說明理論上對稱而實驗不對稱,所以用它能解決現代宇宙科學研究中的難題。
五、結論,通過上述說明,該“太陽系天球”模型的出現,已超越了當代以科學儀器的方法對太陽系的整體性認識,這就是神奇的東方思維。它不但能有序地解釋人類原始科學文化的起源和古代中外文明史中的一些不解之謎,也能解釋當代前沿科學提出的一些問題。本來現代航天技術到達冥王星就已經表明太陽系是立體的,但是以科學儀器始終無法觀測到太陽系與銀河系的“明顯界線”,只能把太陽系宇宙圖描繪成平面的。可是用它來區別太陽系與銀河系時,就只能界定冥王星軌道外是銀河系,以內是太陽系,所以如此界定認為地球到銀河系就有一段非常遠的距離;認為它們各自範圍內的宇宙空間物質都是相同的,均勻的。用《易》的理論解釋即是陰陽不分,所以說用現代科學儀器描繪的宇宙圖是混沌的,而立體的“天球”就恰恰辟開了這個混沌。東方的盤古王不但開闢了遠古混沌的天地,也辟開了現代科學的混沌分開了宇宙的陰陽。
現代化機械運動的“被動”最終吞噬盡地球上有限能源的原因,是現代化科學宇宙運動理論模式的反向。科學的無盡發展觀是源自對宇宙層次認識的混沌,這兩大根本性的“科學病根”,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當代人類的科學文明。新的宇宙圖說明了中國古代先哲為什麼會有“無中生有”的哲學理論,無中生有才是科學的本原,所有科學都是從“無”誕生出來的,只有研究“無”的理論才能醫好現代“科學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