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村鎮(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穆村鎮)

穆村鎮(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穆村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穆村鎮地處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東部,距濰坊市中心20公里,東靠濰河,轄38個行政村。總面積68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3萬畝,總人口3.2萬人。地處暖溫帶季風區,全年平均氣溫12.1℃,無霜期190天左右。穆村鎮交通便利。膠濟鐵路、濟青、濰萊高速公路橫穿境內,北臨309國道,市、區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穆村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
  • 面積:68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人
簡介,沿革,名勝古蹟,名吃,所轄村,

簡介

穆村鎮位於坊子區東部,距坊子新區20公里。東鄰濰河,與昌邑飲馬鎮隔河相望;西同高新區接壤;北同眉村鎮毗連;南界坊子區南流鎮、安丘市黃旗堡鎮。東西13.5公里,南北11公里,面積71.25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9275戶,33993人。
穆村鎮農業優勢突出,素有“坊子區糧倉”的美稱。工業基礎雄厚,鑄造加工業發達, 是遠近聞名的“鑄造之鄉"。境內有豐富的粘土、膨潤土、氟石等礦藏。萬畝河灘、三萬畝優質高產水澆田亟待開發。轄區內九龍澗風景區占地近萬畝, 景區內溝壑縱橫,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是濰坊市近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2002年, 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29356萬元,同比增長9%。其中,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3%、72%和15%。實現財政收入534萬元,受農村稅費改革影響,同比減少8%。農業受霜凍、乾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總產值3795萬元,同比減少10%; 糧食總產1432萬公斤,同比減產40%。糧食平均畝產為409公斤,糧經產值比例為1∶1。大災之年農民收入仍有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88元,同比增長1.5%。 2002年, 全鎮工業產值達59780萬元,同比增長15%;工業銷售收入49462萬元, 同比增長15%;工業增加值14384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利稅3711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利潤2770萬元,同比增長14%。截止到2002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51處,從業人員6779人。 全鎮共有中國小校17處, 在校學生5481人,共有教職工28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2002年中考,以297人上線的優異成績,連續第13年奪得全區第一名。 全鎮共有衛生院1處、村級診所37處,衛生技術人員62人,床位57個。全鎮共有文體活動場所40處, 業餘文藝表演隊16個,全年演出、活動達600場次,極大豐富了農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沿革

1958年成立穆村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54.7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穆村一村、穆村二村、穆村三村、穆村四村、袁劉李、阿陀、尚莊、小沼於家、小沼范家、小沼李家、於家新村、徐家莊、岳家、大馮家、小馮家、太公堂、丁村鳳凰莊、丁村小河南、丁村郭家、馬村、丁村孟家、丁村趙家、北流、前北流、楊莊、泊莊、陳村、東河下、中河下、官莊、雙官埠31個行政村。2000年,將原湧泉鄉的朱家營村等7個村劃歸穆村鎮管轄。2003年7月,將原車留莊鎮的小站、前車留莊、西河下、山莊4個村劃歸穆村鎮管轄。

名勝古蹟

穆村鎮環境優美,自然人文資源豐富。九龍澗自然風景區位於境內。面積530多公頃,其中林木覆蓋200多公頃,水域40多公頃,耕地290多公頃。景區為低山丘陵區,最高海拔78.40米,呈現“自然、古樸、幽雅、怪奇”特色。峭壁林立,溝壑縱橫,蜿蜒綿長,大小連成3個谷、9條溝和9個澗。谷、溝、澗,形狀不同,景色各異。植被蔥蘢,草甸開闊,鳥語花香,景象萬千。景區年平均氣溫12℃。澗水清瀲幽深,林木遮天蔽日,花草生機盎然。炎夏之季,此處濕潤、清新、涼爽,溪水潺潺,鳥聲清脆,花草的幽香,沁人肺腑。
九龍澗,本名龍王澗---因泉水終年長流不斷而得名。
穆村古槐,《濰縣誌》中有記載,明代典籍就記載為古槐,具體栽植年限不詳。清末因旱死後復活,一直到八十年代,因疏於管理,樹被雷擊後,雖然又頑強成活,可惜被占地村民砍死。
古樹南側,曾有倒坐觀音廟一座,對聯曰:“問觀音為何倒坐 勸眾生不肯回頭”附近有觀音井一口,水甘冽,迷信之眾,常掬水祈好運治疑難之症。
興國院。村民稱為西大寺,初建於唐朝天寶元年,重修於民國前期,解放後廢棄。---墨香斎起名館張歌補充。
夏代斟鄩故國
位於九龍澗自然風景區南5公里丁村一帶。此處古蹟甚多,歷代許多著名人物曾經在此隱居。有仙姑洞、龍王廟、姜太公釣魚亭、晏嬰祠、公冶長賞鳥亭、蘇東坡賞月亭、劉伯溫飲酒亭、鄭板橋竹林碑等,惜皆毀於戰亂。當地人曾在仙姑洞中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杵、石臼、三角鬲、黑陶罐等器物。民間傳說上古時期寒浞在此除掉了后羿,自立寒國。秦末漢初,韓信與齊楚30多萬聯軍進行的“大決戰”,就發生在九龍澗東部的濰水河段,史稱“濰水之戰”。

名吃

全魚宴是穆村鎮傳統名吃之一。據傳是大禹手下功臣“大沸”所創。當年洪水過後食糧緊缺,人們常以魚蝦為食,王者臣子也不例外。此後,這裡便沿襲了全魚宴。濰水之戰結束不久,漢將韓信就曾到九龍澗吃過全魚宴。
濰河鯉魚金翅、金鱗、紅須,四個鼻孔,為稀特品種。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色形俱佳,是全魚宴壓桌主餚。上桌的濰河鯉魚主要做糖醋鯉魚和四作鯉兩個菜品。“四作鯉”包括:紅燒魚頭、醬汁魚背、清蒸魚腹和脆炸翅尾。
浮梢魚為九龍澗野生魚種,是浮游魚類中的珍品。常見的有馬口浮梢、花翅浮梢和尖嘴青脊浮梢。浮梢魚鱗密肉細、體長腹小,個體論兩不論斤。煎烹浮梢魚需用玉米面掛糊,掛糊前略經鹽漬後控淨,放入油鍋中慢烹靠油。呈外觀金黃,里軟外脆,謂之“金裹玉”。整魚出鍋,單層輻射狀裝盤,色、香、味、形,皆撩人食慾。
酥燜鯽魚是全魚宴又一佳品。將鯽魚淨鱗去雜,放雞骨於鍋中墊底,然後一層鯽魚一層調料往上排放。調料為蔥、姜、醋、醬油、生油、白糖,並澆入適量雞湯。酥燜鯽魚需用文火慢慢加溫,出鍋時鯽魚酥而不碎,骨刺皆軟,全魚可食。酥燜鯽魚是補鈣、補蛋白的上乘佳肴。
鰱魚既是餐桌上的美味,又是民間吉祥物,取“連年有餘”之意。清蒸鰱魚工藝考究,去鱗後淺切橫溝以便調味漬進。掏淨魚腹後填入紫菜。蒸製過程要把握火候,先急火、後文火,使其透熟入味。出籠後趁熱上桌,鬆軟如雪,肉鮮味足。
全魚宴中常見的湯盆,是鯉魚湯、鮎魚湯、黑魚湯和甲魚湯,還有一種取名為“群猴比棒”的鮮湯。做法是將香菜梗放入沸湯。接著放入活蝦,每隻蝦抱住一根菜梗,呈現群猴比棒之勢。

所轄村

轄42村:穆村一村 、穆村二村 、穆村三村 、穆村四村 、阿陀村 、雙官埠村、袁劉李村 、太公堂村 、小沼范家村 、大馮家村 、小馮家村 、小河南村、小沼於家村 、丁村趙家村 、小沼李家村 、徐家莊村 、小馬村、、大馬村、鳳凰莊村 、丁村郭家村 、前北流村 、丁村孟家村 、北流村、陳村 、東河下村、泊莊村、楊莊村 、胡家莊村 、河下村 、上房村 、張家屯村、王家屯村 、梁家莊村 、蔡院村 、岳家村 、官莊村 、小沼於家新村 、尚莊村、朱家營村、小站村、前車留莊村 、西河下村、山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