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縱卷葉蟲

稻縱卷葉蟲

稻縱卷葉蟲即稻縱卷葉螟,為鱗翅目,螟蛾科。廣泛分布於全國稻區,尤以南方稻區發生密度大,為害較重。主要為害水稻,其次是小麥、粟和甘蔗,也寄生在多種禾本科雜草上。以幼蟲吐絲將葉片綴合成管狀蟲苞,在苞內啃食葉肉成白色條斑,嚴重時全田葉片枯白,影響稻株生長,結實不飽滿,產量損失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縱卷葉蟲
  • 別稱:縱卷螟 稻縱卷葉蟲 刮青蟲
  • :鱗翅目
  • :螟蛾科
  • 分布區域:南方稻區
基本信息,為害特點,生活習性,發生與環境的關係,防治技術,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名稱:稻縱卷葉螟,學名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Guenee [別名] 縱卷螟 稻縱卷葉蟲 刮青蟲。
稻縱卷葉蟲
分類地位:鱗翅目,螟蛾科。
分布範圍:稻縱卷葉螟廣泛分布於全國稻區,尤以南方稻區發生密度大,為害較重。
為害作物:主要為害水稻,其次是小麥、粟和甘蔗,也寄生在多種禾本科雜草上。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多在稻苗心葉、嫩葉鞘內,以及老蟲苞和稻薊馬危害的卷葉尖里,啃食葉肉,呈小白點狀。2齡幼蟲啃食葉肉留皮,呈白色短條狀,吐絲縱卷葉尖1.5-5厘米。3齡幼蟲啃食葉肉呈白斑狀,縱卷葉片蟲苞長10-15厘米。4齡以上幼蟲暴食葉片,食肉留皮。1頭幼蟲可食稻葉6-10片。形態特徵
稻縱卷葉蟲
成蟲體長7-9毫米,翅展約18毫米,灰黃色,前翅的前緣和外緣有灰黑色寬頻,翅中部有3條黑色橫紋,中間1條較粗短。幼蟲一般5齡,老熟時體長15-18毫米。頭部褐色,胸腹部初為綠色,後變黃綠色,老熟時帶淺紅褐色,前胸背板後緣有2個螺形黑紋,中、後胸背面各有明顯小黑圈8個,前排6個,後排2個。被蛹長約9毫米,腹部第5-7節近前緣處有1黑褐色細橫隆線,尾部尖,上生8根鉤刺,蛹外常有白色薄繭。 雄蛾前翅前緣中部,有閃光而凹陷的“眼點”,雌蛾前翅則無“眼點”。卵 長約l毫米,橢圓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產白色透明,近孵化時淡黃色,被寄生卵為黑色。幼蟲 老熟時長14~19毫米,低齡幼蟲綠色,後轉黃綠色,成熟幼蟲桔紅色。蛹 長7~10毫米,初黃色,後轉褐色,長圓筒形。
稻縱卷葉蟲

生活習性

稻縱卷葉蟲
卷葉螟在國內1年發生1-11代,從北到南遞增。幼蟲一般5齡,少數6齡。稻縱卷葉螟是一種具有遠距離遷飛特性的昆蟲。成蟲隨季風遷飛,隨氣流下沉和雨水拖帶降落下來,為非越冬地區的初始蟲源。成蟲盛發和卵盛孵期,雨日10天左右、雨量100毫米左右、溫度25-28度、相對濕度80%以上,則大發生。也就是說溫暖、高濕、多雨日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發生。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自北而南—年發生1~11代;南嶺山脈一線以南,常年有一定數量的蛹和少量幼蟲越冬,北緯30‘以北稻區不能越冬,故廣大稻區初次蟲源均自南方遷來。成蟲有趨光性,棲息趨蔭蔽性和產卵趨嫩性,適溫高濕產卵量大,一般每雌產卵40~70粒;卵多單產,也有2—5粒產於一起,氣溫22—28~C、相對濕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達80~90%以上。初孵幼蟲大部分鑽入心葉為害,進入2齡後,則在葉上結苞,孕穗後期可鑽入穗苞取食。幼蟲一生食葉5—6片,多達9一10片,食量隨蟲齡增加而增大,l一3齡食葉量僅在10%以內,幼蟲老熟多數離開老蟲苞,在稻叢基部黃葉及無效分孽嫩葉上結滿繭化蛹。稻縱卷葉螟發生輕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適溫高濕情況下,有利成蟲產卵、孵化和幼蟲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濕天氣,有利於猖獗發生。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稻縱卷葉螟發生和為害的程度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溫、濕度。稻縱卷葉螟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2~28℃。適宜相對濕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對濕度70%以下,不利於它的活動、產卵和生存。在適溫下,濕度和降雨量是影響發生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雨量適當,成蟲懷卵率大為提高,產下的卵化率也較高;少雨乾旱時,懷卵率和窊化率顯著降低。但雨量過大,特別在盛蛾期或盛期連續大雨,對成蟲的活動、卵的附著和低齡幼蟲的存活率都不利。
②種植制度和食料條件。一般是連作稻條件下的發生世代大於間作稻。同時,遷飛狀況也與水稻有關。縱卷葉螟蛾一般是從華南稻區向北遷飛至華中稻區,再從華中稻區向東北遷飛至華東稻區,或從華東向西北遷飛至北方稻區,以及從北方向南方回遷。這樣的遷飛行為,除氣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區種植制度所決定的食料狀況所引起。各地遷飛世代基本上發生於水稻乳熟後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③天敵。稻縱卷葉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縱卷葉螟絨繭蜂等,捕食性天敵有步甲、隱翅蟲、瓢蟲、蜘蛛等,均對稻縱卷葉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縱卷葉螟在各稻區田間種群的為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水稻種植制度和水稻分櫱期孕穗期與此蟲發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長江中、下游稻區,第1代幼蟲在6月上旬盛發,發生量少,對雙季早稻為害甚輕;第2代幼蟲在7月上、中旬盛發,發生量大,就會較重地為害雙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蟲於8月上、中旬盛發,較重地為害遲插一季中、晚稻和連作晚稻;第4代於9月中旬盛發,則為害遲插一季晚稻和連作晚稻。

防治技術

稻縱卷葉螟對殺蟲單已產生較強的抗性,當前防治稻縱卷葉螟較好的成分有毒死蜱、丙溴磷等。目前最好還可以使用生物農藥苯氧威進行防治。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長發育健壯,防止前期猛發旺長,後期戀青遲熟。科學管水,適當調節擱田時間,降低幼蟲孵化期田間濕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殺死蟲蛹。 生態種植過程中,只使用油菜餅肥的區域,稻縱卷葉螟發生密度更大;而添加草木灰的區域,稻縱卷葉螟發生密度較小;可以這么判定,控制油菜餅肥(含高氮)用量,適當增加草木灰(鉀磷鈣矽),平衡水田生態;自然稻縱卷葉螟就會降低到可控範圍內.
2. 保護利用天敵,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國稻縱卷葉螟天敵種類多達80餘種,各蟲期均有天敵寄生或捕食,保護利用好天敵資源,可大大提高天敵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作用,縱卷葉螟天敵約80多種,各蟲期都有天敵寄生或捕食。卵期寄生天敵,如擬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蟲期如縱卷葉螟絨繭蜂,捕食性天敵如蜘蛛、青蛙等,對縱卷葉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分櫱期和穗期易受稻縱卷葉螟為害,尤其是穗期損失更大的特點,藥劑防治的策略,應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鬆分櫱期為害嚴重代別的原則。藥劑防治稻縱卷葉螟施藥時期應根據不同農藥殘效長短略有變化,擊倒力強而殘效較短的農藥在孵化高峰後1-3天施藥,殘效較長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後1-3天施藥,但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實際,結合其它病蟲害的防治,靈活掌握。

地理分布

稻縱卷葉螟分布於中國各稻區,但以南方稻區發生為害嚴重;此外也見於日本、朝鮮、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等地。稻顯紋縱卷葉螟在中國的分布地區為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浙江等省(自治區)。稻縱卷葉螟在我國的分布與發生規律如圖所示:
稻縱卷葉蟲
稻縱卷葉螟在中國一年發生2~9代,自北向南逐漸遞增。河北、山東北部2~3代,廣東南部7~8代,海南島8~9代。稻顯紋縱卷葉螟在四川一年發生4代。越冬情況,因地區而異,在中國可劃分為3大區:
1、周年為害區(周年繁殖區):1月份平均氣溫4-16度等溫線以南地區,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島、台灣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溫暖區。冬季有再生稻和落谷稻等食料條件,可終年繁殖,無休眠現象。
稻縱卷葉蟲
2、冬季休眠區(越冬區):1月份平均氣溫4-16度等溫線之間,以南嶺山脈為界,嶺南為常年越冬區,嶺北為零星越冬區。1月平均最高氣溫7.7℃等溫線以南,即北緯30℃以南至大陸南海岸線之間,以幼蟲或蛹越冬。其中廣東、廣西和福建南部,越冬存活率較高;南嶺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雖有部分蟲口在。
3、冬季死亡區:1月份平均氣溫4度等溫線以北地區。另有歸納為1月平均最高氣溫7℃等溫線以北,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蘇、河南、山東等省,任何蟲態都不能安全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