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黍

稷黍

黍和稷。為古代主要農作物。亦泛指五穀。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古代以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為穀神:社稷(指國家)。

《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後因以"黍稷"為感嘆古今興亡之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稷黍
  • 拼音:jì shǔ 
  • 注音:ㄐㄧˋ ㄕㄨˇ
  • 解釋:泛指五穀
概述,釋義,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繁殖培育,人工栽培,播種方法,適時播種,主要類型,主要用途,物種起源,

概述

泛指五穀《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鄭玄箋:“我迫於王事,無不攻致,故盡力焉。既則罷倦,不能播種五穀。”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經彼公田,樂我稷黍。”
僅指稷和黍而言。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土人悉以種麥,雲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 齊 人相承以殖之。”
黍稷起源於中國陝西、山西、甘肅、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由於再生能力強,一年可刈割數次,是優良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通常按形態特徵分類。蘇聯按穗形劃分為5個亞種。

釋義

: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古代以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為穀神
: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形態特徵

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高40-120厘米,單生或少數叢生,有時有分枝,節密被髭毛,節下被疣基毛。葉鞘鬆弛,被疣基毛;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頂端具長約2毫米的睫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5-20毫米,兩面具疣基的長柔毛或無毛,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成熟時下垂,長10-30厘米,分枝粗或纖細,具棱槽,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毫米;穎紙質,無毛,第一穎正三角形,長約為小穗的1/2-2/3,頂端尖或錐尖,通常具5-7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頂端漸匯合呈喙狀;第一外稃形似第二穎,具11-13脈;內稃透明膜質,短小,長1.5-2毫米,頂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長約3毫米,成熟後因品種不同,而有黃、乳白、褐、紅和黑等色;第二外稃背部圓形,平滑,具7脈,內稃具2脈;鱗被較發育,長0.4-0.5毫米,寬約0.7毫米,多脈,並由1級脈分出次級脈。胚乳長為穀粒的1/2,種臍點狀,黑色。染色體2n=36(AB-дулов1931),40(Church.,1929)。花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初生胚根1條,次生根為鬚根系,入土深度和擴展範圍100~150厘米。株高一般為100~150厘米,有效分櫱1~3個,營養條件優越時可超過20個,條件異常時常有分枝現象。根與莖的輸導組織發達。葉長披針形,較粟寬長,莖葉被有茸毛。圓錐花序,有綠色和紫色兩類。穗形有多種,常作為品種分類的依據。穗的末級分枝頂端著生小穗,小穗一般有2朵小花,僅第2小花結實。中國有著生3朵小花,第2、第3小花結實的雙粒型品種。成熟過度時較易落粒。子粒為帶殼穎果,呈紅、黃、白、褐、灰等色,而以白色種子的出米率較高。千粒重3~10克。
黍稷為喜溫、喜光、耐旱、短日性C4作物。生育前期可耐42℃高溫,生育後期遇-2℃低溫即易受凍害。出苗至成熟需50~130天, 所需活動積溫為1200~2600℃。對光照反應敏感。苗期陰雨生長不良,開花期連日陰雨則結實率降低。除低洼易澇地外,能適應多種土壤,對肥力較差的砂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耐鹽鹼能力也較強,如耕層內全鹽量小於0.3%,一般都能正常生長。對磷灰岩中磷的吸收力較弱。

地理分布

世界上黍稷主產國為蘇聯和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也有少量栽培。中國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南方只有零星種植。
我國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新疆偶見有野生狀的。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溫暖地區都有栽培。

繁殖培育

人工栽培

黍稷的播種時間因栽培地區而異,有晚春播、夏初播和麥茬播之分。播種是否及時對生長發育和產量有很大影響。可寬行距播種作為中耕作物,也可窄行密植栽培。中晚熟品種由於分櫱力強,自身有調節群體的能力,密度可較小,一般寬行距(45厘米以上)每畝4萬株,窄行距(20~30厘米)每畝 8萬株。晚播或複種的早熟品種由於生育期甚短,靠主莖成穗,故密度宜大,一般每畝14萬株左右。忌連作,否則易遭黑穗病和野糜為害。生長期間須重視耕作保墒;苗期地上部生長緩慢,防治雜草尤為重要。在水、肥充足條件下,為防徒長、倒伏,常適當稀植、蹲苗、控制株高。多數穗子基部子粒蠟熟時即可收穫,但對易落粒品種則須適當提前。病蟲害較少,主要有糜子黑穗病、吸漿蟲和地下害蟲等。

播種方法

由於我國各地的地形、土質、耕作制度及氣候特點不同,播種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別。我國糜子播種主要分條播、撒播和壟播三種。
  1. 春糜子產區大部分採用條播。條播主要是用畜力牽引的樓或犁,褸播行距寬窄各地不一,大致可分為雙腿耬和三腿耬兩種,行距33-40厘米或25-27厘米。其優點是開溝不翻土、深淺致、落籽均勻、出苗整齊,跑墒少。特別在春旱嚴重,墒情較差時,以於全苗。另外褸播比較省工、方便,在各種地形上都可進行
  2. 我國夏糜子產區多為撒播。因搶時播種,為了省時,多採用撒播方式。
  3. 東北地區糜子播種一般為壟播也叫壟上播種華播種以籽耙。壟上播種分2行和3行播,其中以壟上2行播種為好
此外,黍、翟吸收氮、磷、鉀的比例與氣候特點等因素有關。對於乾旱痔薄地、高寒山地,特別是增施氮肥是糜子增產的基礎。
糜子施肥應以基肥為主,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促進土壤熟化,提高肥力。結合深耕施用有機肥,能捉川相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範圍。有機肥營養元素全面,釋放緩慢。肥效長,有利於糜子生長。
有機肥的施用方法要因地制宜。有機肥充足可以全面鋪撒耕翻人土,也可大部分撒施,小部分集中施,如肥料不足,可集中溝施或穴施。

適時播種

糜子的播種期地域性很強,且與品種特性和各地氣候密切。播種過早,氣溫低、日照長,使營養體繁茂、分孽增加,旱熟黍稷受鳥害,播種過晚則氣溫高,日照短,植株變矮,分孽少、分枝成穗少、穗小粒少、產量不高。因此,在生產中糜子適時播種應考慮:
  1. 地溫穩定在12攝氏度以上,出苗時霜期已過。
  2. 孕穗至抽穗期、砂與當地雨、熱季節相吻合。
  3. 按品種特性掌握播種期。生育期長的晚熟品種一般適宜於春播,遲播會在生育後期遇到低溫或早霜,小能正常成熟,或降低產量和品質;生育期短的早、中熟品種可適當晚播或夏播。

主要類型

通常按形態特徵分類。蘇聯按穗形劃分為5個亞種。
中國則先根據子粒的糯性與粳性分為黍和稷,然後根據穗形和生態特性分為 3個類型(見圖):
  1. 側穗型。穗分枝向主軸一方傾斜,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旱性強。中國栽培品種多屬此類。
  2. 散穗型。多數穗分枝與主軸有夾角,分布在主軸四周。對溫度要求較低,抗旱性較差,密植時群體性狀好。乾旱灌區和雨水較多地區以此類品種較多。其中還有一類周散穗型,對溫度要求更低,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區。
  3. 密穗型。穗分枝短小而密集,植株較矮,喜溫暖,中國種植甚少。
中國黍稷的品種資源極為豐富,有食味極佳的糯性類型、一小穗兩花結實的雙粒品種、千粒重 9克以上的特大粒種、皮殼率在10%以下的薄殼類型等。

主要用途

本種為人類最早的栽培穀物之一,穀粒富含澱粉,供食用或釀酒,稈葉可為牲畜飼料。由於長期栽培選育,品種繁多,大體分為粘或不粘兩類,本草綱目稱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民間又將粘的稱黍,不粘的稱糜。
種子含粗蛋白質10~16%,無氮浸出物70%左右,粗纖維10%左右。蛋白質品質較好,含有較多的蘇氨酸、蛋氨酸和亮氨酸。
稷米可煮飯,用子粒加工而成的炒米,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食品。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常用以製作稷片粥和糕餅。黍米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糯食,也是釀造黃酒的原料。黍稷子粒還是家禽的精飼料。秸稈可供飼用。
由於再生能力強,一年可刈割數次,是優良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
另外,黍稷耐旱、耐熱、耐鹽鹼,適於生荒地栽種,常作為開荒、改造鹽鹼地和沙漠的主要先鋒作物。因其生育期短,又可作乾旱地區的補救作物。

物種起源

黍稷起源於中國。在陝西、山西、甘肅、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有黍稷遺存物。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史家地層中發現的黍朽粉,距今已有5000~5500年。華北、西北廣泛分布一種與栽培黍稷同種的野生糜,野生性狀十分明顯,與栽培種能雜交,有人認為可能是中國黍稷的祖先。Н。И。瓦維洛夫、Π。Μ。茹科夫斯基等都主張中國是黍稷的起源地。茹科夫斯基還認為中國是黍稷的古代初生基因中心,黍稷是從中國傳到日本、歐洲的。但丹麥古植物學家Н。赫爾巴克認為黍稷起源於北非沿海,其野生祖先是P。callosum。此外,也有人認為黍稷的起源尚不清楚。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黍稷,祝時謳,風車雲馬遄難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