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穀台遺址

種穀台遺址

種穀台遺址在武山縣馬力鎮付家門村。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存。其保護範圍和建設地帶總面積25.5萬平方米,遺址負山臨水,地勢開闊,易於原始人繁息,文化內涵豐富,文化遺存堆積厚達0.5—3米。斷面上暴露有灰層、灰坑、白灰居住面等。文化層內含大量的陶片、骨渣、殘石器等遺物,已採集到許多石斧、石刀、石鏟、陶器等生產工具和日用器物,其中已人面鯢魚形彩陶瓶最為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種穀台遺址
  • 出土地點武山縣馬力鎮付家門村
  • 館藏地點武山縣馬力鎮付家門村
  • 所屬年代:石器時代
種穀台遺址包括傅家門遺址、種穀台遺址和圓故堆墓葬三部分。遺址區總體呈長方形,地形平坦寬廣,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人類的聚居區。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在這裡薪火相傳。
公元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開始了歷時三年的考古發掘,開挖探方40個,揭露面積1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1座,窯穴14個,墓葬2座,祭祀坑1個,出土不同類型的石、骨、陶等器物近2000餘件。這次考古發掘不但弄清了石嶺下、馬家窯、齊家文化三種文化類型之間的地層疊壓關係,而且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到銅石並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祭祀坑若干座以及一批石、骨、陶等遺物。
祭祀坑呈長方形,屬於石嶺下文化類型,長1.9米、寬1米、深0.3米。坑內有帶有刻劃符號的卜骨和帶有陰刻符號的陶器,豬的頭骨和肢骨,骨胳周圍擺放著石球、陶環、彩陶盆各一,以及鵝卵石四塊,底部有火燎痕跡。此祭祀坑距今約7000年。帶有刻劃符號的卜骨和帶有陰刻符號的陶器是石嶺下文化類型考古新發現,填補了石嶺下文化無祭祀坑的空白,為史前考古增添了新的實證。而且,傅家門石嶺下類型遺存中還出土了一批以鳥紋為主體的彩陶器,這些彩陶器與石嶺下出土的彩陶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一座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子內東南角處也發現一些卜骨,屬於馬家窯文化類型。這些卜骨經動物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共同鑑定為羊、豬和牛的肩胛骨。骨身不加修飾,無鑽無鑿。卜骨背面有燒痕,正面刻畫簡單符號,表明距今50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就出現了占卜的習俗。不同類型的卜骨說明石嶺下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占卜的現象,馬家窯文化時期有了占卜的習俗,一直延續商周時期占卜達到鼎盛。這些卜骨在天水地區是絕無僅有的發現。
傅家門石嶺下類型的祭祀坑,帶有刻劃符號的卜骨以及帶有陰刻符號的陶器,都是首次發現。帶有刻劃符號的卜骨不僅時間早,而且迄今在整個史前考古領域尚屬首例,是探討原始社會人類占卜習俗以及我國文字起源的重要實物資料。
1972年,考古人員在傅家門村邊上的種穀台發現了一支彩陶瓶。這個5000年前的彩陶瓶,上面畫著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變體鯢魚紋。該紋飾頭部圓形,額部中間繪有十字紋,兩眼圓睜,大嘴露出板狀牙齒,頸部為“U”形紋,腹部網紋。前肢很短,具有四趾。型體呈斜“U”形,實是人面蛇身紋,它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龍圖”,也是原始先民祭祀、崇拜的圖騰,是早期龍形象的圖案,也是我國最早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的實物佐證。
種穀台遺址
種穀台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