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二號銅馬車

秦陵二號銅馬車

此展品為秦代的青銅器,秦陵二號銅馬車為“安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線、活鉸連線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雲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現收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陵二號銅馬車
  • 出土地點:秦始皇帝陵西側銅車馬陪葬坑
  • 館藏地點:西安市臨潼區秦俑館公路與秦陵北路交叉口
  • 所屬年代:秦
  • 通長:317厘米
  • 通高:106.2厘米
  • 總重量:1241千克
  • 所屬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所屬地區:陝西鹹陽
展品介紹,二號銅馬車,製作工藝,銅馬車的彩繪,數字博物館,

展品介紹

秦陵彩繪銅馬車一組兩乘,1980年出土於秦陵封土西側20米處車馬坑中,現陳列於秦俑博物館文物陳列廳內。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大量使用的金銀飾件重量超過14千克,零部件達3000餘個,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線、活鉸連線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雲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秦陵彩繪銅車馬是秦代宮廷輿服制度的真實寫照,對研究古代車制更是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秦陵二號銅馬車秦陵二號銅馬車

二號銅馬車

二號車轡繩末端有朱書“安車第一”四字,由此可認定其為古代安車。在秦代,安車又稱轀輬車,曾作為秦始皇出巡乘輿。《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於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記載,多次提到轀輬車。二號車的出土使人不僅對秦代鹵簿制度和古代馬車陪葬制度有了進一步了解,更對古代安車的形制結構有了明確認識。
二號車通長317厘米、通高106厘米,總重量為1241千克,單轅雙軛,四馬分兩服兩驂。馬高90.2厘米—93.6厘米、長110厘米—114厘米,通體白色,僅鼻孔、口腔等處施粉紅色。車輿分為前後兩室,前室很小,僅容御手就座。青銅馬車中,頭戴雙卷尾冠,身穿長襦,腰佩短劍的御官俑,跽坐於車前室,手中握著轡索。後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輿,輿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主輿四周禁止,後邊留門,門上裝有可開閉的門板;前部和左右兩側開窗,前窗裝有能夠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鏤空窗扇,左右窗則以夾心的方式安裝著可推拉的菱格形鏤空窗板。輿室的頂部罩著一面橢圓形的穹窿式篷蓋,蓋長178厘米、寬129.5厘米。輿底上鋪有一面繪滿幾何紋的銅板,象徵柔軟的茵墊。車輿內外遍施精美紋飾,其中輿室禁止體和車蓋以夔龍與鳳鳥紋為主。輿的周邊及前室的內外則飾以流雲紋、幾何紋等紋飾。

製作工藝

青銅馬車製作工藝複雜,技術精湛。整輛馬車可分解成上百個組件,多數組件又是由眾多的零部件組裝而成。體量較大、結構較複雜的單體器件多採用分步鑄造的方法完成,鑄造的工藝手法主要有嵌鑄法、包鑄法、鑄焊法3種;各種組合器件的組裝,則採用了子母扣加銷釘連線等近10種連線方法。很多部件在製作成型後及連線的過程中,還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了拋光、切削、鏨刻、鑲嵌等工藝。馬車的彩繪不僅起到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模寫的紋飾表現了結構原來的材質,其精妙的彩繪技法令人嘆為觀止。
秦陵青銅馬車以完整的結構、準確的造型、細緻的摹寫和精心的製作,將秦代馬車的形制、鞁具的構造、駕引方式等,形象具體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為澄清古代車制研究方面長期爭論的諸多學術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凝聚了兩千多年前高超金屬製造工藝的青銅馬車,是古代藝術與技術的絕妙結合,堪稱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和製作工藝史上的典範,在中國和世界冶金史與金屬製作工藝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

銅馬車的彩繪

銅車馬通體彩繪,所用的顏色以藍、綠、白三色最多。八匹馬通體白色,只有鼻孔、口腔等處施以粉紅色。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兩層彩繪,內層為粉紅色,外層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膚的質感,頭髮為藍黑色,長襦為天藍色。車身上的彩繪,以白色打底繪以彩色紋樣,色調素雅、清新。彩繪的紋樣有變相的夔龍夔鳳紋、流雲紋以及各種菱花紋和多種多樣的幾何紋。高車以菱形、方格形等幾何紋樣為主,間以各種雲紋、旋渦紋,主要分布在車欄內側、車軾表面和車傘下面。安車以夔龍夔鳳紋為主,流雲紋和幾何紋成了邊飾紋樣,更突出了安車的帝王氣勢,顯示了兩乘車不同的功用。夔龍夔鳳紋主要分布在車蓋內側、後輿四周上層區域、後輿車門內側等主要位置,流雲紋和幾何紋主要分布在車蓋內側的邊角、承托車蓋的骨架上、車前輿內外側欄板、車後輿外側上層、後輿車門內側邊角等區域。
銅車馬上大部分紋樣是用彩色直接描繪,再用墨線或白線勾畫邊輪的。也有一些紋樣先勾畫樣稿,然後填色,最後用墨線勾畫輪廓。一、二號車車輿下層的圖案採用堆繪法繪製,線條突起,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這種藝術手法前所未見,亦屬首次使用。
彩繪不僅使銅車馬更顯華麗,同時也掩飾了銅車馬在鑄造時難以避免的沙眼、修補痕跡等缺陷,而且也延緩了青銅的氧化過程。在青銅器上彩繪這一藝術表現手法是秦代的創舉,它突破了殷周時代在青銅器上鑄紋和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紋飾的局限,使青銅器上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

數字博物館

201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平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兵馬俑二號坑、K9801陪葬坑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眾多珍貴展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