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

秦封泥

主要流行於秦漢時期的封泥稱之為“秦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是一種官印的印跡,為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泥
工藝歷史,設計工藝,流傳歷史,文物研究,

工藝歷史

封泥的使用最早見於先秦文獻,如《周禮》、《左傳》中關於“璽之”、“璽書”等幾處記載。但它的實物發現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農民挖山藥時發現一批封泥,約百餘。其中若干為當時著名學者龔自珍所得。吳榮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將其摹入《筠清館金石》中,這是對封泥的最早著錄。但時人並不明其用,誤以為“漢世印范子”。後劉喜海根據《後漢書·百官志》守宮令下本注“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最早
為封泥正名,並於鹹豐二年1852年《長安獲古編》摹入西安所得“東郡太守章”、“同心國丞”等封泥30枚。對封泥使用的系統透徹研究始於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簡牘檢署考》。1913年,他幫助羅振玉輯成《齊魯封泥集存》,對封泥的功用及價值的論述是十分精闢的。從此對封泥的編訂與考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依古制,官吏去官,須將原官印上交銷毀。故存世古官印絕大多數是為殉葬而仿製的明器。所以封泥作為官方鄭重頒發或私家日常使用印章的遺蛻,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價值。

設計工藝

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繩跡,形狀不定,大多是不規則圓形,少數呈方形。
由於施行封泥時,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

流傳歷史

總體上,秦封泥可分為三期,即秦國、秦始皇與秦二世三個階段,,但這對於研究秦帝制的形成與演進,尤其是秦漢歷史地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文物研究

秦政在中國政治史的演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涉及秦朝行政管理的秦封泥無疑是珍貴文物。專家最新研究發現,秦封泥涉及的秦朝縣名竟近140個,這對於重新解讀秦代官僚機構和中國縣域發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長期致力於秦封泥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劉瑞,曾於2000年參與過漢長安城遺址內相家巷村秦封泥出土地的考古發掘。他認為,秦封泥反映的秦朝職官制度和物產來源十分豐富,其地處渭水之北的鹹陽宮與上林苑內新朝宮阿房宮之間,恰好與封泥中的北宮與南宮之說相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