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休行(西晉傅玄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女休行》是樂府舊題,三國魏左延年首創。後來西晉詩人傅玄依此作詩,寫龐烈女(趙娥)為父報仇之事,在寫法上受到了左延年原詩的影響,在藝術特色方面則有較大創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女休行
  • 創作年代:西晉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傅玄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女休行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①。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外若無意者,內潛思無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②。
一市稱烈義,觀者收淚並慨慷: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
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
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③不能成!”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作品注釋

①雍涼:指雍州(治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一帶。
②披攘:震伏的樣子。
③吏舉:官務。

作品鑑賞

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歌頌婦女復仇的名篇。
這是一首紀實性作品,詩中所述龐烈女為父報仇一事,有晉一代廣為傳揚,皇甫謐列女傳》、《三國志》、《後漢書》均見載錄。《後漢書·列女傳》記道:“酒泉龐淯母者,趙氏之女也,字娥。父為同縣人所殺,而娥兄弟三人,時俱病物故,讎乃喜而自賀,以為莫己報也。娥陰懷感憤,乃潛備刀兵,常帷車以候讎家,十餘年不能得。後遇於都亭,刺殺之。因詣縣自首。曰:‘父仇已報,請就刑戮。’祿福長尹嘉義之,解印綬欲與俱亡。娥不肯去,曰:‘怨塞自死,妾之明分;結罪理獄,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後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閭。”傅玄的這首詩,基本上依照故事原型加工而成。作為反映古代社會宗親復仇的名作,此詩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認識價值。
宗親復仇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文化現象,溯其淵源,大約與原始氏族部落間為爭生存而經常發生的摩擦爭鬥行為有直接聯繫,社會進步以後,復仇作為文化的積澱,在各社會發展階段仍時有表現,而在宗法制十分發達的古代中國,它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宗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中。對於宗親復仇,社會通常是採取回護讚揚的態度的,並把它與“孝悌”等觀念纏結在一起,表彰之為“義烈”行為。《周禮·秋官》說:“凡報仇讎者,書於士,殺之無罪。”一直到漢魏,法律仍然將復仇視為“古義”,確認其正義性。事實上,即使後世的若干朝代在法律上禁止復仇,復仇也從未失去社會輿論對它的同情或支持。從這首《秦女休行》,讀者可以強烈地體味到這樣一種社會情緒。作者對龐烈女的高度讚揚,是建築在對她不惜犧牲生命為宗親復仇的充分肯定基礎上的。
但是,此詩敘述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已超出了為宗親復仇的狹隘範圍,而具有著反抗強暴的普遍意義。魏晉之際,社會秩序動盪不寧,貴游無賴,眥睚殺人,草菅人命之事,本不少見。從詩中所交代的“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的話,可知龐烈女所仇殺的正是一個強暴之徒,這就使龐烈女的復仇行為,兼有了伸張正義和自我保護的性質,這應當是龐烈女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讚揚,“義聲馳雍涼”的緣由之一。
此詩值得注意的另外一點是,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膽識過人的巾幗豪傑形象。按常理說,報仇雪恥,乃男兒所為,而在婦女地位十分卑下的封建社會,一弱女子“不讓鬚眉”,承當復仇大業,就更顯得不可思議了,這使整個事件帶上了一層傳奇色彩。正如當時有人評論說:“父母之讎,不與共天地,蓋男子之所為也。而娥親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讎黨之凶言,奮劍仇頸,……近古以來,未之有也。”傅玄在全詩的描寫詠嘆中,對龐烈女傾注了他由衷的讚美和欽敬之情。他反覆以男弱女強的對比和反襯,來突出龐烈女的英烈。譬如“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等。傅玄是一位關心婦女問題的文學家,詩中所表現的對婦女的讚嘆,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此詩在寫法上受到了左延年原詩的影響,但藝術水平超過左詩甚遠,人物形象更生動鮮明,敘事詳明,內容充實,剪裁得當,“寫之不失尺寸”,很好地再現了這則悲壯動人的故事。詩的頭兩句是一篇的總綱。從“父母家有重怨”到“內潛思無方”,交代事件的因由和龐烈女的暗中籌劃,簡明扼要。從“白日入都市”至“不如一女良”,寫龐氏仇殺的壯烈場面。作者先從正面落筆,繪寫“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的復仇壯舉,繼以“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一市稱烈義”,從側面烘托那種氣貫長虹之勢,極富感染力。從“烈女直造縣門”到“使我吏舉不能成”,敘述龐烈女敢作敢當,去衙門自首情景。烈女辭意磊落,竟使“縣令”“刑部”不忍加罪。這一節描寫不光是構成故事完整性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對於進一步刻畫龐烈婦的性格,使這一形象更臻鮮明完美,也有積極作用。末段是作者的讚辭,它是以上述事的自然發展,是作者由衷的讚美,它進一步加強了全詩的抒情效果。從詩歌的語言看,全詩不事藻飾,自然古樸而簡勁有力,辭格高古。句法參差錯落,以五言為主,間雜六、七、八言句,且含有一些散文化句子,極富漢代詩歌風味,《采菽堂古詩選》評之為“音節激揚,古質健勁。”這一語言特色與全詩所要表現的剛直壯烈的氣氛,吻合無間,因之更增添了此詩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傅玄(217-278)西晉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字休奕。北地郡宜陽(今陝西銅川市耀縣)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幼時,父被罷官,同逃難河南,“專心誦學”。“性剛勁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清高、孤賞、不落俗塵,同情農民。舉秀才後,選為著作史,“撰集魏書”。再遷弘農太守。精心政務,忠於職守,數次上書,陳說治國之策,指出弊端。因政見超眾,奏章明析,封鶉觚男。原有集15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傅鶉觚集》。
傅玄像傅玄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