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鎮(河南省項城市秣陵鎮)

秣陵鎮(河南省項城市秣陵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秣陵鎮,又稱老項城,位於河南省項城市市區南30公里處,原是項城縣縣城。南宋時期,金國在此建殄寇鎮。明宣德三年(1428年),項城縣城遷到此地,歷經明、清、民國等時期,前後500多年。1953年縣政府遷到水寨,本鎮俗稱老城。2005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原老城鄉合併為秣陵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秣陵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
  • 下轄地區:轄4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94
  • 郵政區碼:466232
  • 面積:85.6平方公里,耕地66800畝。
  • 人口:64960人,本鎮人口56175人
  • 方言:河南漯項片方言
  • 火車站:項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豫P
  • 黨委書記:閻彥玉
  • 鎮長:靳俊英
  • 俗稱:老項城,老城,城關
  • 醫院:項城市第二人民醫院,養和醫院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經濟,社會發展,交通,文化教育,名人,

歷史沿革

秣陵鎮,又稱老項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具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600年的縣城史。因東西街道呈龍形,又有“龍鎮”之稱。
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舊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
民國時期為城關區。
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
新中國成立後,是項城縣政府所在地;
1950年,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
1953年縣政府遷到水寨,本鎮俗稱老城,先後為區、鄉、公社所在地;
1981年鄉鎮分設,建制恢復秣陵鎮,同時也是老城鄉政府所在地;
1989年被河南省首批命名為“中州名鎮”;
1995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
2003年2月被國務院體改辦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
2004年2月被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民政部、建設部批准為“全國重點鎮”。
2005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原老城鄉合併為秣陵鎮。
城鎮建設成效顯著,該鎮06年被項城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南部副中心城市,城鎮建設日益加快。

地理環境

秣陵鎮 位於河南項城市中南部,北依汾河,南枕泥河。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衝,居三市八縣之中心,106國道穿過鎮境,217省道橫亘東西,大廣高速公路面朝該鎮開口(秣陵站),城區道路四通八達。

行政區劃

轄4個居委會:東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和29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鎮人民政府

經濟

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形成製革、製鞋兩大板塊經濟,配套催生出塑膠泡沫、粘膠、無紡布、印刷、機械等20多個相關行業,擁有工業企業2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
2008年,該鎮農業總產值實現28866萬元,工業總產值實現16008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6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580元,國、地稅收入實現1670萬元,再創歷史新高。
秣陵鎮已形成製革、製鞋、紡織三大支柱行業,配套催生出無紡布、機械、印刷等20多個相關行業。
全鎮共同工業企業528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1家,5000萬元以上的5家,1000萬元以上的6家,從業人員6千餘人。商貿活動躍,堅持實施大商貿戰略,龍潭商貿城交易活躍,已成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商品的中轉站,方圓百里的農貿市場和小品集散地。形成了“三帶一中心”的商業格局,建有糧米、建材、服裝、農貿、竹木、日雜、副食、水果八個專業市場,固定個體商點1862個,從業人員近萬人,日客流量5萬人次,年商品批發零售額2.5億元。

社會發展

近年來,秣陵鎮黨委、政府按照項城副中心城市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實施“三區互動”戰略,快速拉大城鎮框架。計畫在3-5年內,城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萬人。
目前,東部、北部工業集聚區正在組裝,中部老城區正在逐步改造,西部行政商貿新區正在高標準建設。同時,投資了近千萬元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城區道路8.5公里,硬化人行道1.2萬平方米,新安裝路燈284盞,新修下水道13公里,新植綠化樹木5000多株,基本實現了城區主幹道硬化、綠化、亮化。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已建成新農村示範村3個,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截止07年底,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0%,安全飲水入戶率達70%。城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大型醫院兩所,長途客運站、貨運站各一個。按三星級賓館標準建設的賓館一個。

交通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處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衝,106國道穿鎮而過,217省道橫貫東西,大廣高速引線直達城區,道路四通八達。
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輻射帶動功能的四個商貿中心。
即:糧油貿易中心、水果批發中心、家俱建材銷售中心、小商品集散中心。副食品喜成購物廣場。

文化教育

境內至今保留有狀元橋、文廟、祖師廟、蓮溪書院秣陵古槐等古文化遺址,
現鎮上有國小兩所:秣陵鎮東街國小(原張伯駒舊居)和西街國小。
國中:秣陵一中
高中已停辦轉到市區。

名人

應瑒:“建安七子”之一。
張伯駒張伯駒
張遇:明成化進士、戶部左侍郎。
高釗中:光緒帝師,
高梅閣:清代女詩人。
張鎮芳:末任清直隸總督、河南督軍、鹽業銀行創始人。
張伯駒:民國四公子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