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大教堂

秘魯大教堂

秘魯大教堂,1625年建,典型的西班牙巴洛克建築藝術風格,設計者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學家弗朗西斯科·貝塞拉

現存建築是1904年大地震後的建築,是巴洛克、哥特、羅馬式建築的混和體,引起頗大爭議。據說,皮薩羅的遺體1891年遷移到大教堂,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秘魯大教堂
  • 設計師:弗朗西斯科·貝塞拉
  • 風格:典型的西班牙巴洛克建築藝術風格
中心廣場東北側是一組以大教堂為中心的教堂群,左右分別為耶穌瑪麗亞教堂和艾爾·特諾夫教堂,廣場東側則是耶穌會教堂。大教堂始建於1550年,是西班牙人在 inca Viracocha 宮殿基址之一,融合了西班牙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與印地安人石雕藝術,花了近一世紀的時間才建造完成。左側鐘樓的瑪麗亞·安哥拉大鐘,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鐘,其洪亮的鐘聲連40千米以外都能聽見。從中心廣場旁邊的曼塔斯大街朝西南方走,不遠便可到達拉摩賽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藝術品外,還收藏有魯本斯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秘魯大教堂秘魯大教堂
十九世紀中葉,首批契約華工抵秘。此後,約十萬華人陸續被販運到秘魯。他們開始修築鐵路,之後,在沿海地區從事農業。一部分移居利馬,聚居在帕魯羅(Paruro)街及鄰近街區,形成一個具有商業和人文特色的華人區。僑胞們在該地區開設餐館、零售店、批發店,經營各種商品、特別是中國工藝品,頗受本地和外國遊客青睞。在華人區內華僑出資興建了一座“中華坊”牌樓。華人區已成為利馬一重要旅遊景點。旅秘最大的華僑組織--中華通惠總局,總部設在華人區。總局與利馬市政府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利馬市政府對華人區的環境條件改善十分關注。1997年在利馬市長安德拉德的親自關心下,驅走了雲集在華人區的各種小攤販。市政府於1999年5月開始,同總局一起對華人區進行改造和修繕,使之更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對遊客更有吸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