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教堂

耶穌會教堂

耶穌會教堂,世界上著名的耶穌會教堂有瓜拉尼人的耶穌會教堂、羅馬耶穌會教堂科隆大教堂。這些教堂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建築風格各有不同,尤其是科隆大教堂,它的建築風格成為哥德式教堂的代表。這些教堂都作為遺蹟保存,其中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耶穌會教堂
  • 外文名稱: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 國家:巴西 阿根廷
  • 所屬洲:南美洲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瓜拉尼人,歷史,評價,羅馬,由來,建築風格,建築構造,科隆大教堂,基本資料,教堂介紹,

瓜拉尼人

編號:777 783-001
瓜拉尼人的耶穌會教堂
瓜拉尼人的耶穌會教堂是有名的天主教遺址。位於巴西南部里約格朗德州的聖米格爾德拉斯米希奧內斯以及阿根廷的米希奧內斯省境內。
耶穌會教堂
1983,1984年依據文化遺產遴選尺度C(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8屆會議報告
在熱帶雨林的中心,有五個引人注目標耶穌會使命保存物,它們分離是:巴西的聖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蹟;阿根廷的聖伊格納西奧米尼、聖安娜、羅雷托聖母村落及聖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落遺蹟。17-18世紀建於瓜拉尼人地域,捷程假日揭秘,這些特別的布局和不同的保存狀況表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

歷史

1632年耶穌會傳教士克里斯托巴而?德門多薩和巴勃羅?蟲納維德斯在聖佩德羅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樹立了教徒聚居區,但不久受到了聖保羅派的教徒襲擊,於是人們被迫遷徙,遠離聚居區,有的教徒定居於皮拉蒂尼河畔。教徒們在聖米格爾樹立了教堂。後來,來自義大利米蘭的建築師兼耶穌會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本來教堂的遺址上重新建造了帶有典範的8世紀時代義大利巴洛克作風特點的新教堂。隨後,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邊奇及神父們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從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用石頭砌造宏偉的教堂,至今這個依舊保留完好無損。
早期,從歐美到南美洲的移民往往是依照同一國家和同一信仰而聚居的,因此在當地形成了奇特的教徒村莊。在瓜拉尼耶穌會傳教區內,散布有巴西的聖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蹟,還有阿爾坎赫爾村遺址和阿根廷境內的聖安娜村、聖伊格納西奧米尼、聖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羅雷托聖母村落5個遺址,捷程假日防止騙子。這些遺蹟作風迥異,各具特點,均是17世紀至18世紀時代,西方天主教修會之一的耶穌教團向海外擴張和在南美傳布的見證,捷程假日防騙術,因此在近代天主教流傳史和南美天主教史上有著主要的意義。

評價

在熱帶雨林的中心,有五個引人注目的耶穌會使命保留物,它們分別是:巴西的聖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蹟;阿根廷的聖伊格納西奧米尼、聖安娜、羅雷托聖母村及聖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遺蹟。十七到十八世紀建於瓜拉尼人地區,這些特殊的布局和不同的保留狀態表現了它們各自的特色。

羅馬

由來

1632年耶穌會傳教士克里斯托巴而·德門多薩和巴勃羅·蟲納維德斯在聖佩德羅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區,但不久受到了聖保羅派的教徒襲擊,於是人們被迫遷徙,遠離聚居區,有的教徒定居於皮拉蒂尼河畔。教徒們在聖米格爾建立了教堂。後來,來自義大利米蘭的建築師兼耶穌會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來教堂的遺址上重新建造了帶有典型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特色的新教堂。隨後,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邊奇及神父們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從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用石頭砌造雄偉的教堂,至今這個依舊保存完好無損。
耶穌會教堂

建築風格

早期,從歐美到南美洲的移民往往是按照同一國度和同一信仰而聚居的,因此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教徒村落。在瓜拉尼耶穌會傳教區內,分布有巴西的聖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蹟,還有阿爾坎赫爾村遺址和阿根廷境內的聖安娜村、聖伊格納西奧米尼、聖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羅雷托聖母村五個遺址。這些遺蹟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均是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時期,西方天主教修會之一的耶穌教團向海外擴張和在南美傳播的見證,因此在近代天主教傳播史和南美天主教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右圖)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建築構造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科隆大教堂

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The Cathedral of Cologne
德文名稱: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
法文名稱:Cathédrale de Cologne
教堂所在地: 德國科隆中心地帶
建造時間:1248~1880年
建築風格:哥德式
簡介: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考古發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聳立的地方,曾存在過一座羅馬的神殿,圍繞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於公元320年,當時的洗禮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內還可以看到。

教堂介紹

坐落在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根據文化遺產標準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坐落在德國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經過了七個世紀,它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而且絕對忠誠於原定計畫。除了它自身特有的價值和其包含的藝術價值外,它還表現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隨後在以後的幾年內被完好的修復。
科隆是約公元50年作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城市由羅馬人建設的城市。785年,羅馬天主教會設定主教。萊茵河交易中心發展起來。成立漢薩同盟時,科隆成為主要城市。設有下萊茵——西法倫城市群本部。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科隆為自由城市,該城獲得城市自由權。15世紀後。隨著漢薩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經濟地位逐步下降。 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徵。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圖、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1238 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於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聖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築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德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誌。德國科隆(Cologne)市早在公元前五十年,已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變而來。如今,它是萊茵區最大的國際商業中心,經常舉行各類國際博覽會。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這座位於萊茵河中游的歷史古城,可感受到濃烈的宗教氣氛。 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其建築期長達632年,堪稱世界之最。1248年,法國建築家凱爾哈里特受邀設計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於1248年8月15日卡羅琳王朝時期(卡羅林格朝代),當時的規模較小,其建築形式採用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築方法,極為樸素。由於歷次戰爭阻隔,特別是“30年戰爭”和“百年戰爭”兩次悠長的宗教戰爭,建築工程時斷時續,(有資料說曾遭受火災)。1560年,工程中斷。1842年,德國著名建築家卡爾·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籲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回響這個呼籲並給予財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 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成為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38米(有資料說是161米),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見圖)。大教堂的四周還有許多小尖塔。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塊建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加工後的構件總重16萬噸,並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時至今日,專家學者們也沒有找到當時的建築計算公式。大教堂內分為5個禮拜堂(有資料說是10座),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達43.35米,中廳跨度為15.5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製席位,聖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教堂內部裝飾也很講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出圖畫,圖畫上是聖經故事。在陽光反射下,這些玻璃金光閃爍,絢麗多彩。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聖經》故事,這些玻璃鑲嵌總計有1萬平方米。是教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教堂的鐘樓上裝有5座吊鐘(響鐘),最重的聖彼得鐘,有24噸。每逢祈禱時,鐘聲洪亮,傳播得很遠。登上鐘樓,可眺望萊茵河的美麗風光和整個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成為研究中世紀建築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寶貴資料。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聖王”的屍骨,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聖壇上。這裡還有最古的巨型聖經、比真人還大的耶穌受難十字架以及教堂內外無數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貴文物現保存在—個金神龕內,此金神龕被認為是中世紀金飾藝術代表作之一。在唱詩班迴廊,還保存著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史蒂芬·洛赫納1440年為教堂所作的壁畫和法衣、雕像、福音書等文物。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為壯觀:在燈光的輝映下,教堂顯得螢光閃爍,燦爛奪目,美不勝收。裝在四周各建築物上的聚光燈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藍色的冷光,照在宏偉的建築上,藍瑩瑩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藍色的寶石,染上了綺麗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雙尖頂直剌雲霄,一連串的尖拱窗馱著陡峭的屋頂,整座教堂顯得清奇冷峻,充滿力量。
自從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裡更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遊客們來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讚嘆不絕於耳。只見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內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羅列的高大石柱,鮮艷繽紛的彩色玻璃,精緻的拱廊式屋頂以及凌空升騰的雙塔皆氣勢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頂,俯瞰市區,科隆美景一覽無遺。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壯觀令所有瞻仰到它的人嘆為觀止。 始建於1248年,幾經波折1880年最後完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築和藝術價值外,還在於它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在二戰期間部分曾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 科隆大教堂於1248年在加洛林王朝希爾德大教堂的遺址上開始興建,1560年教堂內大廳基本竣工。在1560年,因德國宗教改革運動而中斷工程,至1823年續建,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紀的復古風席捲歐洲,那么這棟哥德式的經典之作恐怕永無完工之日。整個建造工程前後跨越六個多世紀,它是德國中世紀哥德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 科隆大教堂的建成與科隆歷史背景有密切的關係。公元前37年的羅馬時代,羅馬帝王奧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此城遂成為羅馬帝國軍事要塞。公元50年,該城為羅馬皇后克羅迪婭的出生地,並把它正式命名為科隆。科隆是阿爾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795年被定為威斯伐倫大主教駐地後,科隆宗教地位日趨加強。因以大教堂為主一系列教堂建築的興建,科隆獲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闢為自由市,發展為東西歐貿易中心和中世紀德國最大城市。由於此時貿易、手工業和藝術得到高度發展,手工業行會甚至選舉自己的市長與羅馬統治者分庭抗禮。這種變化直接說明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德式建築手法建成。德國早期深受羅馬文化影響,教堂建築是典型羅馬風格。12世紀以後,市民階級興起,政治和經濟變化,建築形式隨之改變。科隆主教選定在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動工建堂,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在當時德國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為他們的共同願望。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歐洲兩座以最高塔為主門、內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築群。一般教堂的長廊,多為東西向三進,與南北向的橫廊交會於聖壇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大教堂長144.5米、寬86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自1864年科隆發行彩票籌集資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斷被加高加寬,而且建築物全由磨光石塊砌成,共16萬噸石頭如同石筍般建築而成。教堂外型除兩座高塔外,還有1.1萬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內共有10個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35米,座位5700個,供神職人員所用的共有100個,全用極厚木板製成。教堂四壁窗戶,總面積達1 萬多方米,全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稱為法蘭西火焰式,使教堂顯得更為莊嚴。教堂鐘樓上裝有5 座響鐘,最重的是聖彼得鐘,重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迴蕩於萊茵河畔。傳說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於其氣勢,而萌發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個傳奇,也是藝術史上非常出眾的題材;爬上509級的階梯登上教堂的鐘塔,在那裡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並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同時,自教堂完工後,科隆市政府即規定:城內所有建築不得高過教堂,造成科隆許多大樓地上的建築只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的特殊現象。從建築規模和裝飾藝術質量來看,科隆大教堂均勝過它之前所有的哥德式建築,因而使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內有極多珍藏。現在仍保存第一位建築師哈德設計教堂時用的羊皮圖紙,為研究13世紀建築和裝飾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在教堂祭壇擺放有中世紀黃金匣,由黃金和寶石組成。唱詩班迴廊的宗教畫,是15世紀科隆畫派傑出畫家蒂芬·洛赫納1440年的作品。此外還有雕像聖體匣和福音書等,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藝術價值。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掘教堂地基,發現了歷次修建時基礎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貴。
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居萊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業的集中區,成為挨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戰爭結束時,科隆老城被毀百分之九十。由於德國天主教透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這座古教堂才免遭轟炸。科隆大教堂雖然沒有被毀掉,但也中了盟軍十多枚炸彈。20世紀末泛酸的空氣正無情地侵蝕每一塊斑駁的石頭,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開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築特色,並對內部藝術陳設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萬馬克預算。由於宗教界、個人及政府財政援助,作為信仰象徵和新歐洲中部文化傳統統一見證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來。[]【教堂內部】 有104個座位,具中世紀晚期風格的唱詩台是德國最大的,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各有一個預留給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壇里鍍金的三王聖龕裝飾精美,由於內部存放了被認為是屬於東方三博士的遺骨,這個祭壇因此被認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壇。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也遠近聞名。 教堂頂上一共安置了12口鐘。最早的是3.4噸重的三王鐘(Dreikönigenglocke),鑄造於1418年,安裝於1437年(後來三次重新鑄造,最近一次於1880年)。之後是重達10噸的"Pretiosa"(當時西方最大的鐘)和4.3噸重的"Speciosa",分別於1448年和1449年安裝。而教堂內目前最大的鐘是聖彼得鐘,重達24噸,直徑3.22米,安裝於1924年。
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的北萊菌-威斯伐倫州。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科隆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萊茵河畔,歷時600餘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成為科隆城的象徵,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當時德國人興建的一座宏偉的紀念性建築。後來成為德國宗教、民族和藝術統一的象徵。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德式大教堂。它始建於1248年左右,高157.38米,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86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全部由磨光的石塊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後整整持續了632年,是歐洲建築史上建造時間最漫長的建築物之一,它還具有早期基督教時代的樸素風格。
雄偉的哥德式建築,有輕盈雅致的教堂內景  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高16l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無數座的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教堂內有10座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教堂的鐘樓上有重2.4噸的聖彼得鐘,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總數達1萬多平方米的窗戶,全部裝上描繪有《聖經》人物的各種顏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絢麗。教堂內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後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科隆大教堂與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