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秘魯共和國首都)

利馬(秘魯共和國首都)

利馬市分為舊城、新城兩部分。舊城區位於城市北部,臨近里馬克河,街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同里馬克河成平 行狀。 街道多以秘魯的省和城市命名,街區狹窄 ,房屋低矮,大多為殖民統治時期所建造。舊城區有眾多的廣場,以城區中心的“武器廣場”最著名。以這個廣場為中心,條條街道成輻射狀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區各個角落,街面以大塊石板鋪砌,顯得古香古色。廣場中央有噴水池,水花飛濺,霧氣蒙蒙,在陽光下晶瑩閃爍,使城市顯得格外有生氣。廣場東端是始建於17世紀的天主教堂,保持著濃厚的西班牙建築風格,教堂內有銀飾祭壇、建築精巧的小教堂和停放著廣場設計者、當年西班牙殖民軍首領皮薩羅的玻璃棺材。廣場四周其他著名建築有建於1938年的政府大廈、建於1945年的市政大廈以及眾多的商業大樓、超級市場等。舊城區還有風光優美的阿拉梅達公園、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烏尼昂大街、寬闊的繁華大街尼科拉斯德皮埃羅拉大街、聖馬丁廣場、博洛洛內西廣場以及建於1551年的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聖馬科斯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馬
  • 外文名:Lima
  • 南緯:14度 41分 11.61秒 
  • 西經:75度10分23.26秒
  • 人口數量:912萬(2018年) 
  • 所屬國家秘魯
  • 語言西班牙語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介紹,歷史,名稱來源,氣候,當前發展,經濟,交通,文化,景點,旅遊資源,無雨之都,

介紹

利馬市分為舊城、新城兩部分。舊城區位於城市北部,臨近里馬克河,街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同里馬克河成平 行狀。 街道多以秘魯的省和城市命名,街區狹窄 ,房屋低矮,大多為殖民統治時期所建造。舊城區有眾多的廣場,以城區中心的“武裝廣場”最著名。以這個廣場為中心,條條街道成輻射狀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區各個角落,街面以大塊石板鋪砌,顯得古香古色。廣場中央有噴水池,水花飛濺,霧氣蒙蒙,在陽光下晶瑩閃爍,使城市顯得格外有生氣。廣場東端是始建於17世紀的天主教堂,保持著濃厚的西班牙建築風格,教堂內有銀飾祭壇、建築精巧的小教堂和停放著廣場設計者、當年西班牙殖民軍首領皮薩羅的玻璃棺材。廣場四周其他著名建築有建於1938年的政府大廈、建於1945年的市政大廈以及眾多的商業大樓、超級市場等。舊城區還有風光優美的阿拉梅達公園、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烏尼昂大街、寬闊的繁華大街尼科拉斯德皮埃羅拉大街、聖馬丁廣場、博洛洛內西廣場以及建於1551年的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聖馬科斯大學。
利馬利馬
新城區街道寬闊,高樓林立,面積碩大。眾多的博物館匯集在博利瓦爾廣場周圍,有建於19世紀初,陳列殖民統治前後珍貴繪畫、手稿的共和國博物館,陳列殖民統治前後文化、藝術和歷史文物的人種學和考古學博物館以及1570年至1820年西班牙殖民者作為宗教法庭使用的宗教法庭陳列館等。

歷史

利馬是1535年1月18日,西班牙殖民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所建的,是秘魯西班牙文化的重地,著名的天主教建築包括了16世紀的大教堂,和聖・馬可仕全國大學。在1500年代和1600年代,是南美洲僅次於波哥大和墨西哥的經濟、文化重心。
1746年,利馬遭遇大地震,有相當多建築毀壞。 利馬這座不雨城又是一座歷史名城,它記載了秘魯乃至南美辛酸悲壯的歷史。自1535年建城到1821年聖馬丁將軍(1778—1850)解放該城,它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總督駐地,成為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在著名的阿馬斯廣場的大教堂里,還停放著第一個踏上秘魯土地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的乾屍。在這個虛偽、貪婪、殘忍的殖民者身上,記載著秘魯的一段悲壯的史實:
利馬利馬
皮薩羅原是西班牙的一個流氓,一字不識,但他貪婪成性,富有冒險精神,1532年,他率軍侵入秘魯,遭到當地的印第安人——印加人的頑強抵抗。狡猾的皮薩羅看到光用武力一時不能取勝,於是採用欺騙手段,以會晤為名,把沒有武裝、毫無警惕的印加王阿塔瓦爾帕及其部下誘入一個重兵包圍的廣場,企圖迫使印加王投降並效忠於西班牙,阿塔瓦爾帕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拒絕了侵略者的無理要求,這時,伏兵四起,全副武裝的西班牙殖民軍氣勢洶洶地衝殺向毫無準備的印加人。印加人拚死抵抗,奮勇向前,最後上萬名印加戰士慘遭屠殺, 印加王也被逮捕。皮薩羅把他關進牢房,向印加人勒索巨額贖金,提出只要印加人用金子填滿一間長22英尺、寬17英尺、一人多高的房間,用銀子填滿另外兩間較小的房子,印加王就可重獲自由。當印加人以空前巨大的數目——金子13265鎊,銀子26000鎊滿足了他的條件後,金銀到手的皮薩羅卻背信棄義,以莫須有的罪名,絞死了阿塔瓦爾帕。1535年,幾乎征服了秘魯全境的皮薩羅,在利馬河畔的一個綠洲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一切按西班牙的傳統形式建築,結構雍容恢宏,造型精雕細刻,街道據說以“金銀鋪砌”,取名利馬,稱為“諸王之城”。
利馬利馬
從此,這個西班牙流氓搖身一變,成為印加帝國土地的實際統治者。這個無恥的殖民者,在征服、統治秘魯期間,不僅掠奪了印第安人所有的財富,而且肆意毀壞一切有價值的檔案、檔案,摧毀印加人雄偉壯麗的廟宇、陵墓、古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使印加這個古老富裕的帝國,變得一片荒涼。今天,當秘魯人踏入這座保留著皮薩羅乾屍的陰森可怖的大教堂,都會情不自禁地以沉痛的心情,聯想起這一段悲壯而辛酸的歷史。
1971年11月2日,秘魯與中國建交。

名稱來源

殖民者給利馬起名為Ciudad de los Reyes,意即王者之城,因該城奠基日在1月6日(主顯節期間)。不過,利馬(Lima)這個當地名字留傳下來,其來源成謎,有指它來自艾馬拉語的lima–limaq(意指黃花),也有指它來自蓋丘亞語的rimaq(說話),古讀音為IPA:['li-ma:]。現存最古老的西班牙文秘魯地圖,該城被同時標示為Ciudad de los Reyes。

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大部分地段處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氣流下沉作用顯著,秉性乾燥,另外這裡盛行風向(東南信風)基本與海平面平行,不易使水汽抬升;大陸岸外有強大的秘魯寒流流過,沿海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只能形成霧,難以向上輸送成雲致雨!
利馬是世界上聞名的無雨城市,一年四季,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疾風暴雨,至於結冰、下雪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利馬無雨,並非終年滴雨不落,只是年降雨量僅約15毫米左右。 降雨特點是,由濃濕霧形成的露珠以霏霏的粉狀飄落下來。降雨期,天空灰茫茫一片,陰霾多日不散,迷霧蒙蒙,時間一長,路面濕潤,草木滴水,土地滲透。 利馬雖然降雨較少,但氣溫並非酷熱可怕,年平均氣溫18.7℃,最冷時月平均氣溫為16℃,最熱時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4℃,是名符其實的四季如春。利馬市不僅氣候溫和,而且植物茂盛。條條街道綠樹成蔭,街心公園遍布全市,在那些空隙土地上,不是種花,就是植草;每個居民住宅區都是寧靜幽雅的綠化區,棟棟樓前樹木蔥鬱,家家牆頭都露出片片綠葉、串串紅花。正是由於綠化工作搞得好、儘管利馬市區與西部沿海茫茫的沙漠地帶近在咫尺,卻見不到黃沙瀰漫或飛沙走石的景象。城市空氣十分清新,室內家具多日不擦依舊一塵不染,遊客外出遊玩返回旅館,腳上的皮鞋照樣油光閃亮。 秘魯西部沿海地帶,因常年乾燥無雨,天長日久,便形成一片茫茫沙漠地區。利馬市處在沙漠包圍之中,驅車出城,只見公路兩旁,近處沙丘重疊,遠方層層沙浪,無垠的沙漠與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交相映照,別是一番情景。

當前發展

目前利馬的空氣污染很嚴重,所以正在強制執行汽機車的廢氣排放檢查和推廣使用電動機車。
利馬城的工業包括有紡織、紙、油漆、和食品。主要機場是Jorge Chavez國際機場。大部份來利馬觀光的旅客,都會參觀著明的Maraflores玻璃公寓高級住宅區,此區有相當多的咖啡館、餐廳等。然而緊鄰在這一區旁的卻是利馬的貧民窟,造成相當強烈的對比,貧民窟目前占整個利馬市的三分之一,多集中在郊區的山坡上,是緊密的簡陋木屋式建築。

經濟

利馬城的工業包括有紡織油漆、和食品。主要機場是豪爾赫·查維茲國際機場。大部分來利馬觀光的旅客,都會參觀著名的Miraflores玻璃公寓高級住宅區,此區有相當多的咖啡館、餐廳等。然而緊鄰在這一區旁的卻是利馬的貧民窟,造成相當強烈的對比,貧民窟目前占整個利馬市的三分之一,多集中在郊區的山坡上,是緊密的簡陋木屋式建築。

交通

利馬的豪爾赫.查委斯國際機場是南美洲重要航空港,建於1985年,開闢有通往阿根廷加拿大古巴巴西巴拿馬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智利法國德國以及北歐諸國的航線。班機時間和機票價格經常變動,從利馬往秘魯其它城市的票價約50~95美元。
利馬是秘魯的交通中心,公路從利馬向全國輻射延伸。南美洲國際泛美公路從利馬城東傳過。利馬舊城有秘魯中央鐵路總站,鐵路向東穿行,越過安第斯山,可到達重要的冶金基地—拉奧羅亞城。利馬還有鐵路通往卡亞俄港、奧羅亞、塞羅—德帕斯科等地。 計程車分兩種,擋風玻璃上貼有紅白貼紙的是一般沒有執照的計程車,有執照的車是貼藍黃兩色貼紙,經常停在大飯店或高級餐廳門口,價格是一般計程車的兩倍。

文化

利馬古城區是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在這個古城區包括了巨大的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和裝飾的五顏六色的中央廣場(Plaza de Armas)、聖馬路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和大教堂(Catedral)。
鄰近利馬的有巴恰卡馬遺址(Pachacamac):類似中國新疆絲路上的高昌故國遺址。
利馬市的著名博物館有黃金博物館(Museo de Oro del Peru)、國立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ia y Arqueologia)。
利馬市靠近太平洋,因此也有不少的海灘成為觀光景點,近年來,卡亞俄附近的海域(如巴諾米諾馬海島)由於是海獅的重要聚集地,也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
利馬的神跡節
十月的時候,秘魯的首都利馬大約有兩百萬人民以紫色為主色調裝扮起來,歡慶"上帝的奇蹟"--這個國家流傳最為 廣泛的聖像。聖像被保存在拿薩里那斯教堂,受到很多人的尊崇,寄託了人們的普遍心愿,保佑他們不受疾病、事故的困擾;在生活中賦予人們以力量。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1651年,一個安哥拉奴隸畫了一幅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 架上的彩色油畫。4年後,也就是1655年11月13日,利馬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只有那幅耶穌基督像完整無損。人們認為這幅畫能夠完整保留下來是一個奇蹟,並且認為當人們接觸這幅畫的時候,他們會從神那裡得到庇佑。 18世紀以來,利馬一年一度在十月舉行遊行,以紀念上帝的神跡。在此期間,男性自願者組織成一個班,抬著聖像穿過利馬市中心的街道。現在,利馬大約有20個這樣的班,每個班大概占據遊行隊伍的三百碼的範圍。此外,護送者還有:sahumadoras(在遊行隊伍前捧薰香的女子)、音樂家和歌手,cerero看護平台上的蠟燭,照料平台上花的人,當然還有兜售各種點心和宗教物品的小販。
利馬利馬
2001年10月,是上帝的神跡這幅畫像的350周年慶典。這個遊行隊伍,看到了秘魯人民對宗教的強烈的信念。
1.樸素的習俗,淳樸的心靈。護送者支撐起承載他們堅定信仰的平台。
2、信仰通過藝術表達出來。在這張照片裡,人們聚集在利馬市區狹小的街道上,用玫瑰花瓣創造一個絢麗的地毯,上面寫著"歡迎上帝的神跡"。一旦地毯製作完畢,能夠走上它的,只有平台護送者。
3、人們來到利馬市區街道上等待上帝的神跡在經過家門口時得到祝福,人們也向上帝祈求和平、幸福,和庇佑他們的家園。

景點

1.托雷塔格萊宮:建於1735年,是保存最好的殖民時期建築,室內保存著利馬總督的馬車、當年珍貴的油畫和雕刻等。
2.錢昌古蹟:錢昌位於秘魯西北部拉利伯塔德省。錢昌在奇穆語中是“太陽、太陽”的意思。這裡是古代美洲奇穆文化中心。1200~1400年,這裡是印第安人奇穆王國的都城,後被印加帝國吞併。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後,在距錢昌5000米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特魯希略”,錢昌逐漸被廢棄。錢昌古城,地處海濱沙漠地帶,面積約20平方千米,全盛時期人口有10萬,是世界上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座最大的土城遺址。城中已發現10個方形院落,每個院落都有一堵圍牆與鄰院隔開。各院都建有金字塔形神廟、墓地、庭園、蓄水池等。城中的所有建築都用由黏土、沙礫和貝殼製成的大塊土坯砌成,土坯都砌成“品”字形,以增加建築物的牢固性。建築物的牆面塗泥,用圖案豐富、複雜的浮雕裝飾。
3.拉斯萊延達斯公園即利馬動物園:以雲集許多珍貴動物而聞名於世。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城和卡亞俄港之間。
4.利馬黃金博物館:秘魯黃金製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館,簡稱黃金博物館,位於利馬市蒙特利科區,是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創建於1966年。該館展品以農藝學家、金融家、外交家米格爾·穆希卡·加略家族收集的文物為主。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十六世紀以來的世界各國兵器,其中包括拉美獨立戰爭英雄使用過的佩刀,拿破崙用過的兵器,中國古代刀劍,以及各國軍服、鎧甲、馬具等,做工精良,造型優美;第二部分收藏的是從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期間秘魯出土的各種金、銀製品、木乃伊、服飾、雕刻、陶製品,對了解秘魯歷史上著名的莫奇卡、奇穆和納斯卡文化以及秘魯古代土著居民的習俗、生活頗有幫助,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該博物館已被秘魯政府列為國家文物單位,部分陳列品曾在北美、歐洲、日本及南美一些國家展出。該館收藏有毛主席贈送的手杖式佩劍。1995年10月,李鵬總理參觀該館,題詞“燦爛的文化遺產,收藏家的勞動結晶”,並贈送“馬踏飛燕”文物複製品一件。2000年5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參觀該館,題詞“秘魯文化的瑰寶,印加文明的驕傲”,並贈送古錢幣一套。
5.國家博物館:位於利馬市聖博爾哈區,建成於1976年,大樓共九層,是一座造型和內結構頗具特色的建築物。1988年3月14日,根據秘魯共和國關於建國家博物館的最高法令,將此樓作為國家博物館館址。1990年2月19日開館,同年3月1日向公眾開放。
大樓共九層,地下室至四層為常設或臨時展覽場所。五至九層為辦公室、圖書館、儲藏室、安全系統等。常設展覽部分主要通過模型、地圖、圖片、照片,出土實物,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向觀眾展示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即前印加時代和印加時代的秘魯文明史,包括人文、農業和其他方面經濟發展情況。博物館還舉辦過國內外各種繪畫作品、教育、文化等題材的展覽,其中包括“中國五千年文明”展。
6.利馬大廣場:廣場中央的銅噴泉建於1650年。廣場四周有總統府、利馬市政大廈、大教堂等。利馬老城的建築 仍保持西班牙的建築藝術風格特色。它是秘魯政治生活歷程中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物。其中,1541年利馬市創建人皮薩羅在其新卡斯蒂利亞總督官邸內被暗殺。 十六、十七世紀,廣場周圍有許多小商店,各種商販雲集。廣場也曾被當作鬥牛場和宗教裁判所執行死刑的地方。廣場中央設一個焚屍爐,焚燒被判了死刑的人。後被廢除,在原地建了一個青銅水池,保存至今。 中心廣場是慶祝重要節日的活動場所。1821年,聖馬丁將軍在這裡宣布秘魯獨立。
7.查文考古遺址:位於秘魯西部的安卡什省。查文考古遺址在西安第斯山脈布蘭卡山東波,該峽谷很窄,一般寬度不超過5公里。該遺址的海拔大約3200米,並且此處的高大山脈直升至遺址上大約4400米。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查文考古遺址是來源於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是秘魯安第斯山的高山峽谷中發展的一種文化。查文城內有縱橫交錯的長廊,高大的蘭宋廟和泰優金字塔,以及眾多的石碑雕刻。這裡的斜坡和廣場周圍都是石頭建築,伴有大量獸形裝飾物,景物別致多姿。該遺蹟是古代進行禮拜的場所,也是哥倫比亞以前出現的久副盛名之地。 在查文考古遺址中,老廟宇建築是一個附加建築和改建後建築的綜合體。原始建築的建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900年。這個建築被稱為老廟宇,它包括三個相互連結的土墩,形成 "U"字形結構,這個"U"字形結構正好圍繞著一塊凹陷的圓形廣場。北部的土墩橫截面為45×75米,高14米;中部的土墩橫截面為29×44米,高11米;南部的土墩橫截面為35×71米,高16米。每一個土墩內都建有畫廊。而在中部土墩的中心處,也建有一個畫廊,放置著查文考古遺址中主要的宗教人物。該畫廊高4.5米,雕刻著花崗岩神人同形同性論的人物,這些人物明顯地帶有貓的特徵,例如,尖銳的牙齒和鋒利的爪子。此物體的尖狀底座位於畫廊的地板,頂端正好嵌入天花板上。此畫廊的上面原本也是一個畫廊。後來,上部畫廊地板上被移去一塊石頭,可能已經默認將這個畫廊當作神喻之地了。在1945年的山崩中,上層的畫廊被毀壞了。公元前的第一個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南部的土墩遺址得到擴建。後來,經過進一步擴建,創造出廣為人知的卡斯蒂約建築結構。正是這種結構形成了新"U"字形的平台和遺蹟,它們聚集於正方形的廣場上,形成了新廟宇。
利馬利馬

旅遊資源

利馬古城區是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在這個古城區包括了巨大的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和裝飾的五顏六色的中央廣場Plaza de Armas,聖馬路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和大教堂(Catedral)。 鄰近利馬的有巴恰卡馬遺址(Pachacamac) :類似中國新疆絲路上的高昌故國遺址。
利馬利馬
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同時是最大的港口。位於秘魯西部的利馬瀕臨太平洋,終年少雨,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冬季多霧潮濕。利馬由於其便利的海港,利馬在1535年被選為秘魯的首都。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權力中心
利馬市的著名博物館有黃金博物館(Museo de Oro del Peru)、國立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ia y Arqueologia)。
利馬市靠近太平洋,因此也有不少的海灘成為觀光景點,近年來,Callao附近的海域(如巴諾米諾馬海島)由於是海獅的重要聚集地,也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
1997年4月22日,利馬因日本大使館人質事件而成為國際焦點。此事件僵持了126天,政府部隊最後成功的救出了71名人質,(有一位人質在大腿中了流彈之後,死於心臟病發作),並擊斃了16個游擊隊成員。

無雨之都

利馬是世界各國各都中降雨量最少的一個,每年降雨量僅10到15毫米,故有“無雨之都”的稱號。
在這座“無雨之都”里,你會發現許多“奇怪”的現象。比如,街道上居然沒有一處下水道,城裡的大量居民住宅都是土坯房,有的住房乾脆就是用紙板拼成的,更有甚者,有的住房居然沒有蓋房頂。再有,利馬市民從來不購置雨傘、雨衣等雨具。這些“奇怪”的現象其實對利馬人來說一點也不奇怪。相反,如果突然有一場大雨傾盆而至,那對利馬人來說才是最大的怪事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