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推理

科幻推理

科幻推理,其定義為具有科幻成分的推理小說,或者是具有推理成分的科幻小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幻推理小說
  • 外文名:Science Fiction Mystery
作品定義,著名作家,正式誕生,阿西莫夫,搬上大螢幕,有關作品,

作品定義

科幻+推理=科幻推理。
所謂科幻推理,應定義為具有科幻成分的推理小說,或者是具有推理成分的科幻小說。
科幻,就是科學幻想,科學和幻想缺一不可。而似乎科幻和推理小說所要求的嚴密的邏輯推理有矛盾。因此,可以這樣來理解科幻和推理的結合,即科幻的手段、技術、情節不應該在事先未告知讀者的情況下影響推理小說的結局。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幻推理作家是發明機器人三大定律的艾薩克·阿西莫夫。其最著名的科幻推理作品是《鋼穴》和《裸陽》。
另外以撰寫科幻推理出名的作家有日本的星新一、西澤保彥,中國的葉永烈等等。

著名作家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在一八八七年創造了神探福爾摩斯之後,推理小說從此進入了短篇全盛時期。福爾摩斯具備豐富的化學知識,在他的探案里,經常能看到他利用這些不為一般人所熟知的知識破案,故事中也經常出現不可思議的毒藥兇器,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應屬《魔鬼的腳》(The Adventure of the Devil's Foot,1910)。道爾在科幻小說《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12)也加入了解謎情節。而除了道爾之外,創造筆下名偵探馬汀·休威特(Martin Hewitt)的英國作家阿瑟·莫里森(Arthur Morrison),則在〈Nicobar Bullion Case〉(1894)中加入使用潛水器材調查的劇情,在〈The Case of Mr. Geldard's Elopement〉(1895)中則出現了超現實的機械。
科學偵查第一人── L.T.米德
然而,首度全面性地以科學技術來做為偵探小說的故事主軸,則開始於愛爾蘭籍女作家L.T.米德(L. T. Meade)的克里佛德.哈里費克斯博士(Dr. Clifford Halifax)探案《The Diary of a Doctor》(1894),案件的偵破必須完全仰賴當時的新科技。
雖然米德的作品現今已大半絕版,但她之所以能在推理史上留名,另一個原因則是由於她也是第一位在推理小說中加入女性匪徒首領的作家,她在《The Brotherhood of the Seven Kings》(1899)中創造了一個義大利犯罪集團女魔頭柯勞契夫人(Madame Colouchy)。
以米德為始,配合當時正值起飛階段的刑事鑑識學研究成果,推理小說開始大量而廣泛地運用各種科學素材,例如指紋血型腳印、胎痕、筆跡、彈道鑑定等等,逐步形成日後的「科學偵查」(Scientific Detection)流派。米德的成功隨後引起大跟風,諸如傑克·福翠爾(Jacques Futrelle)、艾德格·華萊士(Edgar Wallace)、薩克斯·羅默(Sax Rohmer)、瑪麗·蘭哈特(Mary Roberts Rinehart)等人都有科學辦案形式的推理作品問世。
集科學偵查之大成── 傅利曼與瑞夫
最後將「科學偵查」精髓集其大成的,則是英國作家理察·奧斯汀·傅利曼(Richard Austin Freeman)以長篇《紅拇指印》(The Red Thumb Mark,1907)創造了約翰·宋戴克博士(Dr. John Evelyn Thorndyke),以及美國作家阿瑟·瑞夫(Arthur B. Reeve)以短篇集《The Silent Bullet》(1912)創造素有「美國福爾摩斯」之稱的克萊格·甘迺迪(Craig Kennedy)。許多現代刑事鑑識學在命案偵查上的運用,都在他們兩人的筆下發揮得淋漓盡致。瑞夫甚至是第一個使用X光儀器和佛洛伊德式的心理解析來設計偵探故事的作家。直到今天,這種作品依然廣受歡迎,如強調先進鑑識技術的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的女法醫凱·史卡佩塔(Dr. Kay Scarpetta)系列。
「科學偵查」的創作熱潮,大致暫止於偵探專事直觀性與心理洞悉的黃金時期(The Golden Age)。此時期大半的推理作家較不重視微物分析,而轉向心理證據的演繹歸納。瑞夫之後較為知名的同類作家是出生於密蘇里州的作家雷斯特·丹特(Lester Dent),他筆下的薩維齊博士(Doc Savage)在對抗犯罪時,經常必須面對許多科幻感十足的冒險情節。
美國在一九三〇年代以降,廉價雜誌(pulpmagazine)盛極一時,由於科幻小說的創作也正值成長爆炸期,有許多作家同時跨足推理與科幻小說兩種領域,並開始試圖結合兩種類型的特色,創造出嶄新型式的作品。

正式誕生

「科幻推理」一詞在佛瑞德克·布朗(Fredric Brown)的努力之下,才終於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正式結合了幻想(fiction)元素,也從此與標榜現實性的「科學偵查」分道揚鑣,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流派。布朗起初在《Detective Tales》和《Dime Mystery》等雜誌上發表了一百多篇的短篇小說,後來在科幻與推理兩個文類中都獲得極大的肯定。他的第一部推理作品《The Fabulous Clipjoint》(1947)旋即獲得次年的愛倫坡獎,而其後的《The Screaming Mimi》(1949)則屬於「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型式的推理傑作。他的科幻小說如《Martins, Go Home》(1955)或《The Mind Thing》(1961)則都是外星人入侵地球題材的精采佳作。布朗將推理與科幻元素充分鎔鑄的最高傑作應是《瘋狂的宇宙》(What Mad Universe,1948),這部作品最史無前例創意,是謀殺案竟然會發生在一個「科幻小說為真」的奇異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街上可以看到身長七尺的月球人,而地球正在和其它星球打仗。一位科幻雜誌編輯進行的登月計畫失敗,在火箭墜落的地點,人們發現了他的屍體,但經調查發現他在落地時卻仍是活著的,那么,編輯為何身亡?此作很快地讓布朗的作家身份有了全新定位。而同樣的概念,後來亦被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如法炮製地用在《名偵探的魔咒》(1996)中,他也設定了一個「推理小說為真」的世界。另外,布朗的作品如《The Bloody Moonlight》(1949)、《Night of the Jabberwock》(1950)、《Compliments of a Friend》(1950)中,也出現許多將推理與科幻元素結合得十分有趣的情節。
阿佛瑞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則在一九五三年發表《The Demolished Man》,成為另一部科幻推理的早期經典,內容描述一樁發生在二十四世紀的命案,當時的警方已建立以讀心術為基本技能的緝兇隊伍,兇手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所遁形,此時某個希望謀殺競爭對手的富商必須私雇同樣具備心靈感應能力的殺手,才能幹擾警方的超能力偵查並隱匿罪證。

阿西莫夫

一生致力於科幻創作、科普讀物撰寫的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一九五四年發表《鋼穴》(The Caves of Steels),使得科幻推理有了更精準明確的表現。阿西莫夫最初以《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1951)名聞全球,作品曾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而他所創立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對日後的科幻小說更充滿深遠影響。艾西莫夫出於對推理小說的熱愛,親身以創作提升科幻推理的水準。《鋼穴》一書以三千年後未來紐約為舞台,當時地球由於人口污染問題過於嚴重,許多地球人向外星遷徙,這些外移者後來殖民了整個太陽系,也回來統治地球,並在紐約市上空建立宇宙城
宇宙城一科學家遭死光槍射殺,很可能是地球人的秘密組織所為,為求破案,人類警探里傑·巴雷(Elijah Baley)受命和機器人R·丹尼爾·歐利瓦(R. Daneel Olivaw)搭檔辦案。艾西莫夫後來在《裸陽》(The Naked Sun,1958)、《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及《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1985)數度安排這一人一機合作出擊。

搬上大螢幕

另一位科幻名家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則在一九六八年發表《複製人是否會夢見電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並在一九八二年由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拍成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經典《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內容描述未來在一次全球的大戰後,人類幾乎消滅了所有的生物。而擁有少數存活下來的物種--如一隻羊,則象徵尊貴的地位。另一方面,人類社會也對原來用於勞力工作而發明的複製人產生「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害怕複製人取利於更先進的技術而更像人類,威脅人類的地位。於是,辨識出複製人並予以殲除的獎金獵人就因應而生,但嚴重的是辨識技術年久未曾更新,導致誤判錯殺的情況愈來愈容易發生。在這種背景下,主角瑞克.狄卡德(Rick Deckard)接受委託,追殺一群行動具高度危險性的複製人。菲利普.狄克尚有一中篇作品《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1956)亦在近日改編成電影上映,主題則鎖定於未來世界中的犯罪預防系統。
其它還有許多推理或科幻作家嘗試科幻推理。較著名的作家如威廉·諾蘭(William F. Nolan)筆下有遊歷星際間的太空硬漢山姆·史貝斯(Sam Space)、有《所謂謀殺》(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1992)的菲利浦·凱爾(Philip Kerr),以及兼具推理及科幻編輯身份的安東尼·布契(Anthony Boucher)、曾以《After Things Fell Apart》(1970)獲愛倫坡獎提名的科幻作家隆·高拉特(Ron Goulart)、擅長運用魔術與科學題材的藍道爾.加瑞特(Randell Garrett)、著有福爾摩斯仿作短篇集《Sherlock Holmes In Orbit》(1995)的麥克·瑞斯尼克(Mike Resnick);日本亦有以《日本沉沒》(1974)獲第二十七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人。顯然這種希望能兼顧推理迷與科幻迷閱讀樂趣的創作形式仍方興未艾。

有關作品

一、The Caves of Steels 阿西莫夫的名作,機器人系列之一。通過一件謀殺案,生動地描繪了人與機器人合作開發新世界的前景。故事既使用了完美謀殺的架子,又融合了社會推理的因素,當然,是假象中的未來社會。以下是本作的一些中文版:
1.《太空鎮上的謀殺案》載於同名科幻集,廣東科技出版社1981
這是一套科幻叢書的一本,雖然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書,時至今日,也時常可以在舊書攤上發現,因為當時書的印刷量都很大。這也是中國出版的較早的全譯本。
2.《鋼城》載於《阿西莫夫科幻小說》,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本書是按照劍橋大學出版社1987版改寫本譯出,總體還是很流暢的。
3《太空城疑案》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比較新的全譯本,不過一向都放在少兒類別的書里賣。
二、The Naked Sun、The Robots of Dawn、Robots and Empire
《赤裸的太陽》《黎明世界的機器人》《機器人與銀河帝國》浙江科技出版社1991
後兩本是阿西莫夫80年代重新出山寫科幻後的作品,有意將他著名的機器人系列和銀河帝國系列連線起來。偵探的工作也從地球上一直延伸到整個銀河系。但探案方法仍然是十分傳統的,並不誇張。到了“機器人與銀河帝國”已經沒有什麼偵探小說味了,倒可能更接近驚險小說。這三本書的印數很小,幾乎已經找不到了。好在網上好象已經有人做了。
三、“鏡像” 短篇收錄於《魔鬼三角於UFO》,海洋出版社1980
在他的《鋼城》和《赤裸的太陽》之後,許多讀者要求他寫一個續篇,繼續描寫利傑·巴利和他機器人助手的冒險活動。“由於擠不出時間,”他說,“我寫了一個短篇故事----《鏡像》。比起幾部長篇,這個短篇更接近純推理的範疇,因為當時作者暫停科幻創作,反而寫了不少偵探小說。
四、Asimov’s Mysteries
《阿西莫夫科學探案》地質出版社1981
實際上阿西莫夫曾經創作一百多篇短篇純推理小說,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首先在《艾勒里·奎恩推理雜誌》(EQMM)上發表。其中屬於科幻推理的數量並不太多。本集中收的七個故事也散見於不同科幻短篇集中。光是“響鈴”就有四、五種不同的譯本,阿西莫夫在這個故事中塑造了一個生活在太空時代的“安樂椅偵探”。
以上這些書由於出版年代較早,現在恐怕大多只能在圖書館中看到。較近的版本應該是《阿西莫夫科幻精品集》(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這個版本實際上是收集以前譯本以後做的一個拼盤,收錄了以上提到《鋼城》和《阿西摩夫科學探案》。
SCI-FI Private Eye《私人偵探》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1998
這是一本由九篇科幻推理小說組成的小說集。這些小說均出自科幻名家之手,他們中的大多數多次榮獲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小說都將科幻和偵探完美地融合起來,有很強的可讀性。
最後還想講講我們本土的創作。在中國科幻作家的創作中,前有葉永烈“科學福爾摩斯”系列,後有柳文揚的“魯文基探案系列”。葉的創作受當時的反特小說的影響很大,脫離了時代性,要讓今天的讀者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科學福爾摩斯”系列還是一直以各種方式重版。柳文揚的系列創作與90年代中期,偏向於科普(或者叫硬科幻),又以短篇為主。近幾年作家鮮有新作,新一代科幻迷已經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