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多三盟

科布多三盟

科布多三盟指的是清朝科布多地方的三個盟青塞特奇勒圖盟、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布多三盟
  • 含義:指的是清朝科布多地方的三個盟
  • 分為:青塞特奇勒圖盟
  • 還有: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
  • 另有: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
青塞特奇勒,聯盟介紹,背景,沿革,賽音濟雅哈圖,聯盟介紹,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賽音濟雅,聯盟介紹,汗世系,

青塞特奇勒

聯盟介紹

青塞特奇勒圖盟又稱阿爾泰,民國以後又稱阿爾泰區域、阿爾泰特別區,是中國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在西北設定的行政區域。清光緒三十二年末(1907年初)分科布多所屬阿爾泰山一帶置。其地北至奎屯山,東北至科布多河,東南至布爾根河(Булган)與科布多為界,南至烏倫古河與新疆迪化府奇台縣為鄰,西南至布倫托海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塔城相接。其地大致相當於今新疆阿勒泰地區
其長官為阿爾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市)。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為阿爾泰辦事長官。1919年改為阿山道尹。

背景

塔科借地
阿爾泰地方原屬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居民主要是蒙古烏梁海杜爾伯特和碩特部族。其東為科布多所屬之額魯特旗,西北為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西南與新疆塔爾巴哈台為鄰。同治三年(1864年),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在塔城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與新疆所屬的大片中國領土被俄羅斯割占,阿爾泰北部成為與俄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同時條約規定,“地面分在何國,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嗣後倘有由原住地方越往他處者,即行撥回,免致混亂”。但是,居住在被割讓地區的大批哈薩克人不願被俄國統治,陸續潛回中國伊犁、塔城界內。
同治三年起,新疆各地相繼爆發民變。同治四年,阿訇蘇玉得等人在塔城起事。次年(1866年),塔城失守,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武隆額戰死。塔城的厄魯特蒙古人陸續逃往科布多境內的布倫托海(今福海縣)避難。同時,由俄國遷回塔城的哈薩克人越來越多,無處安置。朝廷令統領塔城蒙古兵的藏族喇嘛棍噶札拉參來到阿爾泰山招集流民,並向科布多借地,在阿爾泰烏梁海一帶安置蒙古、哈薩克與漢人流民。所借地域的大體範圍是“東至罕達噶圖河,西至哈巴河,南至額爾濟斯河北岸,北至阿爾泰山山脊,周匝七百餘里。”同治九年(1870年),棍噶札拉參率眾在克蘭河沿岸修建喇嘛廟,同治皇帝賜名為承化寺,即今阿勒泰市建城之始。棍噶札拉參駐守阿爾泰期間,收撫哈薩克、蒙古民眾,“捍衛邊圉,剿除土寇,屢奏廳功,俄人憚之”。
光緒初年清軍收復新疆後,塔爾巴哈台為安置哈薩克部落,不願將借地歸還。光緒七年(1881年),棍噶札拉參擅殺哈薩克頭人柯伯史之子,並向其部落索要牲畜,被朝廷停職。隨後,大量哈薩克人逃往科布多境內,又與本地蒙古人發生爭執。光緒八年(1882年),俄羅斯提出重勘邊界,並派兵竄入哈巴河。光緒十二年(1886年),科布多參贊大臣沙克都林札布上書要求收回阿爾泰山借地,以安置湧入科布多的哈薩克人,避免給俄國入侵科布多造成口實。朝廷令新疆巡撫劉錦棠與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錫綸籌商妥辦。但劉錦棠、錫綸出於防備俄國的考慮,一直拖延不辦,並稱:“哈巴河一帶地方,塔爾巴哈台自借地以來,即已派兵駐守。尚稱安靜,未便委去,俾俄人得乘虛南下古城,應否改隸塔爾巴哈台管轄,請旨定奪。”此後數年中,科布多屢次要求收回借地,安置日益增多的蒙、哈人口。新疆方面均以“科布多境內並無急待安插之蒙、哈,若將該處借地給還,徒茲勞擾”為推辭,朝廷對此亦無定見。光緒十八年(1892年),科布多、塔城兩地同意將借地暫緩三年交還。
科阿分治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年展緩期滿,塔城仍藉口防俄,未能將借地歸還。經科布多反覆交涉,朝廷同意其收回阿爾泰山,但實際上仍只派署理成都將軍的長庚等前往勘查。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科布多參贊大臣瑞洵再次奏稱“阿爾泰山哈巴河地段,自借給塔城安插蒙眾之後,烏梁海膏腴盡失,遊牧無資。該處官兵等一再呈懇,深慮該地不能收回,眾情甚為惶惑。請為奏明請旨,飭令歸還”。二月,長庚上《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建議在阿爾泰單獨設官治理,謂“科布多幫辦大臣(科布多參贊大臣之副職)原因巡哈薩克而設,今若移該大臣駐於阿勒台山(即阿爾泰山)地方,管理蒙、哈事務,似與原案相符。”朝廷令新疆巡撫潘效蘇會同瑞洵“妥籌具奏議,不得以借地為已成之案,憚於更成,總以足安烏梁海人心,有裨大局。”不久,調任伊犁將軍的長庚奏請:“將原借地段交還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潛住之哈薩克,人隨地歸。”朝廷準其所奏,塔城將哈巴河交還科布多。但交割中科布多官員溥涌索詐哈薩克總管,造成騷亂,不得不暫緩交接。
光緒三十年(1904年),朝廷下諭改科布多幫辦大臣為科布多辦事大臣,由科布多城移駐承化寺。以錫恆為首任大臣,“管理該處一切蒙、哈事務”。次年(1905年),署理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徐圻上《阿爾泰山交割完竣折》,塔、科借地交割完畢。
錫恆到任後不久,便咨科布多參贊大臣連魁,“彼此應否劃定地界,以免轇轕”。連魁不但同意科布多與阿爾泰分治,連科布多境內其他有哈薩克人遷居之地,也一併劃給阿爾泰。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七日(1907年1月20日),錫恆、連魁聯名上《遵擬科阿劃疆分治以專責成而資遵守折》,稱科布多境內舊有哈薩克及逃亡而來的哈薩克已無地安置,因此“擬將科布多所屬迤西附近阿勒台山之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一旗、副都統一旗、總管二旗,右翼散秩大臣一旗、總管二旗霍碩特札薩克台吉一旗,總計三部落十旗撥歸錫恆就近管理,以資安插哈眾。其昌吉斯台等西八卡倫切接阿疆,並布倫托海屯田均在烏梁海遊牧,自應一併歸阿管理,未便仍由科布多參贊遙領,致有鞭長莫及之勢。”朝廷複議後準奏,阿爾泰正式由科布多劃出,成為一級行政區。此後,科布多辦事大臣又稱阿爾泰辦事大臣

沿革

清末,阿爾泰領三部十旗:
阿爾泰烏梁海部(遊牧於今新疆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以北、吉木乃以西地區)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四旗:散秩大臣旗、副都統旗、二總管旗阿爾泰烏梁海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二總管旗新土爾扈特部(遊牧於今新疆烏倫古湖以東、額爾齊斯河以南、烏倫古河以北地區) 新土爾扈特左旗新土爾扈特右旗新和碩特部(遊牧於今蒙古國科布多省布爾根蘇木一帶) 新和碩特旗三部自為一盟,稱青塞特奇勒圖盟(一作“青色哲勒圖盟”)。
1912年5月17日,民國北京政府任命末任阿爾泰辦事大臣、舊土爾扈特部郡王帕拉圖為阿爾泰辦事長官,其轄區又稱為“阿爾泰區域”,直屬於國務院。時值外蒙古獨立外蒙古軍隊於8月攻陷了科布多城,乘勢西進阿爾泰。同時,俄國趁亂直接出兵布爾津一帶。新疆督軍楊增新將馳援科布多的軍隊改派往阿爾泰,駐守承化寺、元湖與拜塔克山、布爾根河一帶的查汗通古。
1913年初,外蒙古軍進駐烏梁海大廟,逼近布爾根河。7月,外蒙軍隊進攻察罕通古,新疆守軍將其擊退。12月,帕勒塔與俄國領事簽署阿爾泰與科布多臨時停戰協定,規定條約有效期內,中國、外蒙古駐軍分界線以阿爾泰山最高分水嶺為分界,自奎屯山起,東至江哩什,順布爾根河至濟爾哈朗河口(濟爾哈朗河匯入布爾根河之處),再向東南經陶甘策凱(在察罕通古西北)至喀爾根圖阿滿止為界。此線雖為雙方停火線,並不是科、阿疆界,但將布爾根河以東的新和碩特旗和阿爾泰山以北牧區劃在外蒙古駐軍範圍之內。1914年停戰協定到期,但外蒙古並未歸還所占地方,自此中國喪失了阿爾泰山以北、科布多河以南地方。1940年,外蒙古當局在其地設巴彥烏列蓋省
此時的阿爾泰、塔城伊犁三地各自為政,並不從屬於迪化的新疆省政府,情勢孤危。且阿爾泰自設官分治以來,每況愈下,遇事皆仰仗新疆。楊增新與伊、塔、阿三地長官協商後,決定將三地置於新疆省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不久又陷入內戰,暫時無力干涉阿爾泰與外蒙古問題。1919年,新任阿爾泰辦事長官張慶桐因剋扣軍餉,導致阿山兵變,楊增新又派兵前往平定。1919年6月1日,徐世昌簽署大總統令,將阿爾泰改為阿山道,併入新疆省,周學務署理阿山道尹。

賽音濟雅哈圖

聯盟介紹

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是大慶市下轄的一個民族自治縣,鄰接吉林省
西鄰齊齊哈爾市泰來縣,西南與吉林省鎮賚縣隔江相望,南與肇源縣毗鄰,東靠大慶市區,北與齊齊哈爾市、林甸縣接壤。全縣總面積6003平方公里。
面積6427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166200。自治縣政府駐泰康鎮。該縣曾為國家級貧困縣(已於2012年3月劃出貧困縣行列),財政由省里直管。
每年的九月一日被定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

歷史沿革

屬蒲與路;十五世紀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六世孫愛納嘎率部遊牧於此,以其分牧次序“四”而自稱“杜爾伯特”部;屬福余衛;清順治年間,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1648年杜爾伯特部建為杜爾伯特旗,隸屬哲里木盟;1956年12月5日建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據《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爾根之兄道蛙鎖呼爾有4個兒子,被稱為杜爾伯特氏,世代相因,遊牧於嫩江兩岸,成為杜爾伯特部。清初,1648年(清順治五),將杜爾伯特部改設杜爾伯特旗,隸屬哲里木盟。清末, 1906年2月(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將杜爾伯特荒段靠近中東鐵路安達站一帶劃歸安達廳。同年10月,於多耐站(今東吐莫東南)設定杜爾伯特沿江荒務行局,開始出放時、和、年、豐四段荒地,後為泰來設治局轄地;1927年4月設定泰康設治局,又新放民、康、物、阜四段。實行旗縣分治。
中華民國時期,杜爾伯特旗隸屬黑龍江省管轄。東北淪陷後,1933年10月1日,將泰康設治局改為泰康縣。隸屬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40年5月,撤銷泰康縣,併入杜爾伯特旗,偽旗公署遷至泰康街(今泰康鎮)。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杜爾伯特旗劃歸嫩江省管轄。1946年4月,旗、縣分設,泰康縣政府駐泰康鎮;杜爾伯特旗政府駐巴彥查乾(王府)。縣、旗均隸於嫩南行政區。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轄;8月2日,撤銷泰康縣,併入杜爾伯特旗,旗政府駐泰康鎮。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合省第四專區,黑嫩聯合省分開後,仍隸屬嫩江省。
1949年5月,撤銷嫩江省,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改屬新設之嫩江專區。1956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杜爾伯特旗,設定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自治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泰康鎮。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專區曾一度撤銷時,改由齊齊哈爾市領導。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92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劃歸大慶市領導;省政府於9月26日下發通知,從12月1日起變更隸屬關係。

行政區劃

下轄5個鎮、6個鄉:
鎮:泰康鎮、煙筒屯鎮、胡吉吐莫鎮、他拉哈鎮、連環湖鎮(原白音諾勒鄉)。鄉:江灣鄉、一心鄉、克爾台鄉、腰新鄉、巴彥查乾鄉、敖林西伯鄉。

賽音濟雅

聯盟介紹

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又稱杜爾伯特部是瓦剌厄魯特)四部之一,姓綽羅斯氏,原居於準噶爾盆地北部額爾齊斯河一帶。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爭汗位導致該部牽入戰爭。乾隆十八年(1753年),達瓦齊爭得汗位後,又攻打杜爾伯特部,首領車凌、車凌孟克、車凌烏巴什率屬下三千餘戶內附清朝。隔年年5月13日,乾隆皇帝於熱河接見三車凌等數位首領,封車陵為親王、車陵烏巴什為郡王、車陵孟克為貝勒。

汗世系

世代姓名年份備註
第一代
1756年-1758年
1753年降清
第二代
1758年-1769年
車凌子
第三代
瑪克蘇爾札布
1769年-1812年
索諾木袞布子
第四代
旺拉布
1812年-1820年
瑪克蘇爾札布子
第五代
拉木札布
1820年-1821年
旺拉布子
第六代
齊旺巴勒楚克
1821年-1843年
旺拉布弟
第七代
1843年-1848年
齊旺巴勒楚克次子
第八代
散都克多爾濟
1848年-1854年
滿達拉長子
第九代
勒札勒喇布坦希哩珠特
1854年-1863年
散都克多爾濟子
第十代
那克旺札勒禪
1864年-1870年
滿達拉三子
第十一代
噶勒章那木濟勒
1870年-?
巴咱爾扎那子
密什克多爾濟嗣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