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鮑泉詩作)

《秋日》是南朝梁詩人鮑泉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日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鮑泉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

作品全文

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
燕去櫩恆靜,蓮寒池不香。
夕烏飛向月,余蚊聚逐光。
旅情恆自苦,秋夜漸應長。

作品賞析

悲秋,歷來是詩歌的傳統主題,尤其是客行於外的詩人,對於秋天的淒清景色,有著特別的敏感。鮑泉的這首詩,便是寫秋日行旅中的情懷。
詩的前二句,從大處落筆,點染秋景秋色。“露色已成霜”,寫季節的變化,晶瑩的露珠已隨著氣候的轉寒消失了,空氣中的水氣變成了寒霜。這裡暗涌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意,同時也和下句“梧楸欲半黃”構成因果句。天氣漸冷,霜花滿地,梧桐、楸樹的葉子已到了半是枯黃的時候。“欲半黃”三字,寫出葉子由綠而黃的漸變之意,很形象,有動感。
三、四兩句“燕去櫩恆靜,蓮寒池不香”,寫燕子向南飛去,它們平日棲息的棕櫚樹一片寂靜,聽不到呢喃的燕語了。蓮荷呈現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亦消散了。這二句一寫樹景,一寫池景,著力渲染出秋景的清冷和枯寂。其中“蓮寒池不香”一句,實際是運用了視聽通感的原理,見色而知寒,由寒而知不香,可謂聯想巧妙,筆補造化。
五、六兩句“夕烏飛向月,余蚊聚逐光”,寫秋天夜景。在茫茫的宇空中,夕烏向月而飛,而在微弱的燈光前,殘留下的蚊蟲相聚逐飛。這不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美,而是使人感到淒冷和孤苦的夜景。詩人此刻的心境是黯淡淒涼的,故而最後在“旅情恆自苦,秋夜漸應長”二句里以低沉的語調,訴出了他的心音。旅情客愁不是別的,而是身在異鄉為異客,永遠不會有歡愉,心裡總是悽苦不堪的。而漂泊在外,孑然一身,最苦最怕的是那漫漫長夜,可是秋天的黑夜偏偏一天比一天漫長,這就意味著要忍受越來越長的黑夜的折磨,更要“恆自苦”了。寫到這裡,筆是收住了,而淒楚哀傷的感情確實收不住的,必然是此愁應共秋夜長,頗有淒哀欲絕之感。
這首詩,圍繞詩題寫景寫情,自始自終都籠罩著悲秋意識,再加上旅情羈愁,越寫越苦,心頭鉛重,低沉異域,哀婉深曲,逼真地刻畫了一個他鄉遊子的淒涼心境,在藝術上是相當成功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