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地宮·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

禮樂地宮·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

《禮樂地宮·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是一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德維。該書講述了曾侯乙墓發掘歷史,由此引發對曾侯乙編鐘的諸多構想。

基本介紹

  • 書名:禮樂地宮·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
  • 作者:郭德維
  • 類別:圖書
  • 主題:曾侯乙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如墓中出土的65件完美的青銅編鐘,總重2.5噸多,出土時仍懸掛在木質彩繪的梁架上。編鐘件件都能發音,而且同一件鐘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互不干擾,音質純正,音色優美,全套編鐘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至今仍然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種樂曲,被譽為世界古代奇蹟。
在曾侯乙墓發掘之時,全國各大電台、電視台、報刊就紛紛報導,一時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文物出土後,又先後在隨州、武漢、北京、香港、日本、美國等地展出過。與此同時,中央電視台還以曾侯乙編鐘為主,結合其他地方出土的一些古鐘,錄製了一部《古鐘之聲》,在全國播放。湖北省歌舞團也以這套編鐘為主題,創作了《編鐘樂舞》,除國內以外,出國演出過的地方更多,可以說,曾侯乙的鐘聲已經響遍世界!
現在,一些中、國小的歷史、音樂和美術等課本,都有曾侯乙編鐘的內容,不少熱愛祖國歷史文物的青少年,都很想更多地了解曾侯乙墓的情況,他們提出了不少問題,如編鐘出在哪裡?一件鐘怎么能擊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編鐘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在曾侯乙墓的發掘和文物展出現場,許許多多熱心的觀眾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如此墓是怎樣發現的?這么大、這么重的棺槨(墓主內外棺一共重9噸多),當年是怎么下葬,現在又是怎樣取出來的?為什麼要隨葬這些文物,這些文物有何價值、作用?……其中不少問題正是發掘以後需要研究解決的,並且涉及到的學科十分廣泛。

作者簡介

郭德維研究員
男,漢族,1937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縣,196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1986年提晉升為副研究員,1991年升為研究員,1990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我院楚國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北省考古學會理事,湖北省炎黃文化文化研究會理事,武漢楚文化學會顧問,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961年大學一畢業,他即赴江陵投身考古發掘,從此在田野中一乾就是幾十年。參加了60—70年代湖北境內幾乎所有重大的考古發掘,其中特別重要的有;1.主持了江陵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的勘探與發掘,為出西漢男屍的168號墓作了完整的發掘方案;2.為著名的曾侯乙作了完整的發掘方案,致使這兩座墓葬的發掘能順利進行,使完整的男屍、著名的編鐘和其它重要文物得以順利取出和保護。80年代以後,始轉入室內進行專門研究,一些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學術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楚文化和曾侯乙墓研究上。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一封急電的召喚
一封急電費思忖
取道江陵
第二章 險被炸飛的大墓
廠長心生疑竇
文化幹部說不是古墓
推土機推出了石板
上報
第三章 發掘準備的艱難
勘察
擬定方案
調集力量
籌集物資
第四章 一場緊張的戰鬥
外圍戰
日夜奮戰
第五章 一張難得的航拍照片
飛機來了
航拍
來之不易的照片
第六章 起吊槨蓋板的波折
難題
試吊沒有成功
再一次努力
第七章 漂浮水面的彩繪陪葬棺
墓中只見泥和水
漂浮的陪葬棺
牽腸掛肚
曲線運棺
第八章 無法形容的興奮與艱辛
墓中抽水
編鐘初露
見到文物,眉飛色舞
清除淤泥
第九章 氣勢非凡的地下禮樂宮
第十章 奢華的寢宮
第十一章 淒涼的西房與驚人的武庫
第十二章 關注的焦點
第十三章 難取的文物
第十次章 布滿墓主周身的棺內珍寶
第十五章 初露風采的編鐘演奏
第十六章 喜獲成功的編鐘複製
第十七章一部古代的樂理著作
第十八章 竹科反映的兵車與車戰
後記 古低科技的光輝篇章
後記 在考古學、歷史學和工藝美術史上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