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壞樂崩

禮壞樂崩

出自《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範;把制樂作為教化的規範。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壞樂崩
  • 出自:《漢書·武帝紀》
  • 發音:lǐ huài yuè bēng
  • 時間:春秋時候
成語簡介,出處,由來,

成語簡介

詞目:禮壞樂崩
發音:lǐ huài yuè bēng

出處

春秋時候,諸侯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孔子在《論語》中稱之為"禮壞樂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經說:如果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那禮儀就肯定會敗壞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樂,那音樂也一定會被荒廢掉。孔子自己也說:社會政治上了軌道的時候,天子就來制定禮樂制度,諸侯有不遵守這個制度的,天子就來發號施令進行征伐。社會政治混亂起來了,諸侯就自己制定禮樂制度,有征伐的事兒諸侯自己就決定了。可見春秋戰國時候,人們把"禮樂"當作一種理想的政治狀態。戰國荀子有一篇《禮論》和一篇《樂論》,漢代司馬遷史記》里有專門的《禮書》、《樂書》,以後歷代史書里大多都有一篇《禮樂志》。世界上稱中國是"禮義之邦"。這話沒錯兒,但說得更準確點兒,應該說中國是 "禮樂之邦"。因為,禮樂一直都被用象徵中國古代文化。

由來

那么,什麼是"禮樂"呢?我們看"禮"的繁體字" ",左邊是個 "示",右邊由兩部分組成,上邊的現在寫成"曲",下邊的是個"豆"字。在古代漢語裡,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靈有關,如"神"、"社"、"祈"、"祝"等。"禮"字右邊的"曲"是個象形字,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它象徵一個器皿里放著兩串玉,下邊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這樣,我們就知道"禮"這個字原來是表示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器皿里的那兩串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樂"字原來也是象形字、象徵的是一種樂器。古代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的時候,一般都要演奏樂器、表演舞蹈,並且伴有歌唱,那歌詞就是"詩"了。所以,"樂"這個字原來不光是指音樂,還包括舞蹈、詩歌等,它可以說是古代藝術的總稱。《詩經》有一部分詩叫"頌",這類詩都是當時國家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時演唱的。相傳,黃帝以後,每個朝代都有它們特有的樂舞,黃帝的叫《雲門》,堯帝的叫《鹹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還有宮廷樂舞叫《秦王破陣樂》,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編導的,表現他的文治武功。"樂"原來和"禮"一樣也是祭祀神靈的儀式,並且總是和"禮"相互配合著進行的,古人談到"禮"的時候總要提到"樂",遂形成"禮樂"這個詞。我們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發展初期都經歷了一個"巫術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階段,禮樂就是我們民族在這個階段的產物。《左傳》里有一段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約在商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對禮樂制度進行了改造,原來作為神靈祭祀儀式的"禮"逐漸變成了政治上的等級制度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的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