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位於老鷹山鎮石板河村和本橋村,距鐘山區中心城東30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村前村後,漫山遍野皆冶煉鉛鋅所遺址堆積物,有的厚達1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 面積:1.2平方公里
  • 交通:距鐘山區中心城東30公里
  • 時期:清乾隆十年(1745)
福集廠建廠年代,據1987年10月在街上發現之火神廟碑記載,為清乾隆十年(1745)。廠區由生產和生活區組成。生產區主要在福集至火燒坡一帶。礦石主要從人和洞、穿岩洞、頭塘老珙山觀音廠(今金竹林)等處采供,年產鋅180萬斤,產品均調往畢節和外省錢局制幣。 據乾隆《畢節縣誌》載:設於畢節之寶黔局,“每年用白鉛(鋅)四十萬斤,自水城之福集廠撥運供鑄”。生活區主要在街上,此處系福集廠核心,廠官、管事等均居此。鹹豐年間,街上四周築有城牆,厚1.7米,高4米,長1000餘米.福集廠停辦後城牆內外兩側石料被拆毀,只余中部夯築之土心,故又稱“土城”。城中有一條街道,寬5米,長300餘米,連線東西兩道城門,僅此二門可通城內。城內原建有官房、花廳、東西庫房、火神廟、龍王廟及其他建築設施,西門外還建一座孤老院,收養年老體弱無家可歸勞工。附近還開闢有一300餘畝大菜園,以保證廠內蔬菜之需。是時駐有護廠兵丁,辟有數畝寬校場。由水城通判代管廠務,較有名管事(管理廠務官員)有嘉慶、道光年間之何學彥,鹹豐年間之肖必明(肖萬全)等,肖必明創有“萬全商號”。福集廠停辦時間,《鹹同貴州軍事史·七十六章熟苗之役》載:鹹豐十年(1860)十一月“威寧苗掠至水城…苗據福集廠”。據肖必明子孫述說,福集廠陷時,其祖事先得訊,逃到水城,護廠兵頭領楊喜貴戰死,可推此次戰事系停廠直接原因。
此遺址為當時貴州少數幾個大廠之一,系貴州為數不多之著名鉛鋅冶煉遺址之一,對省市礦業史及社會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9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