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遺址

福泉山遺址

福泉山遺址,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經多次挖掘,清理了宋、唐、漢、戰國、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墓葬共154座和良渚文化祭壇和崧澤文化居址等重要遺蹟多處,其中以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發現最為重要。福泉山古文化遺址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黃褐、灰褐、灰蘭、青灰、黃土等五色土層的文化疊壓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中國的土建金字塔”。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青浦區唯一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泉山遺址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青浦區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保護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文號:國發〔2001〕25號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古名:覆船山,薛道山
  • 序號/分類號:37/37
遺址概況,人殉古墓,文化土層,發掘過程,文化意義,地圖信息,

遺址概況

福泉山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歷史的各時期文化疊壓遺存,內含有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戰國時代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上海的發祥地”。
福泉山遺址
福泉山遺址屬太湖地區典型土墩遺址,面積約7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保存良好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疊壓關係,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玉器中罕見的精品,如人獸紋琮形鐲、黑陶闊把壺、樓孔足鼎等,是探討良渚文化社會性質,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等問題的重要實物例證。福泉山古文化遺址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黃褐、灰褐、灰蘭、青灰、黃土等五色土層的文化疊壓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人殉古墓

福泉山良渚文化時期的139號大墓,經考古學家發掘鑑定,屬於一處人殉墓。墓主人為一個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有大量豐厚的殉葬品。在墓坑的東北拐角上還疊壓著另一具人骨,經鑑定為青年女性,屈肢側身,上下肢彎曲而分開,狀似跪著倒下的樣子,頭向西北。頭頂上有玉珠一顆,面額上有玉管一件,頸部有玉環一件,上肢上有小玉墜件一枚,左右下肢骨上各有玉管一件,在骨架背後有一口祭祀用的大口陶缸。可見前者是地位顯赫的貴族,而後者地位卑微,與祭祀用品在一起,顯然是殉葬的人牲,並與祭祀有關。
139號人殉墓139號人殉墓

文化土層

考古學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裡還發現了一大方夾著各種文化土層色澤的壁面,猶如一幅新石器時期以來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年表,最底層呈青灰色的為馬家浜文化層,中間的黑色土層是崧澤文化層,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層,接近地面的黃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層。這樣完整的古文化土層堆積,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層遺留,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代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證明了重固地區早在六千年前業已成陸,並已有我們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勞動生息,更用他們的勤勞及智慧改善和豐富著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遠古時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過艱苦的生活磨練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發掘過程

1951年5月底,松江專署文教科申世銘來縣文物調查,在重固福泉山周圍發現印文硬陶和原始瓷片。
福泉山遺址
1959年市管會派黃宣佩、孫維昌、楊輝等來青浦福泉山等15處進行文物古蹟普查,陸續在山周四邊溝渠中發現石刀、石斧和陶片。
1962年秋,市文管會和縣博物館經過考古複查,對福泉山、駱駝墩等處古文化遺址作了肯定。
1977年重固中學師生在福泉山旁邊的田間勞動時,發現崧澤文化陶器,於是當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福泉山古文化遺址列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1月2日--12月1日,上海市文管會在福泉山四周農田中試掘,開深溝15條,面積130平方米,出土文物多屬商、周時期至良渚、崧澤、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文物;
1982年8月在重固福泉山發現石器和玉壁後,9月6 13--12月18日市文管會考古部到福泉山進行試操性發掘,開5X7米探方7個,揭開面225平方米;
1983年12月1日--1984年1月24日市文管會考古部又在福泉山5X10米探方20個,揭開面積1000平方米,二次發掘清理崧澤文化墓葬16座、良渚文化墓葬10座、戰國墓3座、西漢墓46座,出土玉、石、陶、骨器達1000餘件;
1986年12月經報國務院文化部批准,進行第三次發掘,又掘5X10米探方16個坑,清理崧澤文化墓1座,良渚文化墓15座,唐墓1座,西漢墓50座,宋墓1座、出土玉、陶、骨、銅、鐵等文物1000餘件,並發現了良渚文化人殉墓葬。
1988年10月13日,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市委副書記吳邦國、楊堤、曾慶紅等領導來青浦考察文物工作,重點視察了福泉山、青龍寺、陳雲舊居和縣博物館陳列室。
1979年到1986年的一次試掘和三次發掘,先後揭開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清理了崧澤文化墓19座,良渚文化墓30座,戰國墓4座,西漢墓96座,唐、宋墓各1座,共出土文物2800多件,並發現了距今約6000年前屬馬家浜文化的泥質紅衣陶雞冠耳殘片,夾沙陶腰沿釜殘片等。現暫定發掘資料和出土文物由上海博物館和青浦博物館陳列,市博物館還拍攝了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錄像片和舉辦了福泉山遺址出土文物展覽。其中有些珍品曾在美國最聞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德國漢堡展出。
1984年5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在福泉山前立“福泉山古文化遺址”碑,並規定山周邊200公尺為保護範圍,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開挖後,先用鐵絲網圍圈,現已建起圍牆加以保護。

文化意義

(一)發現了崧澤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晚期的四個地層疊壓關係,為這二類文化的各自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崧澤文化晚期墓地發現的男女合葬和三人合葬墓,是研究崧澤文化晚期社會性質的重要資料。
(三)福泉山是一座良渚文化時期作為墓地堆築的土山,其中已發現七座良渚晚期墓葬,在它們的背面可能還有祭祀坑,這些重要的跡象,對太湖地區的考古來說還是第一次發現。

地圖信息

位置:福泉山路65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