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

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

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源茶是源於泉州清源山的茶種,歷史可上溯到唐代。清源山茶製作工藝複雜,強調“炒揉得法,人定勝天”,尤其是烘焙這一道,須考慮天氣、濕度和葉子裡的水分。清源山茶製作技藝包括初制和精製,初制分三個階段,有十道工序,精製有九道工序。

2010年,“清源山茶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Ⅷ-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別名: 清源山茶製作技藝(市級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泉州市豐澤區
  • 項目編號:Ⅷ-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源茶是源於泉州清源山的茶種,是在安溪鐵觀音之前烏龍茶的一個品種。在泉州清源山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種植和就地製作,遂成為融茶樹種植技術、茶葉製作技藝和閩南茶道文化為一體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並與後來興起的烏龍茶(鐵觀音)製作技藝一脈相通。
清源山茶歷史可上溯到唐代。相傳唐僧人釋道昆於清源山龜岩洞(今賜恩岩)靜修,“山岩學禪,餐飲茶湯”。
至和嘉祐年間(1054—1063),北宋政治家和茶葉專家蔡襄兩度知泉州,在蔡襄的指點下,清源茶從茶叢品種的更新,到採摘、製造的技術,都有所改進,後人稱始於蔡襄時期種植的茶樹為宋樹。蔡襄曾登上清源山品清源山茶,他說:“茶之真香,在於本色純正,方為大眾所共賞。清源茶之選載品種與採制之法,務在行遠則名揚,重在品高則譽起”,對穩定清源山茶的質量奠定了基礎。
明末時,清源茶與武夷茶等齊名,清末進士黃摶扶倡設清源種茶公司,引種水仙茶樹、鐵觀音等良種,並聘請茶師指導裁製,使清源山茶享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的稱譽。

工藝特徵

清源山茶是烏龍茶的一種,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強調“炒揉得法,人定勝天”,尤其是烘焙這一道, 須考慮天氣、濕度和葉子裡的水分,故有句俗語稱“北風制好茶”。清源山茶在茶園管理,特別是採摘、做青等方面的技藝,要適應清源山季節性的氣候狀況,有自己的特點。

工藝流程

清源山茶製作技藝包括初制和精製,初制分三個階段,即做青階段(包含曬、涼、搖),炒青階段(靠經驗把握、看天做青、 看青做青),揉烘階段(包含三揉三烘)。初制階段的施工工序有鮮葉、涼青、曬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毛茶等十道工序。精製有投料、篩分、風選、揀剔、打堆、烘培、攤涼、勻堆、裝箱等九道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清源山茶歷史悠久,是泉州地區茶葉的發源地之一。清源山茶的製作技藝傳統古法,對於閩南烏龍茶及閩南茶道研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對研究烏龍茶的歷史乃至中國茶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清源山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文化積澱蘊含著商業價值,對研究中國烏龍茶業的發展歷史有著重大的意義。

傳承人物

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有:何融融、陳文山、陳藝峰。
陳文山,男,漢族,1947年2月出生,安溪西坪人,泉州市茶產業十大貢獻人物,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15歲)開始隨父陳南祿種茶、做茶,1975年師承黃培榮學習烏龍茶製作技藝,長期參與鐵觀音茶的種植及製作加工全過程, 2001年又師承老茶農王興技學藝,2005年在清源山投資開發“清源茶”,復墾“宋樹茶園”,師從老茶農林福賜、黃德音夫婦學習、研究清源山茶製作技藝,保護宋樹古茶園的原生態,建立標準化茶園,引種安溪鐵觀音,堅持科學種茶,建成以茶葉種植、加工、科研、茶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的生態茶村。並試製出不同品質的烏龍茶、紅茶,茗山生態茶“觀音紅”成為青茶鐵觀音改制成紅茶的成功典型。2006年起,已把清源山茶製作技藝傳授給陳藝峰、陳敏生徒弟,並帶領共同研發“清源紅”“清源蜜茶”“清源茶餅”。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宋樹”為品牌的清源茶,在菲律賓的嘉年華會獲金獎。
國際影響
近代清源山茶隨華僑遠渡重洋,在東南亞一帶華僑聚居地影響深遠,成為連結海內外華人的一條精神紐帶。
文化交流
2019年7月11日下午,由豐澤區文體旅遊局主辦,泉州市茶文化研究會、茗山茶村清源茶院承辦的“蔡襄與清源茶史研討會”在茗山茶村清源茶院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