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一學校

福州三一學校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應中國牧師的要求,英國聖公會決定在福州設立教授英語的學校,由都柏林大學福建布道會負責,傳教士萬拔文(W.S.Pakenham-Walsh)兼任英文班的事務工作,同時調了來必翰(Rev.W.P.W.Williams)來福州,校址設在施埔(今為盲人福利院院舍),校名為“聖馬可書院”。光緒三十五年(西元1909年)8月,聖馬可書院歸入都柏林布道會系統。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因聖馬可書院校舍狹小不敷使用,聖公會差會決定籌建新校舍。同年12月,購入原俄國領事館及其周圍的4座洋房和園地,由興豫和上海外國工程師設計施工,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校舍竣工,翌年教堂竣工。同年,聖馬可書院和“廣學書院”、“橋南兩等國小校”三校合併成立“福州三一中學”(Trinity College)(現福州外國語學校),校址設於原聖馬可書院校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三一學校
  • 英文名:Trinity College of Foochow
  • 簡稱:三一學校
  • 創辦時間: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 所屬地區:福建福州
  • 類別:私立教會學堂
  • 知名校友:陳景潤、陳哲人、王岳、謝冕
  • 學校下屬:三一漢英書院、三一中學、國小
  • 歷任校長:萬拔文、林步基、陳世鐘
  • 別稱:福州三一中學、福州三一學堂
歷史沿革,學校簡介,校名取名“三一”,三重含義:,福州三一學校系三校合併,列明如下:,三所學校合併為一校後,學校變化,“三一學校”的反帝學潮,校內建築,著名校友,

歷史沿革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在差會決定籌建校舍之後,於12月購買了現在倉山區人民公園鄰近的俄國領事館及其周圍的4座洋房和園地,建築工程由興豫和上海外國工程師設計施工。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落成的有聖馬可漢英學校和兩等國小校兩座紅磚大樓。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聖馬可書院禮拜堂落成,形式上模仿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禮拜堂。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修建科學室一座,附有小型煤氣設備。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都柏林布道會撥付600英鎊(約3000元)購得10餘畝田地,闢為足球場,是當時福州中等學校唯一的符合規格的足球場。於是足球成為學校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時準是名列前茅,因而三一足球馳名遐邇,歷久不衰。。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用史犖伯紀念款建成紅磚校舍一座。同年“校友會”為紀念萬拔文發起建築“思萬樓”,樓成,都柏林李遜公園基督教堂贈送一座大鐘,懸於該樓最高層,鐘上刻有詩章一行:“要對萬國萬民宣告主是王。”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福州爆發“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三一中學學生積極參與。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規定校長必須由中國人擔任,校長來必翰(Rev.W.P.W.Williams)辭職,改由林步基擔任。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一中學因前校長、傳教士來必翰(Rev.W.P.W.Williams)粗暴管理、冤枉學生,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求情,並逐漸發展成請願、遊行等活動,剛上任的校長林步基在來必翰的影響下堅決鎮壓,其內弟倪繩祖(倪柝聲的弟弟)並曾以刀槍威脅學生。後在社會各界一致聲討下,福建省教育廳勒令三一學校中學部解散停辦,中學部學生轉學到省屬各校。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為繞開福建省教育廳的勒令,恢復中學部,三一學校與漢英書院中學部合併,改稱“三一中學”,原三一學校剩餘的國小部改稱“三一國小”。
民國廿五年(公元1936年)來必翰被停課,次年回國。
1952年,三一中學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學,校址仍在公園路。
1993年6月,福州市政府決定把“福州第九中學”改為“福州外國語學校”,為福州市屬惟一的公立外國語學校。
2003年,福州外國語學校恢復與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合作,學校學生成績達標後可直升都柏林聖三一學院深造。

學校簡介

校名取名“三一”,三重含義:

1.學校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福建布道會有直接關係,而負責都柏林大學福建布道會的核心團體是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的有關人士。
2.學校由原來的廣學書院、聖馬可書院、橋南兩等國小校“三”校合併為“一”。
3.“三一”這個名詞是基督教的一個基本教義,上帝的性質是“三位一體”的,如此校名亦可以標明學校為基督教性質。
因此,三一學校的校慶由1913年起決定,於每年6月初教會的“三位一體主日”那個星期一放假慶祝,這也是按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的傳統。

福州三一學校系三校合併,列明如下:

1.橋南兩等國小校(兩等國小堂)
兩等國小校是由英國聖公會創辦的國小,原址在倉山。合併入三一學校後,轉為“三一國小”。
2.廣學書院
福州廣學書院是1878年由英國聖公會創辦的中等學校,僅招收男生,原址在倉山。合併入三一學校後,轉為“三一中學”。根據劉玉蒼回憶,從“內學”(後稱“聖教高等國小堂”,再後又稱“高等國小校”,英語名稱為Boarding School,意即有膳宿設備的學校)受訓後優秀的學生可以升入廣學書院;受過廣學書院訓練的學生,年滿20歲,就可以派出擔任教員工作;廣學書院畢業生工作3年之後,如果成績相當好,再選拔升入“真學書院”,即專門訓練傳道人的道學院,預備學成作傳道人員,傳道工作做得好的可以申請加入“聖品預備班”,志願承受牧師職務。
3.聖馬可書院(St. Mark College,合併後轉為漢英學校Anglo-ChineseSchool
1907 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聖公會福建教區首任主教貝嘉德(Horace MacCartie Eyre Price)博士委派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傳教士萬拔文(W.S. Pakenham-Walsh)主持真學書院和廣學書院。那時全體中國牧師寫信要求設立教授英語的學校。差會原僅決定設英文班,由萬拔文兼任英文班的事務工作,由都柏林大學福建布道會負責,同時調了來必翰(Rev. W. P. W. Williams)來福州;但萬拔文極力提倡創辦“漢英”性質的學校,經差會同意,他就著手創辦“聖馬可書院”,校址設在施埔(今為盲人福利院院舍)。1908年,貝嘉德又派傳教士山景崧協助萬拔文。1909 年 8 月,都柏林布道會接受英國教會差會之請,把聖馬可書院歸入都柏林布道會系統。
1907年,聖馬可書院開辦之初,校舍狹小,僅能錄取學生10人 1908年,學生人數增至33 人,分為4個班,採取8年制。 1909年,報名150人,錄取100人,但宿舍僅能容納60人。下一步的當務之急就是籌劃經濟,修建校舍,適應發展所需。

三所學校合併為一校後

“廣學書院”改稱“中學”,教學以漢語為主,6年制附設師範科,加讀1年,其目的是為教會培養教育和傳道工作的人員;“聖馬可書院”改稱“漢英學校” ( Anglo-Chinese School ),教學英漢兼用,8年制;橋南“兩等國小校”,仍留“兩等國小校”的名稱,6年制,高小、初小各3年。
校內俄國領事館辦公樓舊照校內俄國領事館辦公樓舊照
福州三一學校與上海聖約翰大學保持著緊密聯繫。聖馬可書院(漢英書院)的七八年級相當於大學一、二年級,類似“預科”;上海聖約翰大學承認三一漢英畢業生的資格,可以免試升入聖約翰大學的三年級,因此三一學校成為聖約翰大學“聯繫”的學校之一。後來,按實際情況,漢英畢業生僅能升入大學二年級。聖約翰大學還給三一學
校每年兩個免交學費的獎學金名額,由三一學校保送畢業生領受。三一漢英學校能得到聖約翰大學的青睞,主要的原因是特別重視英語教學,其次是它們同屬基督教中華聖公會。
三一學校中學部分的畢業生,經學校認為可以進一步培養作為教會骨幹的,多保送到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學習。

學校變化

1924-1925年,收回教育權運動風起雲湧,福州三一學校的領導人員逐步轉為中國基督教徒。林步基是第一位任校長的中國人。
1927年8月,三一學校向國民政府申請註冊立案,時教育廳指示:
1.把8年制改為6年制。
2.英語減低數量僅成一科,教學除英語一科外都要用漢語。
3.課本要用政府審定的統編課本。
同年9月14日,學校按政府規定章程開學,校名不變。
1930 年,漢英書院(聖馬可學院)和中學部合併,“三一學校”改稱“三一中學”;國小部稱為“三一國小”。

“三一學校”的反帝學潮

1929年初夏間,初三班學生王邦傑、陳祖培二人於晚間複習畢返回臥室,在熄燈前脫下破內褲補綴,想補好即重新穿,一時下體裸露。恰巧傳教士來必翰突來巡更。目睹此景,甚為震怒,既不查明原委,也不徵詢教職員的意見,即擅自認定王、陳二同學有猥褻行為。翌晨,即令校長林步基將他們開除。同宿舍的同學熟知此事,認為全屬冤枉。訊息傳出後,初三班全體同學仗義執言,表示不滿,要求校方收回成命,遭林步基的拒絕。他們別無選擇。只好在班上靜坐罷課以示抗議。剛愎自用的來必翰竟又下令開除初三班全體學生。第三天,高國中各班級同學對校方這一無理決定義憤填膺,遂各推舉十名學生代表往見林步基,請求收回開除初三班同學的決定,不意十名代表又被開除。林步基、來必翰變本加厲的蠻橫做法,激起了全中學部師生的義憤,以罷課、罷教的方式給予被開除的學生有力的聲援。在來必翰一意孤行、堅決拒絕師生請求的情況下,乃下定決心,在進步教師莊又憐、李若初、黃仰英的指導下,公推高中學生李利淮、黃先修、陳海亮、鄭端秀為代表,組織大規模的請願和遊行示威。約300名學生在學校大門口排隊,手執標語旗,高呼“打倒帝國主義走狗林步基”、“打倒英帝分子來必翰”和“來必翰滾出中國”的口號。列成雙行隊伍,整齊、浩蕩地向城內進發,一直走到省教育廳及國民黨省黨部請願。他們高呼反帝口號、散發傳單揭明真相,得到沿途民眾的同情、鼓勵和支持。《福建民報》等報刊,連日以第一版整版篇幅報導了這次罷課反帝請願和示威遊行的壯舉。大字號的醒目標題有:“軒然大波之三一反帝學潮”、“三一反帝學潮波瀾壯闊”、“三一學校反帝學潮方興未艾”等;同時還全文登載了師生控訴英帝分子來必翰及林步基等無理壓迫摧殘學生的傳單。
在罷課請願期間,校方曾對學生運動進行打擊和迫害,如寫匿名信誣陷幾個學生是共產黨;寫信給學生家長,尤其受補貼膳費的同學家庭強迫學生回家;函請警察局派警察在校門口站崗以威脅學生進出;林步基的內弟倪繩祖受唆使以刀槍威脅學生等。這些都未能動搖學生的反帝決心和意志。
在靜候處理期間,省黨部和教育廳怕事態擴大。在各方的壓力下才分別派工作人員林炳康和督學唐守謙先後來校了解情況,說了一些同情學生的“好話”。拖延了一個月後,教育廳才正式宣布處理辦法:明令三一學校中學部解散停辦;所有三一中學部學生轉學到省屬各校。如理工中學、農林中學、福州中學、師範學校和其他學校等。
這次三一學校中學部全體師生一致的罷課、罷教、請願、遊行示威。以抗議英國傳教士來必翰及其走狗林步基三次蠻橫開除學生而掀起的大規模反帝學潮以師生的勝利而結束,實為自“五四”全國學生愛國運動以來,福州教會學校師生反帝愛國運動規模最大的一次,是福州學生運動史的豐碑。

校內建築

學校位於倉山區公園路39號,校內本有數座歷史建築,在學校改造過程中已逐漸拆毀,略述如下:
思萬樓- 1925年為紀念傳教士萬拔文而建立的鐘樓,區級文保單位。
三一學校校名殘碑三一學校校名殘碑
必翰樓- 原為俄國駐福州領事館辦公樓,1911年購入作為校園辦公建築,已被拆毀。
俄國領事館官邸- 1911年購入,現在為校友樓。區級文保單位。近年被校方當成必瀚樓,對門廊進行了錯誤的拆改。
三一學校舊校門- 殘存舊校門,鐫刻有“三一學校”字樣。
三一學校殘碑- 為校名殘碑,尚存RKS·CO字樣(聖馬可書院 - ST.MARKS COLLEGE)
三一學校大門遺存三一學校大門遺存
三一學校圖書館- 紅磚大樓,後作為教師宿舍,已拆毀。
聖馬可書院禮拜堂- 1913年建立,後作為禮堂、校辦工廠、停車棚使用,已拆毀。

著名校友

陳景潤(數學家,曾在三一中學就讀)
陳哲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實驗室特級研究員、阿波羅號登月飛船指揮長,曾在三一學校就讀)
王岳(福建師範學院教授、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的發現者,曾在三一中學就讀)
謝冕(文藝評論家、詩人、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在三一中學就讀)
倪柝聲(著名傳教士、中國基督教家庭聚會的創始人,曾在漢英學校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