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跡,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
  • 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 簡介:孔子的教育思想
  • 作用:加強後世的教育活動
簡介,作者簡介,主要內容,評價,

簡介

全書篇幅不大,但較全面地從孔子的世界觀、關於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等方面總結分析評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一章“緒言”,分析了從戰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不同歷史時期對孔子的不同的意見,肯定了正確評介孔子所具有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並對研究孔子的難點進行了分析。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介紹了孔子出生的歷史背景及他一生所從事的活動。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觀”,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變化發展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以及對社會歷史問題看法上的唯心主義思想。從第四章“孔子論教育的作用”、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內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學方法”、第八章“孔子論教師”,這五章集中分析論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九章“西方一些學者論孔子的教育思想”,分析了孔子的思想傳入西方的情況。第十章“結語”,總結全書,指出“孔子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並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積極和消極的因素。

作者簡介

陳景磐(1904—1989),中國著名教育家和中國教育史專家、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就讀於福州市基督教會設立的三一學校,中學肄業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於1929年獲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到福州三一中學教英文、哲學併兼任教務主任。1931年進入北京燕京大學研究院專攻教育,並於1934年獲教育碩士學位,後到河南開封任豫中中學校長。1936年陳景磐赴加拿大留學,四年後獲多倫多大學哲學(教育)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受聘為福建協和大學教育系教授併兼任該校附中校長,親自講授哲學、教育行政、教育史等課程。1942年至1947年,陳景磐任廈門大學教育系教授,講授教育學、比較教育、教育視導、教學法、發展心理學、中外教育史等課程。曾一度出任福建協和大學代理校長兼教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陳景磐到燕京大學教育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任教授,曾擔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歷屆校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有:ConfuciusasaTeacher~(《先師孔子》;1940年)、《孔子的教育思想》(1957年)、《太平天國的教育》(1958年)、《中國近代教育史講義》(1961年)、《中國近代教育史》(1979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傳》(1986年)等。此外,從30年代開始,發表有關哲學、歷史、教育、儒學等方面的論文數十篇,在教育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陳先生一貫主張教育史教學與科研必須為弘揚民族優良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注重馬列主義史學方法論對教育史研究實踐的指導,他治學嚴謹,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史體系作出了貢獻。

主要內容

(一)孔子教育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社會背景
孔子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逐漸衰亡,新興封建制度逐漸興起的歷史過渡時期,他是這個過渡時期的過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當時比較開明的奴隸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前進的傾向和要求。書中第二章介紹了孔子出生於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少也賤”,長期生活在下層人物中,了解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同時,他又有與當權者交往的機會,進可為官,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愛民思想產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魯國是當時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魯國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薰陶,因而對周禮非常熟悉和欽佩,“吾從周”便是他發自內心的活語。
這就是孔子為什麼讚賞“重民”、“利民”思想的原因。孔子適時開辦私學,總結和發展了我國當時傳統的古代文化,將詩、書、禮、樂等經典納入他教材範疇,對我國文化教育影響很大,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他的評價各說不一。第一章“緒言”中,作者對歷史長河中的種種論斷進行剖析: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的學說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其中某些保守部分還受到進步思想家的反對;秦漢以後建立了統一的地主階級政權,孔子的學說受到了封建貴族的大力支持,因而逐漸成為我國2000多年來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漢代王莽第一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這之後到唐宋元時期,孔子相繼被封為王;明、清兩代,由於帝王的權力提高,孔子的王位則降至師位;清末民初,滿清復辟,尊孔子為“教主”。“五四”運動以後,孔子的地位起了根本改變。作為封建文化的代表人——孔子,他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當然要被推翻。在國民黨統治區,為了奴化教育的需要,孔子又很快被恢復到與天地日月同等的崇高地位。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我們應如何來研究孔子呢?正如作者所言:孔子基本上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最大的貢獻主要也是在教育方面,我們從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二)孔子教學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總觀全書,作者將孔子的世界觀、孔子論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內容、孔子的教學方法、孔子論教師等方面作為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1.世界觀是支配一個人從事工作的思想動力,孔子的世界觀正是他教育思想與實踐的源泉。作者先從世界觀的分析入手,逐步進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對天命鬼神的不迷信,是孔子世界觀的一個特點。書中講道:“孔子講‘命’基本上都是關於人事方面的。他主張身體力行而不是宿命論者。”認為世界現象是變化不息的,這是孔子世界觀的又一個特點。“易”的變化原理對孔子思想可能產生的影響,又是孔子世界觀的特點之一。作者指出,“孔子承認這種自然和社會變化發展的思想是可貴的,這是他的社會改革思想一種重要的哲學基礎。”另外,書中還分析了孔子對社會歷史問題的唯心主義觀,“他認為道德是推動歷史的主要力量,……,企圖用‘溫和’的方法去改良社會,”這些思想,主要就是從孔子本身的唯心觀出發的。當然,我們應肯定的是,孔子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構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支柱。
2.孔子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作者認為孔子的教育作用觀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開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種形式”、“孔子之努力於教育,也就是為培養自己的實力,作為政治資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基於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他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這些思想又比奴隸制時代前進了一大步。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作者在書中指出,“注重啟發民智,使當時學術下庶人,把文化教育從‘官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有極大的進步作用”。書中認為,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是孔子對“學”的分類,並認為孔子的這一思想否定了人人都能學習向上的普遍性,是不正確的。而孔子對於“教”的態度,則是主張“有教無類”。他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精神,是我國教育史上寶貴的傳統。
3.孔子的教育目的。在這一章中,作者明確指出“孔子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士成為他理想的人才,……從而改善春秋以來‘天下無道’的局面,以實現他的理想社會。”作者認為,“聖人”和“君子”是孔子所認為的理想人才,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要培養士成為君子。而君子所應具有的品格有哪些呢?書中分析道,君子的品格可分為兩方面:對己能“修己”,對人能“安人”、“安百姓”。
孔子所要達到的理想社會是“至於道”的這種最高理想的社會,這是“天下為公”的時代,大道得行的“大同”社會。他把對堯舜時代的憧憬作為理想,也是他對當時現實不滿的一種反映。但是,這種憧憬,在階級社會中是無法實現的。孔子的教育目的,便具有一種理想化的色彩。
4.關於孔子的教育內容。作者認為基本上都是屬於道德範圍以內。孔子是以“文、行、忠、信”來教育學生,而“行、忠、信”則屬道德範疇。至於“文”,則是指詩、書、禮、樂等典籍。“文”教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仁”和“禮”兩大範疇。“禮”主要是指傳統的西周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仁”則幾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質。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的是“仁”,不是“禮”。他一生努力的主要方向是要“使天下歸仁”,用上說下教的溫和方法來革新社會,在舊制的形式——“禮”中注入新的精神“仁”,藉以改良奴隸社會的禮制、秩序,使之更能適應當時奴隸要解放及一般自由民要求改善生活和政治地位的時代潮流,這是孔于思想的主要特徵,也是他進步思想的一種重要的表現。當然,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的,孔子的許多道德說教基本上都是為當時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服務的。歷代帝王也常利用或歪曲孔子某些道德思想,作為麻痹人民、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但在當時條件下,孔子的思想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分析了孔子的“文”教內容——六經,並列表說明了六經從司馬遷“史記”的五經、班固“漢書”的九經、漢代石經的七經、唐代石經的十二經、五代雕版印刷的九經到清代石經的十三經、四書五經的演變經過。明晰醒目,易於理解。
5.孔子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章中,作者詳細歸納了孔子教學方法的五個方面,並大量引用史料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書中列舉孔子的五個教學方法:第一,對傳統的各科教材的小心選擇和靈活運用。主要分析了孔子對傳統詩、書、禮、樂、春秋的刪改、修訂。第二,善於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等。第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的過程和態度,主張“因材施教”,注意學生“學思行”的結合。第四,善於運用問答法的教學形式,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第五,注意關於道德教育任務的培養,向學生傳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識,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過程。對孔子教學方法的總結,基本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特點,抓住了本質,突出了孔子作為一代名師的優秀之處。
6.孔子論教師。這一章從多角度論述了孔子關於教師的觀點,不僅從孔子本身的為人,也從孔子對教師的有關論述等方面進行了說明。孔子正是稟承了重視教師的傳統並加以發展,把師德提到“仁”的高度。作者認為:“孔子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作為一個教師的個人人格的感化,重視以身作則。”孔子所要求的“博學”、“學思結合”、“學行結合”、“學無常師”、“專業樂業”、“誠實”、“不固執”、“謙虛”等等,既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作教師的標準,孔子正是身體力行一個優秀教師的職責。因此,作者認為“在今天看來,作為一位教師,他有不少優良的教師品德、模範事跡,值得我們重視和批判繼承。”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及我們對孔子應作的全面評價
作者在書的第九章,介紹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國外,尤其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重點介紹了兩派截然不同的對孔子評介的觀點。一派是以美國學者、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的孟錄為代表,把孔子看成是中國“復古主義”、反動勢力的代表人,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教育落後的根源;另一派是以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美國的中國文化專家顧立雅為代表,把春秋時期的孔子與以後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歪曲的孔子截然分開,稱孔於是“革命家”、“現代民主主義的奠基人”、“萬世師表”等。
作者還對孔子教育思想在歐洲的傳播極為重視,認為法國的復爾德、狄德羅、赫爾巴赫、魁奈,德國的萊布尼茨等人都受到孔子思想的較大影響,並具體分析了這些人物與孔子的關係。這一章將孔子思想放到世界範圍的大背景中進行對比、評斷,擴大了視野,對孔子思想的評介尺度也相應有所提高,這是其他有關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書籍所不具有的特點。
在第十章“結語”中,作者概括論述了如何對孔子進行全面評價的問題。作者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孔子的思想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新興進步力量的傾向和要求,孔子的思想中含有唯心和唯物兩種傾向。作者肯定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貢獻,如教材建設、創辦私學、重視道德教育、提倡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等等方面都是具有獨創性和啟發性的貢獻。作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活動,確實比他的前輩提供了不少新的東西,雖然對孔子的思想中的主要方面成了阻礙社會前進的有害的東西應給予批判,但他的思想在當時的確反映了社會思想和要求。因而,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今天還有許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們借鑑。

評價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書僅6.2萬餘字,在這樣的篇幅內就不可能對孔子的思想體系,尤其是教育思想體系進行充分的、詳細的論述。同時,由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與其政治、倫理道德、哲學思想等緊密不可分的,論述教育思想,必須在這些方面有所涉及並互相比照,陳景磐先生的這本著作在這方面也存在不足。雖然如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許多頗有見解的觀點,總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並純熟地引經據典進行分析,肯定了合理因素,指出了應揚棄的思想。全書論證邏輯緊湊嚴密,觀點鮮明,行文簡而有要,不失為一本介紹孔子教育思想的優秀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