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

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

《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50年。全書分為兩篇,第一篇論述外部經濟論的推廣,第二篇論述走向國家的一種經濟學說。

鮑莫爾論述的是福利經濟學專題。現代西方福利經濟學可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把邊際效用作為基數來衡量個人和社會的福利,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森和龐古,他們的理論被稱為舊福利經濟學;另一派主張邊際效用不能用基數來衡量,而只能用序數來衡量,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納、希克斯、柏格森、席托夫斯基、薩繆爾等,他們的理論被稱為新福利經濟學。新舊福利經濟學最主要的分野是他們採取的分析方法不同,而不在於他們對社會福利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的目標、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倫理問題和政策問題等等重要問題,新舊兩派的經濟學家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在《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中,鮑莫爾採用無差異曲線所表示的序數分析問題,因而屬於新福利經濟學的範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
  • 外文名稱: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 作者:【美】威廉·鮑莫爾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50年
  • 字數:1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學說,方法,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兩篇,共十四章。
第一篇共含九章,總標題是“外部經濟論的推廣”,主要闡述福利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第二篇共含五章,總標題是“走向國家的一種經濟學說",主要闡述國家對經濟福利的必要干預。
該書除在方法論方面把“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產量理論用無差異曲線給以嶄新的雕琢和發揮外,在目的論方面又發展了凱恩斯斯等人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
鮑莫爾首先簡要地敘述了福利經濟學的一般結論,然後開始討論理想產量問題。他認為,理想產量的標準不是唯一的,對於偏離理想產量的情況也是不容易辨認的。但是一旦知道了偏離的方向和大小,就能採取獎勵和賦稅的方法加以改善。這種改善不需要放棄市場機構的運用。因為任何中央計畫機構或其他組織替代市場機構來作為資源配置的決策者,其消除偏離理想產量的效果,不見得會比市場調節更好些。如果中央機構把消費者的需求估計錯了,那就不僅會抵消這種計畫的好處,而且會產生不良的後果。這種觀點,也正是某些經濟學家所持有的混合經濟的觀點。
該書除對理想產量進行的數理分析外,其他部分的分析比較粗糙,邏輯也不夠嚴密。但作者企圖用經濟法福利測量經濟生活的質量,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篇 外部經濟論的推廣第二篇 走向國家的一種經濟學說
第一章 引論
第十章 關於理想的含義
第二章 早期的某些討論
第十一章 理想與非理想情況的穩定
第三章 理想產量問題
第十二章 經濟理論與國家學說
第四章 理想產量(續)
第十三章 論見聞不全
第五章 積極追求利潤
第十四章 結束語:福利經濟學毀了嗎?
第六章 作為準則的競爭
第七章 失業均衡及其有關問題
第八章 有關國際關係的一些問題
第九章 論點的推廣:兩種套用的說明

創作背景

這本書是鮑莫爾1949年春天提交給倫敦大學的博士論文的修訂本,其論文是在羅賓斯的指導下寫成的。

作品思想

學說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即“外部經濟論的推廣”和“走向國家的一種經濟學說”。
1:外部經濟論的推廣
鮑莫爾在這部分設了九章:引論、早期的某些討論、理想產量問題(兩章)、積極追求利潤、作為準則的競爭、失業均衡及其有關問題、有關國際關係的一些問題和論點的推廣:兩種套用的說明、主要用以研究理想產量和外部經濟所造成的對理想產量的偏離。
鮑莫爾首先簡要地回顧了斯密、瓦爾拉、威克塞爾、馬歇爾等有關福利經濟的論述,並指出了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接著便依據卡爾多和希克斯的社會無差異曲線開始了理想產量的分析。他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基本假定後,給出理想產量的定義,即“除此產量外,沒有其他可以通過在各工業部門間重新配置經濟資源而取得的產量會使社會比以前更好些”。也就是說,“對於生產理想產量所使用的資源,作了任何重新配置以後,將會使這個經濟的各成員受到這樣的影響:那些因這種變革而境況轉好的人們,並不能在補償了那些因這種變革而境況轉壞的人們之後,自己還有淨利可得。”
通過各種狀態下的無差異曲線的分析,鮑莫爾得出結論認為,理想產量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而且對於各種偏離理想產量的情況也是不容易分辨的;但是一旦人們知道了偏離的方向和大小,就能採用獎勵和賦稅的方法來加以校正,這並不意味著需要放棄市場機制的運用,因為“用任何中央計畫機構或其他組織代替自動的市場機構來作為資源配置的決策者,以消除理想產量的偏離,其效果不見得會比市場調節更好些,要是對消費者的需求估計錯了,那就不僅會抵消這種計畫的好影響,還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繼而,鮑莫爾指出,壟斷和壟斷因素的存在,可能就是造成偏離理想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於是轉入對壟斷因素的分析。他論述了壟斷性企業家由於積極追求利潤,在購買生產要素、降低成本、提高售價和用廣告影響消費偏好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並指出正是這些活動導致了資源配置上的錯用,從而造成了對理想產量的偏離。
鑒於以上的情況,鮑莫爾又回過頭來,重新評價了完全競爭的經濟準則,從消費者的偏好變動和集體需求等方面,論述了競爭準則的某些不完善之處,尤其當外部經濟問題出現時,這些不完善之處便顯得更加明顯。
在此基礎上,他把正規的外部經濟論擴大到福利理論的幾個問題上。首先是失業均衡。他說,在失業嚴重時,人們會希望政府以增加消費來制止危機;在通貨膨脹時,也會要求政府採取課稅、凍結工資、緊縮開支等辦法來制止膨脹性的活動。其次是國際關係,對抗性的軍備競爭和各種“以鄰為壑”的外貿政策都將帶來資源配置的嚴重錯用和對理想產量的偏離,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走向以強大的國際權威為後盾的國際協定和政府干預。
通過以上的分析,鮑莫爾已經一步步把自己的學說由自由主義引向國家理論。
2.走向國家的一種經濟學說
這一部分包括五章:關於理想的含義、理想與非理想情況的穩定、經濟理論與國家學說、論見聞不全、結束語:福利經濟學毀了嗎?在這一部分,鮑莫爾著重闡述了國家干預思想。他提出一旦偏離了社會上最大集體福利的思想,國家就應該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政府的任務主要應當幫助社會成員用最大的效率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統馭市場——但不是取消市場——的決策就是政府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工作。
鮑莫爾在這裡又一次運用效用曲線分析,比較了帕累托、柏格森、卡爾多和席托夫斯基的關於最大集體福利的判別標準,並將帕累托標準作為進一步論述的主要論點,接著論述了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的理想與非理想情況的穩定以及消除對理想的偏離;但他隨即指出,如果沒有國家法律的強制,常常會遇到來自個人或一部分人的阻力——因為他或他們的行動產生的壞影響廣闊地分散於社會時,設有一個人能以利誘來使他改變。於是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政府的職能,建立一種國家的經濟理論。鮑莫爾回顧了配第、斯密、薩伊、巴師夏、穆勒、李斯特、西克威克等人關於國家經濟學說和政府職能的論述,指出這些理論中,只要消去專斷的意味,就很合於福利經濟學的框架。而政府在經濟上的任務應該包括:第一,保證社會經濟秩序的安全;第二,進行公共事業的建設;第三,通過立法限制個人或企業對最大社會福利的破壞行為;第四,通過不同手段促成有利於社會福利的聯合;等等。總之,應當幫助社會成員用最大的效率來實現他們的目標。由此就構成了國家干預下的市場制度,從而也使其學說完全走向了國家經濟理論。
最後,鮑莫爾指出了由於“外部經濟”因素而使福利經濟學所面臨的現實與理想的二難困境。“因為我們不了解外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怎樣在有關的不同範圍內影響到通常的結論,所以我們就不可以假設這些偏離平均起來會相互抵消,因為假設未知數有相等的可能性是謬誤的”,而且,“除非在任何既定的場合我們可以估計出外部經濟的大小和影響,或除非在特殊的場合我們可以指出外部經濟是微不足道的,不然的話,我們作為實證主義的經濟學者是完全無權說話的”。
儘管如此,鮑莫爾還是宣稱,“第一,我並不認為由於我們的分析結構太不完全,我們就不能盡到經濟理論家的責任”。“第二,我真誠地相信這樣的福利理論儘管不太高明,也能作出重要的貢獻;因為它在批駁虛假的論點和輕率的謬見上最為有用,這種有益的作用是應該永遠歡迎的”。

方法

福利經濟學可分為新舊兩派,其區別主要在於他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舊福利經濟學把邊際效用作為基數來衡量個人和社會的福利,而新福利經濟學則認為邊際效用不能用基數衡量,只可用序數衡量。鮑莫爾的這本書是用以無差異曲線所示的序數來分析問題的,因而屬於新福利經濟學派。本書共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方法論上,它將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產量理論用無差異曲線加以新的雕琢和發揮;二是在目的論上。它發展了凱恩斯等人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作者首先簡要地敘述了早期各派對福利經濟的論述,然後對理想產量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作者對理想產量的分析是在成品市場的需求完全自由、沒有外部經濟及技術不變等假定下用社會無差異曲線來進行的。他認為,理想產量的標準不是唯一的,對偏離理想產量的情況也是不易辨認的,但人們一旦知道了偏離的方向和偏離程度的大小,就可以通過獎勵和賦稅的方法來加以調整。他認為,這種調整應該以運用市場機制為主,因為靠政府或其他機構的干預來改變資源的配置,其消除偏離理想產量的效果,不會比市場調節更好。
鮑莫爾還對壟斷競爭下的產量和市場競爭下的產量進行了比較分析。現代社會。壟斷企業越來越多,市場上的壟斷因素也越來越大。他認為。壟斷因素不僅會使產量降低,而且還把相當大的人力和資源用於不符全體經濟的目的,造成很大的浪費。而這種資源的浪費。只有靠政府的干預和各種立法的限制,才會得以改善。對於消費者行為。作者認為,在很多方面,消費者的需求要受到社會上的各種影響,這種情況,完全競爭是極其困難。他還認為,在失業嚴重時。人們會希望政府增加其消費來減少失業;在通貨膨脹嚴重時,人們又會要求政府通過課稅、凍結工資、緊縮開支等辦法來抑制膨脹。這樣作者就把其觀點從自由主義轉向了國家干預學說。一旦偏離了社會上最大集體福利的理想,如果沒有國家法律的強制。由於常常會遇到來自個人或一部分人的阻力,而且由於無知或見聞不全,這種偏離是難以改正的,因而就必須要有國家的干預。所以,作者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幫助社會成員用最大的效率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從而達到福利最大化。

作品影響

該書的特點是,除在方法論方面把“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產量理論用無差異曲線給以新的雕琢和發揮外,在目的論方面又發展了凱恩斯等人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作者簡要地敘述了早期各家有關福利經濟的論述後,就開始討論理想產量問題。他用相當多的篇幅以他獨具特色的數學公式發展了帕累托以來的無差異分析方法。這是該書在方法論方面的貢獻。

作者簡介

威廉·鮑莫爾(Baumol,wmiam),美國經濟學家,1922年生於美國紐約。1942年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在美國農業部工作一個時期後即赴英國留學。1949年在倫敦大學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1949—1952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1952--1954年任副教授,1954年以後一直在該校任教授,併兼任該校數學研究會顧問。他還是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員和美國經濟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