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恐龍博物館

祿豐恐龍博物館

祿豐恐龍博物館位於祿豐縣城內,占地3000平方米,共有八個展廳,裡面陳列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古猿化石以及明代瓷器,清代的銅佛像等。其中,一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和八百多萬年前古猿化石中外馳名,祿豐因此而被譽為恐龍和臘瑪古猿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祿豐恐龍博物館
  • 類別:自然博物館
  • 地點:祿豐縣城內
  • 開放時間:1975年
  • 館藏精品:臘瑪古猿化石
祿豐恐龍發現,古猿化石發現,考古價值,

祿豐恐龍發現

1938年冬,我國地質學家卞美年教授到祿豐考察地質,想從那些八公尺厚的紅色土層中尋找鹽和石膏礦,到祿豐聽農民說紅層中埋有龍骨,他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並找到許多。此後,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教授通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先後發表了《祿豐蜥腳類恐龍的初步研究報告》等論文,受到了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重視。隨後,祿豐的名字被很多國家寫進了古生物和生物教科書之中。1984年12月,縣文化館又在宋家坡發掘了一條長約6米,高2米多的完整恐龍化石,這是自60年代以來所發掘的6條恐龍化石中最完整的一條。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和分析,祿豐恐龍生活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晚三迭紀,大約又在八千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它是中生代地球上早期恐龍起源、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祿豐恐龍分屬於蜥龍目和烏龍目兩大家族,包括祿豐龍雲南龍、兀龍、蘆溝龍中國龍和大地龍等六個屬的至少八個種,體形有大有小,食性有素食者和肉食者之分。祿豐恐龍時代較早,代表性強,是闡明恐龍起源、演化和發展的珍貴化石證據。

古猿化石發現

1975年5月,祿豐縣石灰壩村的農民在距縣城之北9公里的廟山坡挖褐煤時,發現了一枚牙齒化石,經鑑定,屬早上新世的古猿牙齒化石,引起了我國生物界的重視。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和縣文化館到該地進行發掘,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古猿下頜骨和數枚單個牙齒,經鑑定屬於西瓦古猿類型。1980年春,在吳汝康教授的指導下,石灰壩首次發現了較完整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還 有200多枚牙齒、40多種動物骨化石,在國內外古生物學界引起了震動。因為臘瑪古猿化石過去曾在南亞、東非、雲南省開遠等地都曾發現過,但都比較破碎和零星,像祿豐這樣豐富和完整的古猿化石,在國內外都是第一次。
臘瑪古猿化石,最先是美國人劉易斯於1932年在印度西瓦立克山區中發現的,生活年代大約距今一千四百萬年至八百萬年之間,他以印度神臘瑪的名字,把它命名為“臘瑪古猿”,意思是“希望之光”。因為近一百多年來人們根據大量的古人類化石出土和對自然界的探索認識到,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從猿到人提供了較為真實的科學根據。臘瑪古猿又是一種比較進步的猿類,是早期人類的直接祖先。雖然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臘瑪古猿的特徵存在著差異,但都具有從猿進化到人的許多特徵,科學家們一致把臘瑪古猿歸入人科,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

考古價值

考古學家們研究發現,祿豐不僅是國內外發現臘瑪古猿的地區中最為豐富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發現臘瑪古猿頭骨的地方。從祿豐臘瑪古猿的頭骨看,枕骨大孔的位置比其他猿類靠前很多,面額比其他猿類較為縮小,腦顱擴張,腦容量增加,整個頭的重心已經移到支點枕骨裸的地方,這說明祿豐臘瑪古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上頜骨頰齒齒冠短而寬,犬齒不外突,說明吻部取食,攻擊的作用已明顯退化,而由逐漸發達的雙手所代替,整個頭骨的結構及形態與早期直立人類非常相似。上頜骨齒弓呈拋物線型,與其他猿類的U字型齒弓有著根本的區別,下頜骨齒弓則呈規則的拱型,與早期直立人類相似。種種跡象表明,祿豐臘瑪古猿是“正在成長中的人”。它對於闡明人類起源的理論,以及探尋人類起源的地點、時間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科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