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石人

神道石人

此展品為五代文物。高3.2米,寬0.9米。又稱“石翁仲”,1973年從距永陵墓冢南偏西400米左右出土,屬於千年前永陵神道石刻,為青石圓雕,著文官服,手持笏板,腰配寶劍,高大威嚴,神情肅穆。他的出土側面反映了永陵神道長度在400米以上,足見當年永陵陵園規模之宏偉。現收藏於成都永陵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神道石人
  • 出土地點:永陵墓冢南偏西400米
  • 館藏地點:成都永陵博物館
  • 所屬年代:五代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

基本信息

年代:五代
尺寸:高3.2米寬0.9米
收藏:成都永陵博物館

文物介紹

自永陵大門通向地宮的這條路叫做“神道”。是指古代在陵墓前開闢的道路,其中這尊石像又稱“石翁仲”據考證是千年前永陵神道上就存在的,其餘為補增品。這尊“石翁仲”,是1973年從距永陵墓冢南偏西400左右出土的。它屬於青石圓雕,高3.2米寬0.9米。“石翁仲”裝著文官服,手裡持著笏板,腰間配著寶劍,高大威嚴,神情肅穆。皇陵神道設定石人,是用為警衛和侍從,彰顯墓主身份。此外按照唐代制度,神道上還應該設定有翼、有角的石獸,象徵吉祥和驅邪鎮墓。唐代皇帝陵墓制度布局均參照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而前蜀永陵承襲唐代的陵寢制度,所以地面也有陵廟建築和神道石刻。而關於永陵神道石刻原貌,陸游曾在作品《後陵》詩序中記載:“(成都)大西門外不及一里,蓋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猶當時物。又有太后墓。琢石為人馬甚偉。”又詩中有“穿殘已嘆金鳧盡,缺落空餘石馬雙”的詩句,說明北宋時期永陵神道石刻雖然已殘缺,但仍看到了石柱、石人和石馬。現在永陵的神道,是永陵博物館以出土石人為依據,參照唐代帝陵神道石刻的組合形式增補的。增補神道石刻7尊。其中文臣尊,按出土石人體量大小複製,與之配對後置於墓冢前。然後是武將對,大小與文臣相等。再次是獬豸(xièzhì)1對。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獸,有翼有角(高22米,身長24米)。最後是翼馬和鞍馬(高8米,身長24米)。當然原本的神道應該比現在的更大更長。增補後的神道能更好還原文化景觀,不過不能與千年前相提並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