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倫理思想

日本古代的一種宗教倫理思想。神道教為日本的民間宗教。產生於古代。初為一種祭神活動,後與宮廷祭祀統一,並設神祗宮。佛教傳入日本後,神道的作用被新興佛教所取代,神道諸神降為佛教的護法善神,或脫離神身靠佛法企望得救。伴隨宮廷權力的衰退,神道教卻因宮廷權力的分散,力圖確立其教義,形成了各派神道。“山王一實”神道認為,神帶來的現世利益是佛之慈悲的表現;神道中的清淨無非是佛教的持戒,心清和心穢分別是出家與在家者的特性。淨土教出現後,現世利益由神道教承擔,來世得救由淨土教承擔。由伊勢外宮的神宮間產生的“伊勢神道”,其教典為“神道五部書”。認為“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神崇尚清淨之心與真正信仰之心、神代一切心皆正直,至後世方墮落,因此要抑邪欲,正其心。流布於民間的“三社托宣”在道德論方面也強調正直與清淨;通過把清淨與正直結合,既要求身體、禮儀之清淨,更重視內心之清淨。至北富親房著述《神皇正統記》時,神國思想已成體系。認為神道不僅關係個人之福利安穩,而且成為為政之原理。天照大神授予天皇的三種神器,即鏡、王、劍三寶分別象徵正直、慈悲和智慧,為當政者理應實現之德。其中正直包含慈悲和智慧,指不居功自做,不求高官,捨棄私心,似鏡面無一塵埃,是基本道德。慈悲指息爭亂,使天下太平、民眾生活安康。智慧指處理實際事務決斷力。把正直作為直接源於天照大神之道德,提高到包含儒教、佛教諸道德的為政原理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