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是指神農氏部落進攻斧燧氏部落的作戰,相傳神農氏時期(約公元前30世紀)的一場戰爭。神農氏打敗斧燧氏後組成部落聯盟。至今約五千年前,在以黃河長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形成若干部族集團。神農氏是古夷人部族集團(上古時期居住在我國華東地區的部落總稱)的一個部落,生活於今河南東南部,以農業生產為主,已在冶陶手工業及交換市場。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民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另一古夷人部落斧燧(或稱補燧)氏,發生利害矛盾,引起衝突。斧燧氏部落不肯屈服。神逐氏遂北上進攻斧燧氏,將其擊敗、兼併。隨後,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 外文名:Shennong of Flint's battle axe
  • 定義:傳說
  • 時間:遠古
背景,過程,結果,

背景

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理出這么一個古代帝王表出來。就中原文化而論,最早的應該是“燧人氏”。因燧人氏鑽木取火,又用燧石取火,可見是最早的人工取火的記錄。而人工取火,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翻天覆地的事情。其次應該是“有巢氏”。有巢氏教人學鳥兒建造房屋。有了火之後,遠古之人可以將自己的遷徙速度放慢。這樣就必須有一個棲息的地方。上觀星辰天象,下俯鳥獸蟲魚。有巢氏根據鳥類築巢的原理,發明了房屋。後來遷徙到北方便在地上鑿穴築村,從而形成村落。村落的形成又是人類史上的有一大進步。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是地球的最後一個冰河時期。這時的中國北方地區遍布冰雪,從南方遷徙而來的遠古人,為了生存開始了又一次的遷徙。這次遷徙不僅包括人類,還有大量的動物。由於當時的日本海,白令海峽都被冰層凍住。動物開始往日本和北美洲遷徙,人類為了狩獵也隨著一同往這些地方遷徙。而留下來的,除了南方和古崑崙山上的一些部族,幾乎都遭到了滅頂之災。隨著雪線的下降,古崑崙山上的部族無法繼續生存只好往地勢較低的黃土高原遷徙。並在這裡度過了艱難的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過後,分布在黃土高原各部的遠古人開始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發展壯大。這就形成了我們後來的文化先祖,伏羲女媧氏,中國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時間是距今7000——8000年。這之後伏羲女媧氏的後代開始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距今6000年左右,神農氏開始興起,並最終取代伏羲氏成為中原的共主。從傳說中看神農氏並不是固定的,不論是神農氏這個稱號,還是他的活動都是發展的。起初,最先發明原始農業的人被稱為神農,以後神農所在的氏族部落也被稱為神農氏。後來,鄰近的民族部落學會掌握了種植農作物以後,也由牧業進而為農業氏族部落,而被稱為神農氏族,或者神農民族的子孫繁衍,分離出去組成的新氏族,也襲用神農的稱號。到了最後,凡是以農業為生的氏族部落,都通稱為神農氏。所以,古籍中所記載的神農氏的活動範圍相當廣闊。
這就使得神農氏所管轄的範圍無限的擴大化,《淮南子·主術訓》稱神農“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湯谷,西至三危。”這樣的話,神農氏竟然比春秋各國疆域的總和還大,顯然這不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實際。後人在讀史書時也往往會入其囹圄,搞的頭昏眼花不明所以。

過程

斧和遂為兩個地名,是以一個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斧,在今山東定陶縣境內,春秋時名釜丘,又稱陶丘民。釜、斧古音都在五部。從斧字的意義看,大概斧民族善於打制石器斧,或者也長於冶燒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樹木和當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鋤、石鏡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現代的工作母機一樣,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遂,在今山東肥城寧陽縣之間,又名炫,或隧。這裡的氏族是魯西南一帶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黃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長於打擊石頭取火,與斧氏族同樣是具有傳統技藝的工巧之族。斧和遂並肩作戰,可見其關係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兩個氏族。
斧燧氏斧燧氏
後來,他們由遊牧為生轉而兼作石器,成為半牧半工的氏族部落。神農氏部族,因農業生產的發展,對石器的需要日增多。質量上乘的石器農具,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需要的。而神農氏所在的河洛地區,乃是平原,既沒有堅硬的石料又缺少技術水平較高的工匠。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農產品去換取斧、遂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類的東西。這種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僅促進了斧、遂地方的石器工業的興起,而且神農氏族部落與斧、遂氏族部落的交易關係也日益頻繁,形成了互相依賴的密切關係。
從極其匱乏的史料記載來看,他們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並沒有維持多久。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神農時期的部落遺址,這些村落中幾乎有著用於防衛外部侵襲的環形溝牆。這就表明,斧燧氏很有可能以為自己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為了生存而不得已來搶奪神農氏部族的勞動產品。斧燧氏所在的地區並不適合農業生產。根據神話傳說,世界性的大洪水在女媧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國外的古人類部落生活的地理位置和中國不一樣,他們在洪水褪去之後,可以很好的進行農業生產。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地勢較為平坦形成了大量的沼澤遺留。很不幸的是,斧燧氏就生活在這樣的土地上。這些沼澤不僅難以生產,在雨季來臨之時還會引發洪水再次爆發。直到帝堯時期,仍然是中原的一大禍患。英雄大禹,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就是要把這些遺留的水“疏通”流入河海。
轆轆飢腸的斧燧氏部族,不得不採取搶奪的辦法,取得神戎氏的農產品。加之,他們本是牧獵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銳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戰爭。神戎氏族經常遭受到斧、遂的掠奪,必然要進行反擊。最重要的是,當時最“尖端”的產品,極其簡陋的石器農具在斧燧氏手裡。神農氏為了發展生產,企圖擁有自己的石器工業而出兵征服斧、遂,爆發了戰爭。《路史.後紀三》說:神戎氏是因為“補、遂不供,乃伐補、遂,而萬國定。”顯然是神農氏對斧燧氏先是採取了威脅的手段,並且希望他們能夠併入自己的部族。而斧、遂不畏強暴,奮起反抗。神農氏於是派出了一支部隊,前去討伐斧遂。他們小心的穿越大片的沼澤,很不容易來到了斧遂部族的管轄地區。即從豫東平原出發,渡過降水,先同斧作戰,得勝後再沿古大野洋向東北續進,渡過江水再同遂作戰,然後南下定居曲阜。
戰爭一開始,就是沒有懸念的。強大的部族實力,比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更大的優勢。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較充足的糧食供應,斧、遂無法相比,長期餓著肚子作戰,雖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會失敗。神戎氏族部落人數眾多,有足夠的兵員補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脅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勢眾。而作為手工業部落的斧、遂,儘管石制武器比較精良,但武器並非決定戰爭勝敗的唯一因素,也終會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結果

神農氏以壓倒性的勝利臣服了斧燧氏,但是並沒有向後世戰爭那樣對其進行滅族或者俘虜族人作為自己的奴隸。因為他們還沒有那種思想。如果是為了生存地,他們會把原來的部族趕出去,如果為了石器,他們很有可能將斧遂氏作為神農氏的一個分支而存在。畢竟在那個時候,人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會隨便殺人的。隨後,神農氏部落至山東曲阜一帶。周邊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神農氏成為了真正的中原共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