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新論

社會心理學新論

社會心理學新論是介於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之間的一門邊緣性學科。

內容簡介,核心思想,

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新論》
介於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之間的一門邊緣性學科。一些學者強調它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另一些學者則主張是社會學的分支之一,也有人主張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同看法反映了社會心理學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即哲學思辨階段、經驗描述階段和實證分析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充分發展,日趨成熟。
《社會心理學新論》《社會心理學新論》
陸志韋(1894—1970),中國現代心理學家、語言學家。浙江吳興縣人,家境清寒。19歲開始擔任中學語文教師。不久,去美國留學。1920年獲心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東南大學心理系教授。1926年任燕京大學心理系主任兼教授。1936年任該校校長兼心理系教授,1952年離燕大,轉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事音韻學的研究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核心思想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德國學者A.舍夫勒於1875年最早提出社會心理學這一術語,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分別寫作的兩本社會心理學專著問世,標誌著這一學科的正式建立。192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奧爾波特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從此這門學科有了統一的框架。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民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如陸志韋的《社會心理學新論》、潘菽的《社會心理學基礎》、高覺敷的《民眾心理學》等。特別是1944年孫本文出版了大學教科書《社會心理學》。在研究工作方面,張耀翔進行過民意測驗、情緒測驗、國人之迷信以及廣告等項研究,陳鶴琴研究了婚姻問題,蕭孝嶸等人研究了戰時心理建設問題,等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民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W.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民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