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總書記胡錦濤領導下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胡錦濤主席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科學發展觀通常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第二,全面發展觀。第三,協調發展觀。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發展觀
  • 實質: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 具體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目的: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
本質要求,必然選擇,發展道路,

本質要求

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決定著不同的發展觀,發展觀又是不同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道路的體現。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觀。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一切要靠在實踐中探索。從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起,我們就只能主要根據實踐經驗而不是書本教條,來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了。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就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問題,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毛澤東在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有兩個重大失誤:一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階級鬥爭為綱;二是方法不對頭,搞“大躍進”、“一大二公”等。由於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立了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開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改革開放為標誌的歷史新時期,使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應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發展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使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緊緊把握住這些思想、觀點和論斷,就從根本上把握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總結歷史經驗和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出的進一步的回答。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第一要義,離開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發展不快不是社會主義,發展不好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的“硬道理”。實現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會主義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要追求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的發展、又快又好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創造人人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和諧都搞好才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規律有了更科學的揭示。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經濟發展是基礎,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又反過來給經濟發展以巨大影響。離開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不僅會背離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而且經濟最終也搞不上去。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實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確的規定。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總起來說,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什麼樣的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宣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惠及全體人民和子孫後代的發展,我們要走的發展道路是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又快又好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誌著我國的改革和發展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具有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好地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進一步昭示我們,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清醒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下,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仍然有著探索和創造的廣闊空間。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永遠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和社會主義的實踐品格。

必然選擇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偉大創舉。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今後能否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關鍵也在於能否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得更好。科學發展觀既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理論升華,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選擇。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資源的一種配置方式、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人類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實現了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給我國經濟社會注入了以往一切時代都不可比擬的生機和活力,使市場不斷擴大,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分工協作日益發展,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社會財富競相涌流。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國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社會主義能夠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並取得成功的明證。
但是,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市場機制主要解決的是經濟效率問題,而不能解決事實上的社會公平問題。在分配關係、就業保障、公共福利、經濟秩序、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領域,市場往往是失靈的。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還帶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會造成生產過剩、惡性競爭、短期行為以及周期性的經濟“痙攣”等。資本主義國家為抑制市場機制的消極作用作出過種種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制於資本主義的痼疾,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們黨在確定改革目標時就明確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注意發揮國家巨觀調控的作用,保持和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確實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成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迴避,必須抓緊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還要看到,我國的發展正處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的階段,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非常關鍵。國際經驗表明,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既可能因舉措得當促進經濟順利轉型和社會平穩發展,也可能因應對失誤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盪。無論是積累的問題還是面臨的挑戰都表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怎樣結合得更好,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它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就是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場機制的自身弱點和消極方面。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就應該體現在這裡。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場機制可能產生的種種弊端,那么人們就會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還有什麼區別?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係。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沒有公有制就沒有社會主義。離開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就無從談起,科學發展觀也不可能得到落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加快生產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條件。“兩個毫不動搖”不可偏廢,決不能只抓一個而忽視另一個。只有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和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增強公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的主人翁創造精神,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建設,統籌兼顧各方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積極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才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分配問題至關重要,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極其重要的方面。正是由於我們堅持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才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如果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可能使百分之幾的人暴富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的生活富裕問題,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在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堅決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同時下大力氣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又有了大的發展,再不能允許沒飯吃、無房住的現象存在,也不應該發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的事情,不應該任由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現象發展,更不允許任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只有不斷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才能既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又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從而振奮起人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創造精神。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正確處理巨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關係。巨觀調控體現國家意志,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增長9.4%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並且有效抑制了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起落,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和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的經濟體來說,是一個奇蹟,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國家巨觀調控的巨大威力。我們既有抑制經濟過熱、實現“軟著陸”的成功經驗,又有克服經濟緊縮、促進持續增長的成功經驗;既戰勝了各種國內困難,又有效應對了種種國際風險。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的計畫生育和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都是國家從全局出發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也只有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才可能實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家的巨觀調控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一方面要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一定不要管,真正交給市場;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善國家巨觀調控,把政府應該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抑制市場機制的盲目性,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只有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國家的巨觀調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關係國家的興衰成敗。我國的國情要求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國情又不允許我們片面追求經濟成長速度、繼續走粗放型增長的路子。必須充分認識解決城鄉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深化改革、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上來,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能不能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儘快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社會真正轉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是對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性考驗。

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方面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看到中國經濟成長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強調“中國機遇論”;另一方面,“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這裡,除了敵對勢力居心叵測的鼓譟外,確有一些人以以往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事實為鑑,對中國的發展心存疑慮。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我國黨和政府明確宣示: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就是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最好詮釋。
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進步的作用,它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資本剝削勞動、列強掠奪弱國的歷史,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在自由競爭時代,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開闢殖民地,販賣奴隸,販賣鴉片,依靠殖民戰爭和殖民地貿易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張。發展到壟斷階段後,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逐步形成,資本家壟斷同盟為瓜分世界而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浩劫。二戰後,由於社會主義的勝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西方列強被迫放棄了舊的殖民主義政策,轉而利用贏得獨立和解放的廣大開發中國家大規模工業化的機會,擴大資本的世界市場,深化資本的國際大循環,通過不平等交換、資本輸出、技術壟斷以及債務盤剝等,更加巧妙地剝削和掠奪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和財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已開發國家通過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金融等組織,通過它們制定的國際“遊戲規則”,推行以所謂新自由主義為旗號的經濟全球化戰略,繼續主導國際經濟秩序,保持和發展它們在經濟結構和貿易、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全球優勢地位,攫取著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好處。資本惟利是圖的本性、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還造成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穩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交換體系,依靠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廣大市場、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通過向開發中國家轉嫁經濟社會危機和難題、轉移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等方式實現的。資本主義沒有也不可能給世界帶來普遍繁榮和共同富裕。
中國不會也不可能按照資本主義的模式發展自己。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世界將看到社會主義中國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於以往資本主義大國的發展道路。
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中國將全力保持自身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同時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重要帶動力量。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發展問題又是核心問題。現在世界上北方發達、富裕,南方貧困、落後,而且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開發中國家要解決貧困落後問題,已開發國家也有一個再發展和發展速度問題。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開發中國家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技和資金,是發展不起來的;而離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和商品就沒有出路,發展也有限。發展不僅是開發中國家最為緊迫的任務,也是解決全球各種問題的根本之策和基礎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形成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使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合作共贏的機遇。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98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經濟成長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4%,僅次於美國(20.7%),聯合國貿發會議也把中國和美國並稱為世界經濟成長的兩大火車頭。截止2004年底,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到5600多億美元,中國市場年進口也達到5600多億美元,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顯著。中國從自身發展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必將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
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中國將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同時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了有組織、有計畫、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使貧困發生率從30%下降到2.8%,率先實現了中國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莊嚴承諾。這不僅是中國的歷史性成就,也是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巨大貢獻。控制人口增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作為人口大國,中國近30年來堅持實行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累計少生了3億多人口,使世界60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已經制定並正在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我國簽署的國際環境公約,承擔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實現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中國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目標,這就是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0000億美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左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中國將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發展道路,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努力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外來侵略、掠奪之苦,深知和平發展之寶貴,也十分珍惜自己發展所必需的和平國際環境。中國人民懂得,一切通過霸道強權來實現本國利益的行為,一切把本民族利益凌駕於其他民族利益之上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中國人民也懂得,我們這個星球的資源已供養不起第二個美國,13億人口的中國不可能照搬美國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有著自身特有的優勢,我們的人民勤勞智慧,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極其廣大。中國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人民遠不富裕,這同時意味著中國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內需求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長期支撐。中國正在不斷深化改革,致力於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目的就是要不斷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中國社會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出來,主要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依靠提高國民素質,依靠擴大國內需求來推進國家發展。中國的發展當然需要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我們將遵循市場經濟規則,通過自由貿易、平等競爭、國際合作來贏得市場和獲取資源,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來實現自身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使我們嘗到了這樣做的好處,中國決不會改變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苦難中孕育生長的,它從誕生之日起,就占據著思想上道義上的制高點。社會主義中國的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將昭告世人:社會主義也一定能夠在人類發展實踐中占據制高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為此而不懈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