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陀寺

磐陀寺

磐陀寺位於成都邛崍市區西5公里之磐陀村。因有大石如磐,故得名。自唐至清,為佛教著名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磐陀寺
  • 地理位置成都邛崍市區西5公里之磐陀村
  • 屬於佛教著名勝地
  • 建於:公元820年
歷史,結構,地圖信息,

歷史

磐陀寺始建於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原名開元寺,明代改為磐陀寺。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因寺有大石如磐而改為磐陀寺。寺廟倚山而立,坐西向東,占地20多畝,據說,自唐至清,這裡都是佛教著名勝地。歲月滄桑,人事興衰,解放後,寺院已盪弱荒墟,僧侶絕跡。文革後,磐陀寺僅殘存明代大殿一座、殿中三尊大佛塑像、五十三參壁畫和殿周幾龕摩崖造像。

1985年7月,成都市政府將磐陀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大殿做屋面維修保護。1995年,民營企業家王澤民先生捐資200萬,親督施工,歷時三年,在舊址上重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三聖殿,配建了食堂、住房,完善了水電等設施,還請來匠人重塑佛身,磐陀寺得以再現生機。

為加強對寺院文物的保護,1995年為寺內摩崖造像修建仿木防雨棚。2001年又砌築了寺廟圍牆,在大殿兩邊砌築封閉牆體,並對原有牆體進行加固,同時還對殿內壁畫進行了維修保護。2006年5月,磐陀寺摩崖造像與大同鄉石筍山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一起,合稱邛崍石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大雄寶殿是後來新建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磐陀寺文物毀損嚴重,2010年,有關部門對磐陀寺摩崖造像、大殿、泥塑、壁畫分別進行搶救性復原維修,強化防雨排水等保護,同時,新建了大門、中門、亭子和管理用房,並加強了全寺的環境整治。這座觀音殿也應是後來新修的。

寺前這塊巨大的石包,不知是否就是當年那如磐的巨石。上刻“趺石”二字,或許是說這塊大石是當年寺院僧侶趺(fū)坐修禪的吧。
磐陀寺摩崖造像現存六龕,造像1091尊,均為唐代石刻,除這龕“大佛龕”外,在明代大殿後方,還有五龕,其中保存較好的有三龕,一龕稱為千佛龕、一龕是西方淨土變、一龕為密宗造像。
1985年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磐陀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現存之大雄寶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正統二年(1437年)培修。其形制為單檐歇山式,而闊四柱三開間,進深亦然;平面呈正方形,邊長9.95米。檐下鋪作斗拱,殿內正中,有泥塑“西方三聖”(即佛家所稱“彌陀三聖”);中為阿彌陀,左為觀音,右地大勢至。三像皆跏趺坐於蓮台,高約2米。
磐陀寺摩崖造像磐陀寺摩崖造像
殿內四壁有明代壁畫(工筆重彩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是描繪“善才童子五十三參”的佛教故事。壁畫中的各個故事,都以山水、樹木、流雲、屋宇、樓亭相間隔,使之上下銜接而又互相獨立成章。其筆力遒勁流暢,色彩絢麗,畫面結構嚴整,人物刻畫細緻,類似一部珍貴的古典連環畫。寺之前後尚存摩崖造像4窟。寺前一窟為元和十五年刊一佛二菩薩,左右外壁刻有浮圖及伎樂一隊。寺後五窟一為“千佛”,一為“淨土變”,另一窟為密宗造像,亦具唐風。

地圖信息

地址:磐陀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