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貨幣

碳貨幣

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往往伴隨著該國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過程。其中,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貿易活動和金融實踐中,一國經濟活動與能源貿易的結合度是決定該國貨幣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向世界範圍的能源出口或者控制全球範圍內最重要能源供給的能力,以及該國是否擁有該能源的國際定價權等。由此,能源綁定往往成為國家崛起和本國貨幣充當國際貨幣的助推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貨幣
  • 類型:貨幣
  • 地區:英國
  • 領域:金融
演變歷史,崛起,發展,

演變歷史

英國在成長為世界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就一直是煤炭出口國。美國成長為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正是世界能源圖景中的“墨西哥灣時代”。儘管美國今天早已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但美國保持了對世界油源的強力控制。
第一、1970年代與沙特達成的“不可動搖協定”,將美元確立為石油唯一計價貨幣。美元約等於石油成為世界共識,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把美元作為儲備。歐佩克(OPEC)一籃子平均價所監督七種原油就以美元作為交易計價貨幣,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現貨交易市場。
第二、世界前兩大石油期貨市場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單位。從而保證了美國對石油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儘管美元不斷下跌,伊朗改用歐元計價,俄羅斯成立盧布計價的石油交易所,但在全球石油貿易中可謂微乎其微。正是藉助二戰時期對盟國石油輸出崛起乃至延續至今對中東油源的強力控制,以及掌握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定價權,美元得以持續壟斷大宗石油貿易交易媒介地位,並以此鞏固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格局的美元本位制

崛起

“煤炭-英鎊”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了一條簡單而明晰的關鍵貨幣地位演化之路。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往往從計價和結算貨幣開始。循此規律,不難發現,在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經濟成長目標模式的未來,新的能源崛起將超越以往的單一能源主導的舊模式,而代之以一系列以低碳為特徵的新能源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協同崛起。新的能源貿易——碳信用交易,正是連結新能源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核心。不妨作出大膽構想,在未來貨幣格局演變中,與碳交易標的的捆綁程度,將成為國別貨幣或者區域貨幣脫穎而出成為國別貨幣甚至關鍵貨幣的重要條件,而捆綁的起點仍是標價權,姑且將之稱作“碳交易標的-關鍵貨幣”霸權。
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2007年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躍升到27億噸,上升68.75%。成交額的增長更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值甚至就與2007年全年持平。據碳點公司預測,2008年全年的二氧化碳交易量將達到42億噸,比2007年增長56%。以碳交易價15歐元/噸計算的話,交易額相當於630億歐元。

發展

經過幾年的發展,碳交易市場已漸趨成熟,參與國地理範圍不斷擴展、市場結構向多層次深化和財務複雜度也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全球碳交易市場依然保持強勁增勢。2008年是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2008-2012年)的開啟年,附屬檔案1國家開始履行減排承諾,歐盟排放計畫第二階段也與此重合,未來5年將是全球碳交易市場真正蓬勃發展的開端。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前景可觀。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2012年後的國際碳交易體系也值得期待。2007年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巴厘島峰會上,所有UNFCCC成員國包括美國都同意開啟後京都協定談判,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籤署協定,儘管最終能否達成一致存在不確定性,但是潛在的積極因素已經極大激發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建立的可能。在低碳排放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邊界約定時,碳信用額度內涵價值日益凸顯,碳交易成為世界最大宗商品勢不可擋,而碳交易標的的標價貨幣綁定權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貨幣職能將對打破單邊美元霸權促使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產生影響。
如果說WTO制定了世界有形商品的貿易體系的話,那么京都議定書則制定了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以碳信用為標的的無形產品貿易體系。作為一種基於國際規則而具有內涵價值的無形商品,碳信用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的選擇同樣適用於有形商品貿易計價結算貨幣選擇的經典理論和一般規律。
碳交易市場供給方比較多元,包括已開發國家、轉型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不像石油供給高度依賴歐佩克,很難形成唯一計價貨幣的約定,客觀上存在碳交易計價貨幣多元化的可能。
結算貨幣,而由於一直以來英國都是碳減排最堅定的執行國,儘管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 ETS)已併入歐盟排放貿易體系(EU ETS),但倫敦作為全球碳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英鎊作為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的空間能夠繼續保持。日本碳交易所將採用日元計價。由於日元本身已經在世界通貨中占據一定地位,伴隨碳交易體系的開展,加上日本絕對領先的碳減排技術出口空間,日元將成為碳交易計價結算的第三貨幣。儘管澳大利亞尚未加入京都協定,但新南威爾斯溫室氣體減排體系(GGAS)卻是全球最早強制實施的減排體系之一。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將於2010年正式實施,以澳元計價。作為GGAS的延續,澳元仍將在全球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中占一定比例。
此外,全球還有一些新興的環境交易所。2006年7月加拿大蒙特婁氣候交易所(MCeX)成立。新加坡貿易交易所於2008年7月初成立,計畫推出CER交易。香港交易所考慮在2009年年中推出CER期貨交易。中國2008年以來已經成立了三家環境交易所,分別是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但三家交易所都還僅限於節能環保技術的轉讓交易,距離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還有一段距離。韓國、阿聯等也有此動議。此外還有屬於拍賣性質的巴西商品期貨交易所(BM&F)新加坡亞洲碳交易所(ACX)。以上新興市場的碳交易所都將採用本幣標價,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碳交易的興起和與之相關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場前景將成為助推貨幣多元化格局的絕好契機。目前看來,在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的問題上,歐元已經領先,美元稍顯遜色。根據我們的計算,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達58支,資金規模達到70億歐元(95億美元)。預計2008年將增至67支,資金規模達94億歐元(138億美元)。2007年58支碳基金的貨幣組成中,來自政府投資者(包括政府機構、發展銀行、私有部門)的資金93.3%是歐元;混合購買者(包括世界銀行、其他發展銀行、私有部門、政府機構)的資金84.7%為歐元。私人投資者(包括私有部門、發展銀行、公共/私人合夥)的資金60.19%為歐元。其餘為美元和極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鎊。可見,國際碳交易使用歐元計價結算的需要近年不斷提高,日元將伴隨其國內交易體系的展開而逐漸發力。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間。伴隨各國在碳交易市場的參與度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搭乘碳交易快車提升本幣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導國際貨幣的行列。如不奮起追趕,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很可能會因為標價權的喪失而錯過這一歷史機遇。
管清友、王穎:“碳貨幣體系勢不可擋” ,《環球財經》2008年第1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